黄交军,李国英
(1.贵阳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阳市青岩贵璜中学,贵州 贵阳 550027)
“鼋鼍出没蛟鳄横,浪花遮尽君山青。”(南宋陆游《岳阳楼》)鳄鱼作为与恐龙同时代的大型爬行动物,据说在地球上已生存了2亿年,堪称地球上最古老的资深“居民”之一,有动物界“活化石”美誉。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称雄水陆两界,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河流池沼中。它性情凶猛、动作灵活、攻势凌厉,捕食鱼、鸟、牲畜,“鳄鱼似蜥蜴,长丈余,四足,口森锯齿。居水中,以食鱼为本。”(三国万震《南州异物志》)[1]718偶亦侵犯人,“鳄鱼之状,龙吻虎爪,蟹目龟鳞。尾长数尺,末大如箕,芒刺成钩,仍自胶黏。多于水滨潜伏,人物近之,以尾击取,盖犹象之任鼻也。”(南宋朱胜非《秀水闲居录》)[1]718为人所忌惮,西方民间认为鳄鱼禀性虚伪,俗谚流传“鳄鱼的眼泪”(据说鳄鱼在吞食人畜时,边吃边流眼泪,最新科研成果表明:鳄鱼流泪实为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2]67之说,常比喻恶人假慈悲。华夏先民对鳄鱼并不陌生,上古时已为它专门制符造字、赋义订音,鳄初文作(见《说文解字》),先秦古文为“海 5.25”“海 5.25”[3]1164,可见鳄早已闯入古人的视野,且是黎民倍加留心的狡兽凶虫及防范对象。“词典尤其是大型权威词典的精确解释是我们参照考察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做出事实判断与结论的关键支撑材料。”[4]26系统考察古代鳄鱼文化之经典文本首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因该书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字典,囊括9353字的古形、古音、古义、古训,翔实生动记述着史前至两汉时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生息感悟、创业箴铭与文明历程。”[5]7元代著名文字学家李文仲评价曰:“体包古今,首得六书之要;其于字学,处《说文》之先者,非《说文》无以明;处《说文》之后者,非《说文》无以法。”[6]1堪称洞见。《说文》含鳄字族,主要涉及斩蛟屠鳄、驱鳄逐鼍、崇鳄尚龙等方面,是记录我们民族秘史的重要史料。
“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唐韩愈《泷吏》)鳄鱼躯体强壮,能爬善泅,习性残虐,堪称自然界的霸主,令人闻之色变,苏轼赋诗慨叹:“纵横固已蔑孙邓,有如巨鳄吞小鲜。”(《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说文》无“鳄”字,始见于左思《吴都赋》:“鼊鲭鳄涵泳乎其中。”《说文》没有为鳄类动物立部辖词,而是散佚到全书各部首例字中,需利用词义联系、名物考证等方式对表鳄鱼义之字词进行全面梳理,整理出其动物谱系及文化表现。鳄字异体繁多,如、、、鱷、等,《龙龛手鉴·鱼部》:“,旧藏作鳄,鱼名。”《正字通·鱼部》:“,俗鱷字。旧注鱼名。”《四声篇海·鱼部》:“鳄同,鱼名。”《类篇·鱼部》:“鳄,鱼名。《说文》:‘似蜥蜴,长一丈,水潜,吞人即浮。出日南。’或作鱷。”鳄字重文或从鱼部(因鳄鱼主要栖息于水泽,故人们视它为鱼类),或属虫部,(虫)上古为蛇之本字,乃万物之总称,构成华夏先民认知事物的基本层次范畴[7]85。《说文·虫部》:“(),似蜥易,长一丈,水潜,吞人即浮,出日南。从虫,屰声。”[8]282日南乃汉郡,汉武帝时设立,在今越南中部,说明东汉时人们对鳄鱼之认知已远涉南越。(鳄)亦同,《类篇·虫部》:“或作。”、鳄、鱷均属形声兼会意字,屰、咢、噩皆为声符,声中有义(都含贬斥义)。屰乃逆之本字,表倒立不顺义,《说文·干部》:“屰,不顺也。从干下屮。屰之也。”[8]50咢字从口形,示喧呶嗷嘈(即争辩)之本义也,引申为惊愕义,见《说文·吅部》:“咢,哗讼也。从吅,屰声。”[8]3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为徒击鼓曰咢。”[9]62噩、咢同字,《玉篇·口部》:“噩,惊也。”[10]4《4说文·部》:“,寐而有觉也。从宀从疒,梦声。《周礼》:“以日月星辰占六之吉凶:一曰正,二曰,三曰思,四曰悟,五曰喜,六曰惧。”凡之属皆从。”[8]15《3说文解字注》:“者,哗讼也。借为惊遻之遻。《周礼》作噩梦。杜子春云:当为惊愕之愕,谓惊愕为梦也。”[9]347根据对鳄不同形体的描述可知给人们造成的惊愕、不顺、喧哗恐慌等强烈感官刺激,凸显古人对鳄鱼观察入微、认知充分以及对鳄鱼的恐惧厌憎之情。饶有意味的是:受词义类化影响,民间将鳄、恶视为同义语、等义词,《舆地纪胜》卷一百“潮州景物(上)”条云:“鳄溪以鳄鱼得名,旧传为恶溪。是自广、惠而循、潮,顺流而下,今程乡松口俗号恶溪庙,安济庙乃其所也。庙有鳄鱼余骨尚存。”[11]2416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有湖名为鳄湖(原名恶鱼湖),旁建有鳄湖公园。观《说文》“鳄”之训诂,许慎描述鳄的形体、动作、脾性诸特征,可见两汉时鳄鱼已为人所熟知,其尤善于入水击杀各种猎物,甚至对虎、豹、狼、狮等大型猛兽也敢于发起攻击,《说文解字注》:刘注《吴都赋》曰:“《异物志》云:‘鳄鱼长二丈余,有四足,似鼉,喙长三尺,甚利齿,虎及大鹿渡水,鳄击之皆中。生子则出在沙上乳,如鸭子,亦有黄白,可食,其头琢去齿,旬日间更生。广州有之。’按据刘注,则不必曰南郡乃有其物也。俗作、鳄、鱷。”[9]672上古时代气候湿润,万物生长,鳄鱼横行,“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鳣鲔,交积纵横。”(战国宋玉《高唐赋》)《墨子·公输》亦载:“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鳄鱼为患给人类带来危害,人类被迫与它展开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史书典籍忠实载录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及神话传说,为鳄鱼文化平添了尚武侠义、阳刚雄健等色彩。
“鳄鱼张口夺灵齿,含射人毒如矢。”(元宋无《公无渡河·九龙争珠战渊底》)鳄鱼造成的心灵震撼成为人们难以抹去的集体记忆,文人骚客通过诗文典册承载着对鳄鱼的直观感受与文学意象,北宋诗人陶弼诗有“巨鳄出时防患害,大雕当北各飞翻”(《望海岭》)之谆谆告诫;南宋文学家李处全吟咏“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之豪情壮志。鼍(tuó)与鳄同类,故常同义连用,古属水虫,《说文·黾部》:“(鼍),水虫。似蜥易,长大。从黾,单声。”[8]285鼍系(扬子)鳄之象形字,甲骨刻辞作“后 2.37.13”“续5.27.5”[12]725,金文记为“集成226”[13]1079,先秦古文写成“海2.9”[3]1351,都突出刻画了鳄鱼头、腹、足、尾之形。柳宗元《晋问》:“鼋鼍诡怪。”蒋之翘说:“鼍,水虫,力至猛,能攻陷河岸。”三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亦曰:“鼍形似蜥蜴,四足,长丈余,生卵大如鹅卵,坚如铠,今合药鼍鱼甲是也。”鳄鱼又名鱼虎、怪鱼、忽雷、惊雷、骨雷等,《正字通·鱼部》:“鱷音谔。头似虎,四足似鼍,长二丈余,喙三尺,长尾利齿。以尾利取物如象用鼻,大为民害。一名鱼虎,一名怪鱼。李淳风《感应经》云:河有怪鱼,乃名为鱷。其身已朽,其齿三作。《南州志》:斩其首干之,去其齿,旬日间更生,如此者三乃死。《南海记》:鱷一生百耶,及成形为鱷者十二,余或为鼋为鼍。《洽闻志》曰:鱷别号忽雷,熊能制鱷,握其嘴至岸食之。一名骨雷。潮州旧多鱷。(唐)韩愈移文祭之,一夕雷雨皆从去。宋咸平中陈尧佐判潮州,万江硫黄邨复有鱷尾张氏子去食之,无余尧佐捕戮之,有戮鱷鱼,文害始绝。”鼍(俗称中华鼍)亦有扬子鳄、鼍龙、土龙、陵龙、猪婆龙、河伯使者之号,“鼍长一丈,一名土龙,鳞甲黑色,能横飞,不能上腾,其声如鼓。”(晋张华《博物志》)透露出鳄鱼乃龙之原型。《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三引《临海水土异物志》:“陵龙之体,黄身四足。形短尾长,有鳞无角。南越嘉羞,见之竞逐。”鳄鱼是古代东南方人士嗜好的美味佳肴,“鼍,与鱷鱼为近属,俗称鼍龙,又曰猪婆龙。长二丈余,四足,背尾鳞甲,俱似鱷鱼,惟后足仅具半蹼。生于江湖,我国之特产也。”(《清稗类钞·动物·鼍》)[14]148《聊斋志异卷二·猪婆龙》载:“猪婆龙,产于江西。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16]64最新考古资料表明,1965年湖北襄阳市南漳县巡检白河川土岭发现“南漳湖北鳄”化石(距今约2.4亿年至2.3亿年),而东夷文化尤其是北辛文化遗址里挖掘出许多鳄鱼骨,如(山东)汶上东贾柏村遗址的大沟底部及灰坑内“陆续清理出鳄鱼的残骸,尤以较为完整的鳄鱼头骨为过去所不见。”[16]486“在临近的王因、西桑园遗址、北辛文化层中均出土有鳄鱼残骸。东贾柏遗址是继前者之后又一出土鳄鱼残骸的地点,属北辛文化中期。西桑园出土的鳄鱼残骸属早期,王因出土的为晚期。北辛文化从早期到晚期都有鳄鱼遗骸出土。”[17]486大量鳄鱼遗骸显然与汶、泗流域一带北辛文化原始居民食用鳄鱼习俗密切相关,昭示着蛮荒以来东夷人民涉水捕鳄、食鳄之古风逸俗,为鳄鱼文化提供了有力历史证据。
“扁舟莫浪发,蛟鳄正垂涎。”(南宋张元干《登垂虹亭二首》其一)遍览古籍中的“蛟鳄”一词,表明蛟龙属鳄、鼍类,为祸苍生,“(鳄鱼)出思良江(北宋梧州境内)。在州北二十里,一名多贤水。其中鳄鱼状如鼍,有四足,长者二丈,皮如鱼鳞。南方谓之鳄鱼,亦以为鲊。口长七寸,两边生齿如锯。恒在山涧伺鹿,亦能啖人,故谷汲者往往遇害焉。”[17]145古代民众常赞扬斩蛟屠鳄的英勇行为,唐代诗人吕岩颂扬“剑术已成君把去,有蛟龙处斩蛟龙”(《绝句》)之志向,诗豪刘禹锡高歌“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壮士行》)之人生快事,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抒发“诗罢春风荣草木,书成快剑斩蛟鼍”(《袁州刘司法亦和予摩字诗,因次韵寄之》)之书剑理想,南宋爱国志士陆游时刻铭记“平生历畏涂,赤手犯蛟鳄”(《秋夜书感》)之沙场初衷。蛟属龙,实为鳄,《说文·虫部》:“(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从虫,交声。”[8]281蛟属形声兼会意字,交为音符,亦表义,因鳄鱼惯用粗尾袭击猎物后用巨嘴紧咬住拽入水中溺亡,蛟命名依据当取捕杀猎物习性[18]62,《埤雅》卷一:“蛟能交首尾束物焉故谓之蛟也。”《说文解字注》:“蛟,龙属。无角曰蛟。龙者,鳞虫之长。蛟其属,无角则属而别也。郭氏《山海经》传曰:似蛇,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按蛟或作鲛。然鲛者鱼名,其字不相代也。”[9]670谣传蛟龙能率鱼群飞离池塘,其实鳄鱼作为一种水陆两栖动物,以食鱼为生,遇到鱼类食物资源缺乏或水源干涸,鳄鱼为了生存会迁徙。成年鳄鱼迁徙时将小鳄鱼含在嘴里一起离开,并非飞腾而去。“次非斗蛟鳄,燃犀出鳞介。”(金元好问《观江涨》)正因鳄危及人畜,古时英雄挺身而出,担当斩蛟屠鳄之艰巨使命,古传春秋时楚人次非斩杀绕船两蛟(即两只大鳄鱼),《吕氏春秋·知分》:“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19]330无独有偶,春秋鲁人澹台灭明(孔子弟子)携带千金之璧渡河,河伯贪得其璧,遂兴风作浪想要劫夺,不料澹台斩蛟(指鳄)毁璧而去。《水经注》卷五“河水”条载:“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灭明字)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史书亦载西晋名臣周处射虎斩蛟(即川泽巨鳄),“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处果杀蛟而返)。”(《晋书·周处列传》)[20]1309故后世将周处斩蛟处命名为蛟川(荆溪之别称,在今江苏省宜兴市南),陆玑《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南瞻荆岳,崇峻极之巍峨;北睇蛟川,濬清流之澄澈。”西晋许旌阳据说有斩蛟宝剑,明朝郭子章《剑记》云:“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典籍记载东晋猛将邓遐斩蛟除害英勇事迹,“沔水隈潭极深,先有蛟为害。邓遐为襄阳太守,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自挥剑,截蛟数段,流血丹水,勇冠当时。于是后遂无蛟患。”(南朝盛弘之《荆州记》)[21]101该地名曰“斩蛟渚”,亦谓之“斩蛟津”。因鳄鱼危害极大,导致人怨天怒,村野甚至相传天神特意向朱元璋传授如何剿杀鳄鱼、消除鳄患鳄灾之秘方,明朝田艺蘅《留青日札·晏公庙》:“太祖渡江取张士诚,舟将覆,红袍救上,且指之以舟者。问何神,曰晏公也。后猪婆龙攻崩江岸,神复化为老渔翁,示以杀鼍之法。问何人,又曰晏姓也。太祖感之,遂封为神霄玉府都督大元帅。仍命有司祀之,今江海著灵甚显。”[22]301西南地区广泛流传降伏蛟龙(鳄)、制服水怪的二郎斩蛟动人事迹,纪大奎《显英宫创建大殿东楼碑记》:“天下之神,有可考而知者,有不可考而定者。如我川主显英王之事迹,则可考而知之;姓名,则不可考而定者也。何言之。王号大安,李姓冰名,秦孝王时为蜀守。凿离堆,铸铁牛,破浪除妖,随显屠龙之手,含沙射影,特彰斗牛之秀。储仙洞,威全川,其子二郎,灵迹数现,厥功亦伟。宋徽宗封为清源妙道真君,父子崇祀灌口,此一说也。隋青城人赵昱,与道士李旺游,屡征不起,后炀帝辟为嘉州守。时有蛟患,神披发仗剑,入水斩蛟。奋波而出,江水为赤。”[23]409甘肃陇东黄土高坡董志塬上的宁县及其周边地区流传狄仁杰骑神牛力斩九蛟龙的神话传说,九龙河附近和周围至今还保留着九纵坡、九纵坡牛蹄窝、烂牛沟等地名,是其历史遗迹见证;福建莆田荔城区有“吴公谭”是吴兴斩蛟龙牺牲的地方,鳄血染红的溪水叫“赤溪”;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有“斩蛟桥”(该桥以铜板铺底,传说能斩蛟龙,用以辟邪而得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有“斩蛟头水库”(水库位于斩蛟头故得名)。
“秋来满船载明月,直钩不钓闲鼋鼍。”(北宋陆蒙老《赴官晋陵别端禅师》)鳄鱼体壮力健,且潜伏水穴,赤手空拳很难轻易制服。“鳄鱼其身土黄色,有四足,修尾,其形如鼍。而举止疾,口森锯齿,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惧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鳄嗥叫其下,鹿必怖惧落崖,多为鳄鱼所得,亦物之相慑伏也。”(唐刘恂《岭表录异》)[11]2416人们集思广益,利用鳄鱼贪婪本性发明钓鳄新招,《梦溪笔谈卷二十一·鳄鱼》“:土人设钩于大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鳄尾而食之则为所毙。”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亦载:“王齐直知潮州,钓得一鳄鱼,其大如船,画以为图。其形如鼍,喙长牛身,牙如锯齿,尾如钩极利。遇鹿豕,即以尾戟而食之。生卵甚多,或为鱼鳖,其为鳄不过一二。”[24]388古人悬挂犬肉诱饵钩钓鳄鱼,防止鳄群于江岸钻窟营穴导致堤岸崩溃,明嘉靖年间的《国献家猷》云:“南都(即现在的南京市)上河地(指南京市西面的长江江岸),明初江岸常崩,盖猪婆龙于此搜决(指搜求选择)故也。以与国姓同音,嫁祸于鼋,及下令捕鼋尽而崩岸如故。有老渔曰:‘当炙犬为饵,以瓮通其底,贯钓缗而下之,所获皆鼍。’老渔曰:‘鼍之大者食犬,即世之所谓猪婆龙也。’”[25]1274即使鳄吞饵上钩,也须谨慎,《本草纲目·鳞一·鼍龙》:“(集解)藏器曰:鼍性嗜睡,恒嗜睡。力至猛,能攻江岸。人于穴中掘之,百人掘,须百人牵之;一人掘,亦一人牵之。不然,终不可出。时珍曰:鼍穴极深,渔人以篾缆系饵探之,候其吞钩,徐徐引出。”[26]1278古人利用渔网、矿灰来网鳄药鳄,清朝方濬师《蕉轩随录》卷四“驱鳄”条云:“伯益掌火烈出泽而焚之,但云禽兽逃匿耳。禹治水,掘地而注之海,但云驱蛇龙而放之菹耳。韩昌黎作《鳄鱼文》,运其雷霆斧钺之笔,而鳄鱼竟徙。盖浩然中存,足慑丑类。《易》所谓‘信格豚鱼’也。宋陈文惠(尧佐)判潮州,有张氏子随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命吏拏小舟操网捕鳄。鳄至暴,非网可得,及是竟弭首受网。因作文,肆诸市而烹之。明夏侍郎(原吉)时鳄鱼复出,夏令渔舟五百只,各载矿灰,以击鼓为令。闻鼓声,渔人齐覆其舟,奔窜远避。少顷如山崩龙战,至暮寂然无声,鳄鱼种类,皆死于海滨。此二事,夏之殄除,容或有之,陈能使鳄鱼俯首就网,恐未必然。自来为贤哲作传,多附会其奇行异闻,以为不如此不足表其气概。然而为益、禹所窃笑矣。”[27]935足以证明古人智慧无穷。
“到海喧豗势愈壮,约束蛟蜃驱鼍龟。”(南宋李流谦《送晁子西提刑赴召》)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知识贫乏,人类无力与自然灾难抗争,原始宗教尚未形成,人们还不能综合各种现象加以抽象推理,误认为动物、植物等宇宙万物皆有精灵。鳄乃猛兽,很早就被人格化、神格化,古有“灵鼍”“鼍龙”“鼍仙”之辞,“贺灵鼍,贺灵鼍。几年翠舞与珠歌。看到日斜犹未足,涌金门外涌金波。”(南宋黄公绍《潇湘神》)古人观察鳄鱼产卵于陆地滩穴,《太平广记钞》卷七十“鳄鱼”条云:“广州人说,鳄鱼能陆追牛马,水中覆舟杀人,值网则不感触,有如此畏慎。其一孕,生卵数百于陆地。及其成形,则有蛇,有龟,有鳖,有鱼,有鼍,有为蛟者,凡十数类。及其被人捕取宰杀之,其灵能为雷电风雨,比殆神物龙类。”[28]1112古人甚至相信鳄、鳖等动物能随意互化,《国语·晋语九》“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29]59《3说文·龙部》“:(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徐铉曰“:象夗转飞动之皃。”[8]245龙字先秦古文作“汗简5.62”“四 1.12 汗”“海 1.1”[14]1167。有关龙的训诂可知其属冬眠动物,与鳄鱼非常相符,且均有穴居习性,龙变化无穷也源于人们对鳄的认知,甚至连龙能行云布雨亦源于鼍鸣致雨,“六月人家井无水,夜闻鼍声人尽起。”(唐张籍《白鼍鸣》)鳄鱼听觉、视觉异常发达,对空气湿润变化感知远超其他动物,故古人常听鼍叫以占雨解厄,唐李贺《江楼曲》:“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苧。”王琦汇解:“《埤雅》:豚,将风则涌;鼍,欲雨则鸣。故里俗以豚谶风,以鼍谶雨。《本草纲目》:鼍龙,其声如鼓,夜鸣应更,谓之鼍鼓,又鼍更,俚人听之以占雨。”足证龙源于鳄,龙文化乃鳄文化之发展演绎结果。“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孟子·滕文公下》)亘古以来,人类频频遭遇洪水猛兽,殷墟卜辞几乎都是占卜疾病、预测吉凶的内容,从而演绎出中华先民珍视自然、善待万物、“和而不同”的上古哲学、生存智慧与解释体系。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通过阐析殷商甲金文古文字,判定商民相信自然神、祖灵降下祸,“不过表示祸事的文字几乎都是用动物的形象来表记的。这可能体现出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祸的原因在于某一咒灵。也就是说,可以认为其基础就是万物有灵论。”[30]241先民认为语言文字(尤其是圣贤高士为民请命、为天代言之名文鸿篇)具有神奇的魔力,相当于宗教符咒,可让顽石点头、饕餮低首、凶兽远遁,《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九载:“杨叔贤,自强人也。为荆州牧。时虎伤人,杨就虎穴磨崖刻戒虎文,如驱鳄之类。”鼍又称,从它(它乃蛇之古字),意为鼍体长如蛇,且灵异非常,见《尔雅翼卷三十·鼍》:“生南海池泽,今江湖极多,即鼍也。形似守宫、陵鲤辈,而长一、二丈,背、尾俱有鳞甲,善攻岸,夜则鸣吼,舟人甚畏之。其老者多能为鬽。梁周兴嗣常食其肉,后为鼍所喷,便为恶疮。”[31]234
“雷公电母踏烟雾,天吴海若驱鼍鼋。”(南宋陈赓《游龙祠》)上古巫、医同源,巫师往往集巫、医、君与主祭诸多身份于一身,成为万民膜拜的智慧象征与人间典范[32]34,国民相信他们有“入山则使猛兽不犯,涉水则令蛟龙(指鳄)不害”(东晋葛洪《抱朴子·微旨》)的能力。《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凡巫之属皆从巫。古文巫。”[8]100巫咸乃人名,传说为尧时人,西晋郭璞《巫咸山赋》序:“盖巫咸者,实以鸿术为帝尧医。”古代圣人往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闻强识、才艺超群,是各项发明的创造者。“开怀溟海阔,百怪出蛟鼍。”(北宋黄庭坚《定交诗二首效鲍明远体呈晁无咎》)鳄鱼往往突然发起袭击或者利用对方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时坐收渔利,《淮南子·精神训》:“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熙笑而称曰:‘吾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弥耳掉尾而逃。禹之视物亦细矣。”[33]109可见大禹治水时因疏浚九河对鳄习性颇为谙熟,故能视鳄为平常动物。文化学者博里亚·萨克斯精辟指出:“鳄鱼仍能激发某种原始恐惧,但它们对我们来讲并非完全陌生。人类很难读懂大多数爬行动物的眼神,但有时却能理解鳄鱼。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有些地区的埃及人会宰杀食用鳄鱼,而另一些地方的人则会将其视为神明。中国神话中自黄河而出的伏羲氏的龙形象虽然高度写意难于辨识,但它仍具备类似鳄鱼的牙齿与短腿。”[34]272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之龙形象即以鳄为主,明朝朗瑛《七修类稿》卷四十三“事物类·鳄鱼”条云:“正德间,苏州白莲桥渔人网得一物,鼋头鲇尾,四足如鸭,状类小犬,眼甚赤,鳞甲悉具,时以为怪而放去,苏人皆不识,都公纪之《谭纂》。予意小鳄也,盖韩祠有陈尧佐所图鳄形,但足不同,图或后世翻刻有差,况《真腊风土记》亦云鳄类龙无角,盖龙亦似犬也,鳄则《埤雅》《奉草》所未载,因具述于右。”龙属鳄从鳄可谓共识。
“得君驱鳄手,不忧潮阳瘴。”(北宋邓肃《再次韵谢之》)古代中国鳄鱼遍布各地,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有地名叫鳄鱼潭瀑布(相传多年前该处石滩上栖息着凶猛的鳄鱼);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鳄湖得名于湖泊“深不见底,潜藏鳄鱼”,珠海市斗门区有岛盛产鳄鱼,故名鳄鱼岛。鳄鱼繁衍危及人畜安全,人们想方设法驱鳄赶鼍。为纪念韩愈驱鳄功绩,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设有“祭鳄台”(相传韩愈曾于此处设坛祭鳄,撰有《鳄鱼文》)。《新唐书·韩愈传》:“初,愈至潮州,问民疾苦,皆日:‘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35]3283韩愈为民除害,特撰《鳄鱼文》而“祝之”劝离群鳄,“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35]3284观韩氏雄文,义正词严,历数“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35]3284种种罪恶,要求鳄鱼限期离境:“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35]3284,他强调如果“鳄鱼冥顽不灵”,将“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35]3284据说韩愈祭鳄驱鳄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韩江没有出现鳄患。事实上一篇《祭鳄鱼文》难以根治潮州鳄鱼祸患,但韩愈驱鳄言行却表达出了大众的心声。历代文人对此事真伪议论纷纷,韩愈写文驱鳄实则与唐朝盛行的神物崇拜有关,“对神物崇拜的态度足以证明:韩愈作《祭鳄鱼文》并非迷信,而是在当时整个社会神物崇拜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选择。”[36]53有学者强调“韩愈祭鳄,并未真正把鳄鱼赶出韩江流域,之后潮州还有鳄鱼的记载。”[37]165观唐史群书,潮州鳄难频频,说明当地人类活动加剧,已深入鳄鱼栖居水域,激发了人、鳄冲突;鳄鱼向人主动发起攻击,说明其食物链受到空前影响(可吞噬食物大幅锐减);暴雨过后堤崩坝溃、溪水枯竭,“竭泽而渔,则蛟龙(鳄)不处其渊。”(《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38]132导致鳄鱼赖以存身的丰富水源不再,故鳄群被迫长途迁徙。
“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史记·李斯列传》)鳄因其形体独特很早就被人类关注,西方学者强调“所有的爬行动物中,鳄鱼是代表贪食、杀伤的象征符号中最典型的一个,是因果报应的执行者,生与死、水与大地的主人。一提起鳄鱼,许多人都会顿生一种敬畏感,将它看作说教和道义的象征。西方传统中有时认为鳄鱼是恶龙的一种。但在亚洲的许多地区,包括中国,鳄鱼具有水和大地有关的正面含义,同时也是鼓和音乐的创始人。”[39]53尽管鳄鱼捕杀牲畜甚至伤害人,然而其皮质坚韧,可制成响声浑厚的乐鼓,《诗经·大雅·灵台》:“鼍鼓逢逢。”陆玑疏:“(鼍)其皮坚,可以冒鼓也。”《初刻拍寄惊奇》卷一:“内有一种是鼍龙,其皮可以鞔鼓,声闻百里,所以谓之鼍鼓。”鳄鱼生命力超强,它生活于污浊的沼泽地,经常打斗弄得遍体鳞伤却迅速复原让人们惊叹不已。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鳄鱼体内具有独特而显著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杀死当前抗生素无法杀灭的致病细菌。科学家还发现鳄鱼血液中的蛋白质是艾滋病病毒的克星,换言之这些远古物种拥有能对付人类最可怕疾病的关键武器[40]43。令人惊奇的是,最新研究发现,短吻鳄等鳄类动物具有出人意料的爬树能力,可攀爬高达5米树枝,从而获得更佳视野、观察周围动静[41]10。鳄鱼爬行速度敏捷,《说文》亦有载录,如螭(鳄)同,《篆隶万象名义·夕部》:“,螭,无角龙。”螭古指黄色无角龙,与鳄鱼身呈土黄色相吻合,即属鳄类,《说文·虫部》:“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无角曰螭。”[8]281螭为形声兼会意字,离(chī)表音,亦表义,《说文·禸部》:“离,山神,兽也。从禽头,从厹从屮。欧阳乔说:离,猛兽也。”[8]308鳄鱼具有喜潜伏,神出鬼没的秉性,《说文解字注》:“《南都赋》曰:‘惮夔龙怖蛟螭。’李注引《说文》‘蛟螭若龙而黄’。左思《蜀都赋》:‘或藏蛟螭。’刘注云:‘蛟螭,水神也。一曰雌龙。一曰龙子。’似亦谓蛟螭为一物。”[9]670鳄鱼堪称爬行类适应力强、进化最为成功的超级物种,上古氏族部落纷纷顶礼膜拜,且奉为族徽图腾。
“汾湖箫管惊神鳄,海岛旌旗殉野鸥。”(宁调元《秋兴,三叠前韵》)与鳄鱼被公认为冷血、残暴迥异的是,古人认为鳄鱼能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属公正无私的神兽灵兽,古代甚至用它来判断犯人是否有罪,晋干宝的《搜神记》卷二“扶南王”条云:“(扶南王范寻)又养鳄鱼十头,若犯罪者投与鳄鱼,不噬,乃赦之。无罪者皆不噬,故有鳄鱼池。”[42]34利用鳄鱼作兽判神判,表明人们相信其是刚直不阿的,犯人没有被吃掉证明他确属无辜,鳄鱼在此扮演了正义神、守护神等执法者角色,《太平广记》卷四六四“骨雷”条引唐代郑常《洽闻录》亦曰:“扶南国出鳄鱼,大者二三丈,四足,似守宫状,常生吞人。扶南王令人捕此鱼,置于中,以罪人投之。若合死,鳄鱼乃食之;无罪者,嗅而不食。”[43]2251动物学家、鳄鱼饲养者发现鳄鱼是一种非常聪明且懂得知恩图报的动物。据报道,扎伊尔尼阿里河有一个叫卢巴苏库的渔民,救了一条幼小的鳄鱼,取叫“恩加纳”,这条鳄鱼长大后不但帮助主人捕鱼,且能拉船成为尼阿里河上的“最牛摆渡工”[44]44,导致诸多游客慕名而来,成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佳话。最有名的鳄鱼首推非洲沃尔特河上游布基纳法索中部萨布湖中的公鳄(当地人尊称“老大爷”,据说近百年来这条鳄鱼曾经保佑该镇免遭各种灾难)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昵称“老大娘”的母鳄,它们从没有伤害过人类的记录,且与人为善,以致美国知名女博士伊迪丝学术报告中郑重声称:“我们在‘老大爷’和‘老大娘’这两条当今世界最神奇最富人性的鳄鱼身上,可以预见将来的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与猛兽如同朋友一样共同生活的伊甸园。”[45]253“鼍梁”源于相传周穆王伐楚渡江时利用鳄做桥梁,表明先民知晓鳄鱼习性故能娴熟驾驭,《竹书纪年》卷下:“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
“画鼓发船驯巨鳄,青衿拥座听春蚕。”(明陆容《送张企翱之广东提学》)上古崇鳄驯鳄历史悠久,如上古舜时御龙氏、豢龙氏喂养的其实是鳄鱼,而鳄鱼因体壮力健,能驮人负物,经驯服后可供人坐骑,如“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回。”(《山海经·海外西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回。”(《山海经·海外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冰夷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内北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回。”(《山海经·海外西经》)“乘两龙”实即“骑两鳄”,说明先民驯鳄骑鳄的风俗。何新认为,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即以龙为图腾)的事实来看,古代帝王称“孤”道“寡”这种奇特称谓的来源是以鳄鱼自况,出自对作为图腾的鳄鱼崇拜之遗风[46]40。龙作为“具有强大衍生能力的表意构件”[47]4演绎跃升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其在《说文》内单独立部辖词集中体现着鳄鱼文化的拓展延伸。换言之,鳄鱼从未远离人的视野,以鳄为原型的龙并非虚构,而是经过无数仁人志士艰辛努力最终凝固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典型性、民族性的语言符号、概念范畴与文化因子。”[48]55广西壮族崇拜鳄鱼,壮语将鳄鱼称为“图额”,认为它乃下界龙王,能呼风唤雨,变化无穷。凶残的鳄鱼给古代壮族人的渔业捕捞影响极大,且在水中倾覆船只,吞噬渔人,壮族人出于恐惧被迫崇拜和祭祀鳄鱼,清代陆祚蕃《粤西偶记》:“鬼鱼似鳄,壮人仇杀取此鱼祀鬼,与人食之辄死,觉之请蛮人咒之立苏。”[49]149水边栖居的壮族人的文身仍是鳄鱼图案。滇文化亦有鳄鱼崇拜文化残留,如铜柱上刻有鳄鱼形象,万家坝型铜鼓上绘有鳄鱼图案,该现象在百濮、百越文化中常见[50]236。楚与三苗文化亦存在承继关系,楚国史书名为《梼杌》,“梼杌(古代传说中的恶兽)”在三苗后裔苗族语言中即为鳄。古时荆楚、南越一带流行“断发文身(身刺花纹,截短头发)”风俗,百姓以为可避水中蛟龙(鳄)的伤害,《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断发文身,以象麟虫(鳞虫即鳄鱼)。”东汉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纳默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鳄鱼作为天地强者、自然智者与人间仁者成为上古诸多部落公认的图腾,促进了各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大一统意识,“大一统乃古代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兴邦的基本观念、核心思想、政治主流”[51]52,鳄鱼显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名如鄂州、鄂城、鄂谷、鄂山、鄂水等与地理环境、人文知识密切相关,“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地理实体进行认知化、指称化、符号化的语言结果,深刻隐喻着地与人、事及物的各种关系,是国内外各民族研判地方认同、民族归属、精神寄寓的重要依据与文化观念,对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古希腊柏拉图语)古老哲学命题具有认知溯源的导向功能。”[52]64鄂为湖北省简称,古指江夏县,《说文·邑部》:“(鄂),江夏县。从邑,声。”[8]13《4说文解字注》:“江夏县,今湖北武昌府武昌县县西南二里故鄂城是也。江夏有鄂县。故南阳之县曰西鄂。顾氏祖禹曰:《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又封中子红为鄂王。孔氏以为南阳之鄂误矣,时楚兵未能逾汉而北也。”[9]293鄂属形声兼会意字,同鳄。(同咢)作声符,声中有义,取“(鳄发声吼鸣)喧哗(使人惊愕)”义。湖北号称千湖之省,远古时期是一片沼泽洼地,非常适合鳄鱼生息,而商代至西周有一群人在此捕鳄为业,不断繁衍昌盛,并以鳄命名其氏族,后易鳄为鄂,建立起鄂都、鄂国。据考古资料记载,早至4000年前,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流域和汾河流域之间的乡宁县一代,盛产“汾河鳄”(临近的翼城县曾出土很多鳄鱼化石),相邻的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了鳄鱼皮制作的鼍鼓。乡宁县黄帝二十五子中的姞姓子孙即为以捕鳄为生的古鄂氏族,并建立了古鄂国。唐代李泰《括地志》云:“昌宁县有鄂山。”《水经注》:“河水南至鄂谷,东北穷涧水,源所导也,西南流注入河。”《读史方舆纪要》亦曰:“鄂水出(乡宁)县东五十里之宋家沟,西流入黄河。”后夏王朝建立,夏禹封尧之后裔为唐侯,以鄂氏族都城为国都,《史记》索隐:“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在今大夏是也。”鄂氏族领地与都城被占用后,不断东移南迁,势力逐渐壮大,至商纣王时已跃升为辅国大臣,且位列三公,“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殷本纪》)鄂侯被诛后,其氏族迁徙到鄂州(今武昌)等地,繁衍至今,这些古地名可谓“古鄂氏族、鄂国真实存在的可靠证据。”[53]254鳄作为一个强大物种,古时曾经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上古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民族秘史的见证者、同盟者、书写者。”[54]1《说文》含鳄字词演变史堪称一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创业史、融合史与进取史,深刻揭示炎黄子孙习焉不察、一以贯之的民族秘史、文明旅程。
“涛波何处试蛟鳄,到白头犹守溪山。”(北宋毛滂《八节长欢·送孙守公素》)综上所述,鳄鱼作为一种两栖动物,已成为极具研判生态平衡指标的明星动物,先民历经“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后汉书·宋均传》)的生态思想到斩蛟屠鳄、驱鳄逐鼍至崇鳄尚龙的循环历程,不断验证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上古哲学的正确性、先进性、前瞻性。以扬子鳄为例,随着气候变冷、环境破坏、滥捕滥杀,鳄鱼已退缩至江淮一隅,而野生扬子鳄濒临灭绝,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1980年在安徽省成立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人工养殖,使扬子鳄重获生机。以《说文》为代表的含鳄字词作为语料史料彰显了中华先民认知鳄鱼、体悟生灵、和谐共存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