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龙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这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待。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是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育主体之间以教育资源为中介客体进行广泛的知识、情感、观念上的对话、交往、互动,以实现主体间彼此理解,达成共识,并促使交往双方共同获得思想政治道德发展的“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活动[2]。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的着力点在于交互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通过教育资源的中介客体沟通交流,达成共识,这种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主体性思政课教学向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范式的转向,树立思政课教学主体间性的理念。
主体间性也可称作交互主体性,指诸主体间的主动交往互动,即在思政课教学中师生的关系不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视域下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确立交互主体的理念是开展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学者居峰指出,交互主体意识不仅是交往行为顺利展开的基础,也是交往有效进行的内驱力[3]。所以,教师要树立交互主体的理念,肯定学生的另一主体地位,平等对待学生,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往互动奠定基础。
主体间性交互主体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上的平等。此外,教师还需要树立交往互动的理念。交往互动的理念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对话交流活动,各主体既要倾诉,又要倾听,最后通过对话交流达成共识[4]。交往互动理念要求师生开展平等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这个交往是动态的、发展的、生成性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师生都拥有话语权,平等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这是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实现的关键。
主体间性包容互哺的理念针对的是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树立这个理念意味着尊重主体间的差异性,强调双方主体表达自我时的权利平等,寻求主体间不同的声音和话语。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民主、自由、张力的包容互哺场,教师引导积极思考,双方主动参与,平等对话、包容互哺、和谐共生。
共在性原则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主体——客体”关系,师生都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共在于教学过程的始末。共在性原则是师生共同坚持的原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实现。一方面,教师改变过去把学生当作单向灌输的客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组织等都围绕学生展开,促进学生主体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参与课堂的能力。
共建性原则是师生共同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各主体既要倾诉,又要倾听,最后通过对话交流达成共识。共建性原则是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实现的关键,坚持共建性原则,可以形成三种有效共建的模式。一是师生共建。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对话表达各自的见解,交换思想,形成共鸣。二是教师共建。教师之间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评教等教研方式分享在教学实践中的教训和成功经验,相互借鉴,既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间接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三是学生共建。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讨论、辩论等对话方式激发灵感,达成共识,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自我建构与完善。
共享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诸主体共同开发、探索思政课教学的资源和形式,合作互动、动态互哺,最终实现成果共享。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坚持共享性原则消解了传统主体性教学“主体——客体”对立的单极主体性,走向了各主体共同作用于教学媒介客体的双向建构和共享。一方面,教师精心组织设计教学模块,教育引导学生,促进其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也可以从中受益。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师生共享开发、探索的资源和成果,达到新的认识水平,实现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的动态互哺。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坚持共在、共建、共享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需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主体间性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担当意识、高尚品格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倡导交往互动的教学理念,而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场域在生活世界。只有面向生活世界,走进生活世界,教学活动才具有生命力。高职思政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既要坚持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说服力与解释力。二是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上注重现实性转化,高职学生对教师的具象、幽默的表达有着较高的期待,教师要学会讲故事,将抽象的思政课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三是关注学情现实,把握授课的难易度。高职学生生源状况复杂,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状况把握授课难易度,做到因材施教。
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倡导主体共在、交往互动的理念,让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师生共建,巧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关键。使用任务型、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教学方法,开展互动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担当意识,有助于学生主体能力的提升;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现实热点案例引入课堂,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思政课堂、学生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民情、社情、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开阔了眼界,强化了知行合一的认知和体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主体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小课题,作为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主题,既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观念和认识的共享,放大思政课教学效果,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协作精神、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6]。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载体,构建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并茂的教学资源,使授课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通过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等信息化交互平台的使用,课前发布预习任务、课中分组即时讨论、课后发布延伸任务,增强主体间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在课后通过微信公众号选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扩大思政课的育人阵地。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交流的随时性、互动性、多极性、平等性、趣味性、时尚性迅速获得学生的青睐,成为了解学生心灵的窗口和有效阵地。在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有效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
高职院校思政课学习过程性评价就是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动态化、突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7]。通过设置科学多元的评价项目和环节,由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多元化形成性考核,致力于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思政教学的实效。思政课教师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科学合理设置过程性评价项目,要体现科学性,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足够了解,根据学情设计难易度适中的评价项目,让学生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来。项目设计要体现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二是评价项目的设计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吸引学生的关注。三是每个环节的评价项目实施后教师要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