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颀
2014 年9 月,长春市确定了《核心素养发展与个性化教学综合改革行动研究》重大课题。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作为17 所参与改革试验的龙头学校,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自课题启动以来,学校按照课题三年规划方案来实施,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科单元开发为主要路径,有效推进了个性化教学综合改革。作为首批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几年来,我们感受到了老师们在科研引领下负重前行的探索精神,感受到了协作体携手共进的强大力量。我校课题研究之河,一路欢歌,腾起了课研浪花朵朵,让我们看到了课题研究给师生带来的可喜变化。
我们深知“九尺之台,起于累土”。我们由被改革者成为改革者的过程中,推动了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学习“个性化教学”相关学习资料后,教师们感受到自己不再是教科书上知识的传输者、课堂上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且行且思:如何才能让学生们能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我们寻找到了“自主”这一切入点,希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主开展活动,为孩子的人生着色,为他们生命的发展奠基。
无论是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行动研究中,我们所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凝结着共同体的心血和汗水,是共同体把集体的智慧凝结在一起,在彼此分享中我们共同成长,也正是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才使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惑,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同时也进一步打造了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
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我们对自主学习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不断积累,争做学习型、思考型、科研型教师,努力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教师的育人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一言堂”现象被彻底摒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们产生这样的共识:“教”是为“学”服务的,要以教促学,因学而教,以练促学,顺学而教。因此,课堂上有了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有了绘声绘色的故事演讲;有了反驳式的发言;也有了承接式的追问;还有了自主、合作、创新等表现。翻开孩子们的作业本,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抄抄写写,而是充满个性化的小剪贴、小制作。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学生须经历“自主选择、习得方法、应用经验、比较反思”的学习过程。教师备课时考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入手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思考自己的指导要点,解决问题的路径,思考多元评价方式等。在现在的设计中,没有碎片化的提问,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用的导学案。这样的备课看似简单了,应该说这样的备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更难了,因为在导学案中,需要考虑课堂教学中临时生成的问题,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应“备”好学生,更多地要考虑如何给学生“搭桥铺路”,如何为学生能摘到桃子垫一块砖,如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拨开云雾”?同时,教者还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课题研究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我们撰写了多篇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小故事,有的获得各级各类奖项,有的被录入课题研究成果集里。伴着汗水的幸福,让人一直甜到心里。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上不再是学霸唱主角,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我们可喜地看到,很多学生都把在小组内能当同伴的小老师,能到讲台这个神圣的地方去讲一讲当作一件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于是每日都带着动力,带着兴趣去学习,正如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所说: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在这个生命场里,教师要力求实现与学生的同构共生,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让学生产生兴趣。
首先是学习能力提高了,由学会到会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其次表达能力提高了,由不敢说到敢说,由被动说到主动说,由在组内说到在全班面前说。开展课题研究后,教师们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主动提出的问题增多了,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也增多了,学生们在各种教学情境中探究、讨论、交流。课堂教学中也常常出现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的场面。除此,学生的思辨力、倾听力、创新力、质疑力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读书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识字多了,逐步扩大了阅读量,增加了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增长了不少见识。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学生变得比以前爱读书了。无论是语文课本中的好词佳句,还是数学课本中的公式、定理、概念;无论是音乐教材中优美的歌词,还是品德教材中感人的故事,同学们都爱读,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学习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了。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网上或用其他方式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翻阅字典或其他工具书识字、写字、理解不懂的词语,联系课文的上下文弄懂句子的意思。学生有了“采蜜本”,主动记录下他们每次读书的点滴感悟,学生的日记本越来越多了,写下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样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不交作业的同学大大减少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教学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指南的指导下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主动探究学习内容。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然而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课上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独立学习或讨论学习的时间,不懂的问题或标记或写下来;在此基础上,再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注重“兵练兵”“兵学兵”,实行“小先生”制,在倾听中修改,在差异中促思,让每个孩子都有绽放的机会。这种生生间的差异性的资源是教师讲所不能替代的。同时,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平等与尊重,保证学习的真实性和全员性,这就是教育的公平与尊重。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全班汇报交流,提出在组内学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对话是“三方会谈”,即:师、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这期间,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借机因学定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读书时,同桌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然后进行评价,改正自己不足之处,学习同桌的长处。做完数学练习题后,你帮我检查,我帮你批改。遇到做不出的数学题,自己先动脑思考,再画一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这样都还不会做,就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讲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代表的是小组形象,谁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成绩好,形成了很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合作共赢”“学习共同体”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已经开始萌芽。而这些无论是对孩子的终生发展还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大有裨益,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从前,在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总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学生对老师产生惧怕心理,不敢挑战权威。如今的课堂上建立了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有时老师会弯下挺直的腰、低下高昂的头,学生有时会与学习伙伴热烈讨论,有时会向教师求教。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心情舒畅了,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学生个体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使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情景。在小组活动中,有的绘声绘色地朗读,有的专心致志地倾听,有的手舞足蹈地表演,还有的津津有味地欣赏。交流时,你说你的看法,我发表我的见解,各自保留意见。如:学习古诗《春晓》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欣赏这首古诗时,有的小组用画画的形式来展示古诗的画面,有的小组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优美的诗句,还有的小组把古诗编成歌谣来吟唱。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师的育人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这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一言堂”现象被彻底摒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们能够达到这样的共识:“学”是教的前提,要因学而教,顺学而教,以教促学,以练促学。
个性化教学改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提升了我们的视野和格局,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全新的变革,同时推进了教师研究共同体建设。它既是对我国古代“因材施教”思想的弘扬、创新与发展,也是对标准化、同质化教学的冲击与挑战,它不仅仅是长春市重大研究课题,更是当代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生学习、人人成才”的时代课题。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思考让我们能客观地认识事物,反思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课题研究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念,但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对理念理解上的偏颇,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只有不断地反思、实践和总结,课题研究才会健康、良性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