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贤
“图配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基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以儿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以整合开发小学语文、美术、综合实践、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资源,让阅读、写作、绘画相联结,开展阅读、绘画、说话、写作、体验实践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绘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成长奠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但是,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错误倾向。
语文课程实施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单纯注重认知训练,忽略对学生思想观点的表达、情感意识及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指导与培养。以应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使学生深感枯燥乏味,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他们的童心与天性无法得到尽情释放。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有些教师没有做到宏观把握教材,缺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打造拓展链的意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如果缺失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不能有效地发挥课程的多重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但目前有些学校的语文教学仍然是只注重了单科学习,忽视了全方位整合学科资源,导致无法让学生通过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而开阔视野。学生的成长需要多维经历,语文学习不应缺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链接。
1.重视人文素养。课程内容涉及学生认知、心理、情感、生活等各个方面,既要培养学生树立友爱、自信、尊重等价值观,还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注重读写绘互动。依据阅读、写作、绘画迁移和同步发展的规律,将阅读、习作、绘画相联结,由画到文,提高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由文到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体现循序渐进。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在阅读、写作、绘画之间寻找契合点。按照文学要素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序安排,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1.构建“图配文”课程框架雏形。低年级开展写绘画日记,融写生、想象、创作为一体,鼓励学生表达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事物的想象,尽情地释放童心童趣;高年级开展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将绘本、童话、小说引入课堂,围绕学习主题,开展阅读、写作、绘画相联结的实践。同时开展观察、体验、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再用图文形式呈现学习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
2.完善“图配文”课程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学段的习作要求,分年级进行“图配文”课程内容设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三个原则:兴趣性原则。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能激发学习愿望,并从中受到感染,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适合性原则。选择内容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与发展程度;丰富性原则。选择内容力求丰富多元,涉及认知、心理、情感、生活等,尽可能触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
课程内容的建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确立课程目标。一是夯实读、说、写、绘、书的基础;二是通过开展赏析、阅读、作画、说话、写作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满足儿童表达多样化的需求;三是以儿童绘画和言语发展的相关性来促进学生的言语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
其次,设计课程内容。按照小学六个年级分别设计,依据图配文课程目标,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主要“脚本”,整合开发小学语文、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等学科资源,按照语文教材的体例,围绕单元主题选择课程内容。主要分为“语言与阅读”“美术与书法”“品德与健康”“科学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与阅读”——阅读与习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读文、写作能力;美术与书法——绘画与书写,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读图、绘画、书写能力;“品德与健康”——熏陶与感染,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的人;“科学与实践”——体验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观察、实践能力。低年级:走近绘本、童话,认识蔬菜、水果、小动物,体验校园生活、观察大自然、参与社区活动等。中年级:认识身边的朋友、偶像,关注课余生活、了解家乡和季节的更替变化,制作小制作等。高年级:关注环境保护、地球的未来,探索传统节日、体验学生的体艺2+1 活动,关爱生命、尊老爱幼、追忆难忘的小学生活等。
再次,编写课程教材。分年级编写校本教材,共计6 册。每册校本教材中有8 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中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任务导航”“图画赏析”“阅读链接”“涂画廊”“交流窗”“习作坊”,同时还设有“收藏夹”“词句站”“我的得意之作”等栏目。
1.读写联结。根据课程内容的主题,向学生推荐与主题、文体、感情表达相关联的篇章,延伸阅读整本书,从而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主题群,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写活动。
(1) 范例:
一年级《有趣的童话》 一课,推荐阅读童话故事《三只小猪》 《猪八戒吃西瓜》 和整本书《小布头奇遇记》 《安徒生童话》;二年级《我的一家》 一课,推荐阅读篇章《我们这一家》 (《阅读与作文》) 《瞧这一家子》 (作文网) 和整本书《我们的一家是精灵》 《父与子》;三年级《我的课余生活》 一课,推荐阅读篇章《抓昆虫》(作文库)《我的课余生活》 (中国儿童文学网) 和整本书《昆虫记》 《枫树山的奇迹》。
(2) 教学课型:
好书推介课:结合学习主题,向学生推荐书籍,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投入阅读。即:激趣导读—浏览目录—选读片段—引入阅读。
阅读交流课:阅读一个篇章或一本书之后,畅谈阅读收获和体会,分享阅读感受,展示阅读成果。即:激趣导入—了解梗概—精彩回放—主题交流。
读写结合课:赏析一个篇章或者片段后,学习语言表达形式、写作方法和情感抒发,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2.画写联结
(1) 联结方式
依图画写。根据学习主题,收集单幅图画、连环画、漫画,给不完整的连环画补画、学生自己创作主题画,制作剪贴画、树叶贴画等,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描绘画面内容、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等。学生还将自己的习作配画,用图画讲述自己的习作故事。
绘本画写。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并根据绘本故事中的留白,对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充、补白、延展;引导学生进行改编,或让学生自己创作绘本故事,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故事情节,再用鲜活的文字描绘创作的故事,让画面立体、灵动起来。
日记画写。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叙事日记、阅读日记、话题日记、接力日记、日记组画等,用图画加文字记录观察到的事物、亲身经历的事情、阅读的感想与感受、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成果等。
实物画写。让学生画植物、动物、衣物、水果、文具、家用电器等实物,可以画一个,也可以画多个,再把这些实物的特点有条理地介绍清楚。
诗配画、画配诗。可以通过吟诗,背诗,讲诗,画诗,写诗,写儿歌,画儿歌等形式来锻炼自己的画写能力。
设计说明画写。引导学生给自己家的用具、电器等设计“图文”产品使用说明书,指导学生绘制设计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 联结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可灵活地进行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如,设计问题情境。上课之前,教师可设置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模拟故事情境。教师在图配文教学中选取符合学生情趣的图画、阅读片段、故事角色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故事和画面,不仅有助于感知图文,还能激发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创作。
读图读文策略:图配文校本课程主要是借图叙述,依文作画。读图时,可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既“图说了什么”和“图是怎样说的”;读文时,引导学生进行“文说了什么”和“文是怎么说的”的解读。学生只有在理解图文是如何述说故事、表达意义和唤起共鸣的基础上,才能完整、生动地使用图画和文字表达故事内容。
(3) 教学课型
图文赏析课:围绕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赏析主题画和文章、片段。除教材中提供的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跟主题相契合的绘画作品和文章、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帮助学生形成整单元的知识体系。
图文创作课:围绕学习主题,在“图文赏析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和写作。
交流展示课:课前,教师须精心设计,预设讨论交流的环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交流本次主题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激发学生更想画,更想写的愿望。
3.与实践活动联结
根据学习主题,将图配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研学实践、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相联结,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开展观察、体验实践、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最后将学习成果以图和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进行展示、交流、赏析等。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要包括:成长记录袋评价。收集记录学生的读书记录卡、读书摘记、“阅读”之星评选表、学生写作和绘画作品以及教师或同伴做出的有关评价;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班上展示、网络交流、推荐刊物发表、创编学校《尖尖角》 月报等途径,并整理编辑了《童心飞扬》 学生作品集,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中既有定性标准,又有量化标准,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一是激励性。激励性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在创作中某一方面的成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可适时进行相对评价,将学生的本次表现与以往表现相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二是诊断性。尽管课前有详细预案,但在课堂或课后实践中仍会出现学生未达到既定目标,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等情况,通过评价,教师可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和改进方法。三是全面性。通过评价可实现“以点带面”,或在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3.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感知自身进步,发现自身不足,加快自身发展,养成反思意识。同伴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相发表意见与建议。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强烈愿望,使学生获得了有活力的知识,释放了童趣,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图配文”的运用,开放了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开启了学习与生活交融的多彩世界。
“图配文”校本课程是多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学习课程,打通了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科之间的“三界”,凸显了跨学科课程整合、多学科协同的先进教学理念。
“图配文”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日常生活,通过开展赏析、阅读、观察、探究、体验实践和图文创作活动,有效地扩充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丰富了学生阅读和图文创作的经验,拓展了学生自由创作、抒发情绪和情感的渠道,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