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建“宝宝博物馆”的实践分析

2022-03-18 04:17
读写算(中) 2022年3期
关键词:藏品恐龙课程内容

倪 巍

(昆山开发区兵希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

“宝宝博物馆”是指幼儿园以博物馆为原型,遵循博物馆创建的宗旨与理念,在园所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幼儿创建可以供幼儿操作、欣赏和学习的专门活动的场所。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激发幼儿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幼儿思考,开阔幼儿的历史人文视野。

一、“宝宝博物馆”的特点与价值

“宝宝博物馆”是幼儿园基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学理念之上产生的新型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幼儿园走廊、教室一角或者是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教室等园所内的空间,为幼儿专门设立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幼儿活动学习场所。“宝宝博物馆”以为幼儿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幼儿在博物馆中充分感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目标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宝宝博物馆”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需要或者是课程内容的需要创建不同的认知馆区与互动馆区。这些馆区的建立都是为了延伸课程内容,将幼儿放置于固定的场所中,让幼儿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与求知欲,帮助幼儿获得与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如在“客家文化博物馆”中投放的客家排屋、客家围屋、福建土楼等建筑模型以及展示出的农耕用具、衣物等物品都属于认知生活馆区内要摆放的物品。这些物品可以由家长和幼儿一起共同收集而来,让家长与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多互动、多交流,增进幼儿与家长间的情感交流,进而促进家园共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在“自然博物馆”创建中投放观察记录表、操作示意图、照片展示墙等物品则属于“互动馆区”的建立。互动馆区的建立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幼儿在互动的过程中动手实践提升认知能力。

“宝宝博物馆”作为园本课程的载体,博物馆中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引发幼儿的探究行为,并能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时刻保持兴趣。幼儿在参与主题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作品则是最好的体现。作品既是幼儿的语言,也是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些作品在某一程度上体现了幼儿对世界及物品的认知,对物品及世界的情感态度。因此,“宝宝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为幼儿丰富了学习场所,更是为幼儿提供了抒发情感、表现自我的平台。

二、“宝宝博物馆”创设的基本要素

博物馆的创设必须要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求,所以在创设“宝宝博物馆”时,必须要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且还需要针对幼儿关注的知识或课程内容加以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素,以此突出“宝宝博物馆”的多元化教学作用。

首先,需要关注博物馆摆放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在以往幼儿博物馆建设中,往往会出现与幼儿生理特点不符的情况发生。例如教师在摆放幼儿园博物馆设施时,往往会根据自身身高进行安排,忽略了幼儿的身高,所以部分博物馆展品无法被幼儿近距离观察。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必须要关注博物馆内设施的摆放位置,高度宽度都应当符合幼儿的观察和操作需求,可以按照幼儿身高肢体长度设计橱窗、小茶几等幼儿园博物馆中的基本要素,随后按照幼儿活动需求进行合理布置。这样在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开展中,才能够满足每一名幼儿的活动发展需求。

其次,博物馆摆放应当具有安全性,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开展过程中是按照幼儿兴趣爱好自行选择参与的,所以幼儿对于博物馆中的内容和活动过程将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幼儿年龄偏小,自身活泼好动,很容易在幼儿园博物馆中发生活动意外事件,从而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对幼儿园博物馆的安全摆放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布置场馆和选择场馆展品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排除带有尖锐棱角的物品。一般来说选择自然圆角具有弧度的物品,与之同时,幼儿园博物馆中的沙发应当以布艺沙发为主,减少硬质材料的使用,而橱窗中的展示物品也应当尽可能以塑料为主,防止易碎物打破而导致儿童划伤。为了保证幼儿园博物馆活动顺利安全地进行,教师还需要在活动开展中加以观察和帮扶,尽可能在教师监督之下完成幼儿园博物馆活动,提升幼儿园博物馆活动的安全性。

再次,需要关注博物馆展品的适宜性,博物馆展品是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开展中主要的基础物品。在选择藏品时,教师需要将关注点放在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课程和娱乐事件上。例如在传统文化藏品中,传统文化一般生涩难懂,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为了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教师就可以从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吃入手进行展示这些物品在幼儿生活中基本可以经常吃到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利用小吃食物引入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幼儿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再例如可以将我国传统游戏如捡石子、踢毽子、竹蜻蜓等摆放在博物馆中,这些产品为幼儿生活中常见且经常玩耍的,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展示物品的选择方面,避免一些不适合幼儿发展学习的品类出现,例如宗教展示品或者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作品。

三、加强“宝宝博物馆”馆区的内涵丰富度

“宝宝博物馆”的展示主题和产品展示形式,都应当让幼儿能够开拓视野,拥有更细致深入的观察。幼儿在发展中能够接受更加多元化的实际物品,从而提升幼儿客观辨识能力和敏感性,对于客观事物的变化,也拥有属于个人的见解和认知,从而促进幼儿博物意识的成长。所以“宝宝博物馆”馆区的建设可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对场馆区域主题进行丰富的设计,幼儿博物馆想要让幼儿在博物馆中接受更加多元化的主题素材,就需要对主题进行丰富设计,以主题为核心构建不同的展示分支,凸显不同博物馆的特点和优势。例如博物馆馆区主题可以分为民族文化、自然和生活用品三个维度。这三个层次都符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可以结合自主生活经验,在观察中发现更多细节,满足幼儿的童心和童年认知。其中民族文化博物馆应当主要展示地方本土文化。地方本土文化符合儿童的生长过程,也在儿童生长中产生了耳濡目染的效果,能够让幼儿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中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认识,产生民族自豪感。而对于自然与生活维度来说,应当更加关注展示的互动性,能够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展物进行生活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在观察中不断感悟生活和客观事件,从而在观察中不断成长。

其次,幼儿博物馆的藏品必须要种类丰富。丰富的藏品,是博物馆建设的核心主旨之一,相同的品类种类丰富多样,才能够让幼儿产生对比、观察和探索欲望,利用幼儿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经验,或者同一主题的丰富理解,能够让幼儿加强自我感知,产生对于该品类或事物的使用经验和技巧。例如生活馆中的藏品,除了要包括儿童常见的玩具衣服以外,还需要包括帽子、鞋袜、餐具、炊具、卫生打扫工具等,让儿童除了观察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还能够通过产品拓展生活认识。

四、“宝宝博物馆”的参与性创建

“宝宝博物馆”是幼儿园园所内的一个区域,是幼儿开展园本活动的场所,它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因此,“宝宝博物馆”的创建一定要是基于以幼儿为主的基础上,其每个环节都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长发育、认知发育的需求。并且每个环节的创建都需要幼儿及家长的创作与配合进行,在创建过程中可以加入幼儿的创作,也可以合理地利用家长资源,在以幼儿为主的基础上,促进家园共育的和谐发展。

首先,幼儿参与到“宝宝博物馆”藏品征集过程。教师在创建过程中要合理且积极地利用幼儿、家长和社区这三方面的资源,以创建地区博物馆为主题,在创建初期通过从各方面渠道搜集资料,了解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美食以及民间艺术。第二步则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搜集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及藏品。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张贴“宝宝博物馆”倡议书、特色文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及向幼儿及家长发放藏品收藏证书的方式,激发幼儿与家长的参与兴趣,使幼儿和家长都能主动参与到“宝宝博物馆”建设中。在家长与幼儿的共同参与下征集完特色藏品后,教师则要做好规划及整理的工作。为了方便幼儿的学习与探索,教师将所有的藏品首先做出筛选、分类和编号,然后为每一件藏品建立藏品小档案,在档案上用图画的方式注明藏品的用途、来源以及它的发展过程。最后再将藏品与档案一起投放到“宝宝博物馆”中。

其次,幼儿参与到各个展区的创建与使用中。“宝宝博物馆”的建立,除了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外,还必须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与其发展需求。教师在创建和引导幼儿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这几方面的因素。在这里以“陕西特色美食馆”为例。对于幼儿园时期的幼儿来说,能一下子吸引他们注意力的除了好玩儿的游戏,就是香甜可口的小吃了。教师首先通过发放“我吃过的陕西特色小吃”为题的问卷调查表,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共同在表格上描述自己吃过哪些特色美食,将食物的味道及样子图文并茂地绘制在表格内。然后,再引导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进一步了解制作这些传统美食运用的炊具。于是在“陕西特色美食馆”创建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其分成“陕西特色美食”及“民间美食加工坊”两个板块。在“陕西特色美食”可以摆放陕西八大碗、牛羊肉泡馍、臊子面、千层油酥饼、塞上香等传统美食。在“民间美食加工坊”里,教师可以备上蒸笼、炒菜锅和各种调料。不仅如此,在墙面上还可以张贴食物的制作流程,在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及家长一同制作好吃的美食,尝试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

五、“宝宝博物馆”的互动性生成

“宝宝博物馆”在实际幼儿园活动中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与幼儿园特色课程紧密结合,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全新的活动方式。因此,“宝宝博物馆”在幼儿教育阶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

首先,是“宝宝博物馆”对课程的引发功能。“宝宝博物馆”是以幼儿兴趣作基础而延伸出来的课程内容,可以自主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了《消失的恐龙》后,幼儿对恐龙的不同种类、恐龙的生活环境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恰巧就要抓住幼儿的探究兴趣,创建以“消失的恐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首先是“恐龙博物馆”的创设,教师可以让幼儿提前搜集有关恐龙的书籍、资料、模型等,在博物馆中放置不同种类的恐龙并在旁边做一个介绍小卡片,卡片上写上恐龙的名称及生活习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纸盒制作一个恐龙化石考古箱。在纸盒中放一些沙土、石子、贝壳,并配上迷你铲子、迷你刷子、迷你锤子等考古用具,再用白色橡皮泥制作恐龙化石藏在沙土之下,让幼儿独自操作尝试考古探究的快乐。不仅如此,为了丰富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在纸板上用记号笔画上各式各样的恐龙,让幼儿动手剪下恐龙并涂上好看的颜色。在主题博物馆生成后,教师就可以依据博物馆开展更多的活动。例如“帮助恐龙找食物”的活动,在“恐龙博物馆”旁制作一块小草坪,草坪上铺上各式各样食物的卡片或者图片。接着让幼儿看看博物馆内有哪些恐龙,选择自己喜欢的恐龙卡片或者模型,想想他们喜欢吃什么食物。然后音乐响起在草地上找到自己选择的恐龙喜欢吃的食物,通过这样的趣味游戏的方式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其次,课程对“宝宝博物馆”的充实功能。“宝宝博物馆”馆区建设是动态灵活的,可以随着课程内容的更改,不断添加、充实和调整的。例如在“帽子博物馆”中,教师最先在博物馆内展出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各式各样的帽子。馆区内有不同季节、不同颜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帽子,按照帽子的功能性摆放在不同的柜子上。这样的设计与摆放对幼儿的归纳整理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会根据柜子上的摆放清楚地对季节、民族、国家有个初步的认知。随着主题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教师还可以再开设一个“帽子文化”展区,在展区内展示帽子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古代的帽子是如何不断创新发展到现在的帽子的过程,让幼儿对帽子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不仅如此,教师为了增强幼儿的表现能力,还可以为幼儿专设一个“帽子展示区”,让幼儿跟随音乐戴着帽子走秀、舞蹈进行表演。在展区内投放各式各样的帽子、围巾、眼镜、衣服等其他配饰,让幼儿运用材料尽情展现。幼儿在参加主题活动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创新思想,使幼儿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最后,课程与“宝宝博物馆”的相互生成。在“宝宝博物馆”中,有些展区的设立是为了配合幼儿课程内容而设立的,它是以物质环境的姿态为幼儿的活动提供支持与辅助。教师在创设过程中一定要为幼儿创设真实的操作环境,在课程与博物馆互相作用下,让幼儿自主性、创新性得到发挥。例如在“宝宝博物馆中”教师设计了种植区、工具区、肥料区、果实区这四个展区,种植区内有花卉种植区、蔬菜种植区;工具区内包含园艺铲子、花盆、水壶等工具;而肥料区和果实区分别包含有不同作用的肥料和蔬菜种植与花卉种植后产生的果实。除开这些区域的设计外,教师为了种植有痕迹,还可以设计“记录区”,记录区内投放观察记录表、操作示意图等内容。自然博物馆中从各个角度都能体现出幼儿的操作痕迹,幼儿的活动进程与幼儿的发展,与幼儿的知识构建、生活知识都是有关联的。博物馆区延伸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丰富了博物馆区的建设。

六、结束语

“宝宝博物馆”是幼儿园拓展课程内容的有效途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博物馆的建设使幼儿充分参与到活动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观察了解、动手操作等环节,使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猜你喜欢
藏品恐龙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