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艳梅
(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1]。儿童哲学是一门与儿童的思考密切相关的学科。它引导儿童自己思考,激发他们潜在的探索精神。从儿童哲学视角,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性语文作业,能更充分地尊重学生个体生命,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实践育人,回归教育的本真。
儿童哲学是发展至今约40 年的新兴学术领域,目前在世界各地正蓬勃发展。儿童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美国学者李普曼(Lipman,M.)和他的同事设计制定的。李普曼教授把儿童哲学定义为:一种运用到教育中,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熟练的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学生的哲学。可以简单地说,儿童哲学是一门与儿童的思考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2]。它以儿童喜闻乐见、富含哲理的故事为载体,结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实际,运用故事中蕴含的各种思维方法,引导儿童自己思考、说自己想说的话,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潜在的探索精神,让童性原本爱智慧的心灵去“习真习善习美”“知真知善知美”,使儿童“人之初”的原始思维与哲学思维自然耦合,把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引导到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思维方向。培养他们学习运用判断进行推理,明辨是非,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最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儿童哲学理论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从生下来开始一步步认识这个世界,这种求知欲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源动力。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意识,其“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儿童不断地提问和探究,而这正是进行哲学播种的好阶段”[4]。因此,在设置语文实践性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特征,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同时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适时引导学生对周遭世界的思考,使作业设计体现生活性和启发性。
李普曼认为:“教育不在于将一个无理智的儿童培养成一个有理智的成年人,而在于发展儿童成为理性人的倾向。”[4]他认为应该及早对儿童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儿童对事物采取严格的批评态度”并且让他们“思维活跃,富有想象”[4]。要设置多样、开放的实践性作业,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生命,从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出发,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
李普曼指出,基础教育的课程与兴趣、意义之间缺乏相关性,导致学生缺乏意义感,只能盲目地遵从教师或消极抵制学习[5]。《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1]。在小学阶段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训练儿童思维,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儿童学会像哲学家一样思考。[6]因此在设置语文实践性作业时,教师应该注意打破目前不重视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6],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选择灵活多样和富有挑战性的途径,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传统的作业设置,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巩固练习,怎么考就怎么练、考得多练得多、不考不练,过分强调学生独立完成,缺乏合作与共享。李普曼认为,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又有哲学思考所需要的闲暇时间和潜能。他认为儿童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学会哲学,即学会探究事物的意义。儿童好奇心的保持和开发,必须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平等的合作探究情境,是实现思维发展的前提。自由是个体潜能的完全释放与实现,而“哲学思想永远只能根源于自由的创造”[7],自由的精神让学生从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7]。因此,教师在设置实践性作业时,应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个“探究共同体”成员团结一致、分工合作,更好地理解和判断,增进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成儿童社会性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完《动物王国开大会》后,教师设置这样的语文实践性作业:“根据课文中的故事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可以自由大胆地发挥,比一比,看谁表演得最形象生动,发挥得最符合角色特征。”一年级的学生对表演性的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学生们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排练课本剧:有的小组为了争当主角“狗熊”面红耳赤;有的小组为了某一角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和神态争论不休;有的小组则发挥动手能力,制作了各种活灵活现的道具,使课本剧表演锦上添花。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能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在互动辩论中提高对文本的感悟,在动手又动口的过程中训练多方面的能力。
以往的作业大多限于机械的抄写默练,缺乏基于实践的强烈的任务驱动,固化了学生的表达,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主要内容是“思想的思考”,它的目标是“获得更好的理解和判断力”[8]。一般来说,问题是经验所达不到的地方,即儿童的经验无法解决的现象就是他的问题。儿童的哲学思维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像哲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解决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内化各种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9]。由此可见,问题是哲学思考的起点,设置探究活动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实践性作业也不例外。在设置实践性作业时,教师必须精心设置问题环节,使儿童围绕某个有意义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进行观点的分享、思想的激荡,产生对事物更加全面的认知,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课文《景阳冈》后,教师布置了这样的语文实践性作业:“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关于武松打虎的传奇故事,还有好几处描写,请你把它们摘录下来,比较一下哪一段写得最精彩,与同学交流。”这项实践性作业,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向课外,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精华,提升文化底蕴。教师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摘抄好词佳段,而是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比较一下哪一段写得最精彩,与同学交流。学生在查找、研读、品鉴、赏析之后,再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
应试教育下的作业,学生作业几乎处于全封闭的状态,缺乏动态生成,难以获得伙伴之间的鼓励和启发,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发展的提高十分有限。思维是内在的,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形成的训练,有赖于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李普曼认为,“是对话引起思考”[4],“系统地把哲学对话介绍给儿童,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的观察力更加敏锐”[10],并且主张促进优质的对话可以促进优质的思维,这种优质对话涵盖了大量的思维技巧和智力行为[11]。可见对话交流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在设置实践性作业时,若能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对话交流,引发学生的辩证思考,就能使学生在群体中相互启发,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构问题,获得智慧的启迪。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风雨飘摇的年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搜集先辈的爱国故事,做一份手抄报与同学交流。”在作业的交流展示环节,就有学生提到五四运动,围绕“假如我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我是潜心读书还是去游行示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同学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有的则认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根本不能安心读书,一旦成了亡国奴读书又有什么用”。经过充分的对话交流,学生们相互启发,观点交锋,既提高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情感。
传统的作业学科边界感非常强烈。教什么学科就布置什么作业,课上学什么内容下课就布置什么练习,绝不越界。其实,每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总是不全面、不确定的。李普曼主张一种“反思型模式”教育实践,认为各门学科必须加强联系,建立学科间的桥梁,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教育的目的也是使各学科直接建立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10]。在设置实践性作业时,注意沟通学科间的联系,就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例如,教学完《蟋蟀的住宅》课文后,教师设置实践性作业:“请选择以下几种事物之一(出示蜘蛛网、蝉蜕、蜂窝),进行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并以小论文的形式介绍一下,可以配上精美的插图。做好以后,再和同学交流。可要注意安全哦!”这是一项融合了语文、美术、科学三门学科的实践性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写画、动口调查,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培育其探索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传统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语刻板教条,缺乏人文关怀和激励功能。然而,评价作为导向,具有与目的更加紧密的联系。作业评价与“双减”,甚至整个教育工作的目的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实践性作业也不例外。要明确作业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注重实践性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促进整体发展。
例如,在作业评价中采用开放式的评价主体,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请家长评、请社会人士评,甚至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开放评价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商议是否延迟评价;开放评价方式,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集体交流、家长反馈、互批互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总之,儿童哲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作业成为乐趣,成为学生创新、游戏的源泉,将“双减”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