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走进古厝》研学为例

2022-03-18 03:43王静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厝研学成果

王静平

(福州市屏西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3)

近年来,研学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受欢迎,它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培养目标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多个范畴,与学校其他学科教学、其他形式教育目的和宗旨相一致,呈现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样态。

研学实践活动课程既不是没有系统和结构的单一教育活动,也不是流于形式的体验或走马观花的旅游,需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这类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更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1],旨在达成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目标。

一、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不完善的几种表现

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教材版本,“游”多“学”少的现象不足为奇,重“学”轻“研”[2]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都是因为课程设计不够完善。

(一)课程目标和主题不太明确

当前部分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教育目标不明确,对活动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让学生获取何种能力、形成怎样的品格,认识不够清晰,且没有兼顾三维目标,突出综合性、实践性;有的研学课程主题不太明确,导致活动开展像是漫无目的地游玩,流于形式,随意性较大,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程内容比较粗浅

当前研学课程教育内容因为活动场所、活动方式、活动人员等的不同,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固定的模式;学科边界非常模糊;学生基础存在差异,有的课程内容不够贴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根据学生需求及接受能力进行分析整合,制订不同的实施策略,“学科整合”和“实践性”有待加强。

(三)课程成果和评价不够丰富

课程预设的研学成果不够多样化,成果展示需要外化、表达,共享启迪,这一沉淀思维的过程有时就利用简单的小组展示,成果宣讲、成果演示不够;课程的评价方式不够多样,还经常忽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且没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对策研究:课程主题与目标要明确

课程主题与目标是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总指挥棒,主题是研学实践活动的核心与灵魂,它的提炼既能表现研学的地域特点,又能表达学习内容、资源价值的核心素养导向。

(一)确定主题

研学主题往往是某个活动的名字,高度概括了活动内容、范围、研学的阶段等信息,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制订。选择适宜、明确的主题是课程开发的保障,它决定了整个活动的内容和方向[3]。主题的确定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以学生为主体,遵循生活教育理念,尊重学习者的经验,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感悟,凸显研学实践活动课程,指向核心素养的价值。

以屏西小学开展的《走进古厝》课程为例,六个年级的研学主题就是按照以上原则进行设计的。一年级:登临镇海,秋意满怀——福州镇海楼研学之旅;二年级:寻丝路古迹,观八闽文韵——福建博物院研学之旅;三年级:行走于山,知古通今——福州于山研学之旅;四年级:乌山古韵,人文悠悠——福州乌山研学之旅;五年级:研学旅行促成长,最美课堂在双杭——福州上下杭研学之旅;六年级:行历史坊巷,寻文化之根——福州三坊七巷研学之旅。从六个年级的研学主题可以看出,活动立意高远,核心内涵明确,看到这些主题,人们就能推测出研学的目的地和研学主题内容。

(二)确定目标

每个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实现研学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途径和落脚点。它规定了学生应该通过课程活动,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课程开发的灵魂,目标设计是课程设计之魂。[1]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制订要结合学校的校情,依据主题特点、年龄特点、资源特点及相关政策而定。

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包含课程总目标、年级研学目标。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学科类课程,是行走中的课程。活动目标设计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目标设计要有维度,是从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普遍性目标中产生一些具体变化,整体考虑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促使学生在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依据总目标,围绕主题,根据研学地点和资源样态,以及学生的学期进行年级研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师要提前对研学目的地进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并对资料作归类分析,形成大致的研学框架,明确该目的地可行的主题;再根据学生特点及接受能力、学科发展等因素,深入分析,确定行之有效的年级研学目标,目标逐步细化,使得目标确实可以实现。

另外,三维目标仍然是重要的抓手和落脚点[3]:

研学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重点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关注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对祖国、社会、家乡的热爱,感受不同的文化艺术智慧和特色。

研学目标在能力、方法目标层面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和体验研究方法、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学目标在知识层面的设计,主要通过听故事、阅读资料、上网查阅等,学生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在研学目的地现场,了解书本上无法呈现的知识或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扩展知识的深度和范畴;学会运用课堂所学的学科知识,构建自己的“新活”的知识体系,并能和同学、父母、教师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收获。

三、课程开发的“三性”原则

《走进古厝》课程内容与实施是研学实践课程的重点,内容与实施选择合适与否关系研学活动的质量,应遵循以下“三性”:

(一)适切性

适切性是指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符合他们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适合学生的学。研学实践课程内容与实施的繁简程度要适合不同年龄的学生,避免难度相当、形式相近。《走进古厝》研学中,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有限,活动形式应该生动有趣,以文化感受和熏陶为主。学生事先准备好一张镂空的图案,如“四季姑娘”、动物造型、卡通人物……走进镇海楼,利用镇海楼为背景,将建筑色彩、图案通过镂空画予以呈现,寻找、感受建筑的美。而中高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多,能力也有所提升,教师让学生画出最美古塔,动手制作心中的名亭,设计游览古厝路线、古厝相关历史名人人物卡,提出保护古厝的建议等,侧重让学生充分了解古厝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应用,能够分析比较、实践应用,提升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融合性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植入STEAM 教育理念,重在把古厝研学与数学、科学、艺术、语文等多学科融合起来,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研学实践课程真正凸显“研学”的特征,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前,学科教师合作设计,寻找古厝研学中各学科关联性知识进行重构;研学中,学生更多地运用以前课堂上学到的各学科知识,以思维整合为基础,以学科融合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创新创造为目标。

如古厝、古桥、古亭、古塔、古城墙的项目研学,与数学学科融合,寻找各种古建筑形状,发展立体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体会数学思维启发下的创造性建筑,感受建筑的精确性、对称美;与美术学科融合,关注古建筑细节装饰之美,拍一拍照,用画笔或描绘心中最美的古厝细节,或设计古厝游览图、明信片和邮票;与科学学科融合,研究材料构造,创意设计制作亭、桥、塔等,体现工匠精神;与语文学科融合,争当小小解说员,争做古厝小导游,解说自己的作品,为福州古厝代言。这样的古厝研学内容多元融合,实施灵动,效果趋于最优化。

(三)实践性

研学活动如果没有实践,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没有动力,创造也就变成了空想。只有切实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参与课程实践中,才能实现“做中学”,让学生在“做”(如观察、探究、测量、设计、绘制、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思维得到发展,进而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如《走进古厝》活动中,一年级学生登临镇海楼,合作模拟七星缸布局造型;二年级学生参观福建博物院后,用陶泥模仿文物进行创作,还为喜欢的文物设计名片;三、四年级学生观察于山、乌山楹联、石刻,识读、临摹;五、六年级学生精心绘制上下杭、三坊七巷旅游路线……这一系列实践性的研学活动,激发了学生们深入探究家乡建筑文化的兴趣,体悟保护古厝的责任感,提升了主动探索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

四、课程成果和评价求多元

研学课程结束后的成果汇报展示是必备的一课,目的是形成智力共享、情感共鸣、价值公认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多元化的研学实践成果,搜集学生研学报告单,提交游记、日记、感悟、相关照片,开展制作、创作等,凝练成果、沉淀思维,形成类型多样的成果线索。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汇报,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和表达能力,让成果共享、相互启迪,促进评价。评价始终要坚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这一原则,发挥课程特有的育人价值。

如《走进古厝》活动后,各班级都将研学优秀作品布置在班级展板上展出;以年级为单位收集照片、影像、作品、总结等信息发布于校园微信公众号;五年级上下杭研学组开展了成果汇报会,如,桥史组分享的PPT,讲述了古桥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造型组分享的PPT,讲述了古桥的不同结构特点;艺术组展示拍到的、画下的、笔下的古桥的美;典故组排演展示古桥的故事或小品;制作组分享设计并动手制作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的展示越来越便捷,《走进古厝》小导游们,生动的解说过程被拍成影像,制作成码书被广泛地宣传,这样保存下来的研学成果更全面地记录了研学过程。对于有价值的成果,教师还帮助学生合理物化,形成研学日记集、研学单集、艺术作品集等。

针对学生研学情况和成效,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评价呢?为避免单一主体评价产生的片面性,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实行多元主体评价,包括学生、同学、老师、家长等参与课程的相关人员,采用在线评价最佳小导游、最欣赏研学作品的投票,或研学情况问卷回馈等方式进行评价。学生侧重评价自我愿望的实现、合作伙伴的肯定;同学侧重评价团队合作意识和参与的激情度;家长侧重评价孩子主动探究性和成果的精彩性;教师侧重评价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成果展示的创意。根据学生多元化的展示成果方式,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评选创新最佳设计制作奖、最具艺术奖、最佳研学小明星奖、团结合作研学小组奖等,对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形成较全面地回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支持、促进教师改进课程实施和教学。与此同时,教师应特别关注过程评价,包括确定课题的准备阶段,实践体验的探究阶段,处理信息的解决问题阶段,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同伴交流,思考问题的过程情况等。教师应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促进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古厝研学成果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验收成果
古典艺术审美——闽南古厝特色窗格
梦中古厝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工大成果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研学之旅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