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数学的教学策略

2022-03-18 03:43孙榕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角度图形笔者

孙榕

(福州第十九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国运动员苏炳添在2021 年日本东京奥运会男子100 米半决赛中以9.83 秒刷新亚洲纪录,这个辉煌成绩的获得离不开数学。苏炳添及其团队在训练中建立“冠军模型”,采用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训练,数学的应用成为推动当代体育高新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同时是体育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再是单纯的“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的结合,2021 年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单纯掌握理论知识或某项技能的状况,强调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情景型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培养体育核心素质的高度。其中,数学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体育教学领域渗透。然而,现阶段体育教学在数学知识的融合运用方面仍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一是固守传统教学思维,学科融合意识淡薄;二是融合教学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叠加,没有深度融合;再是融合教学中学生缺失知识的迁移方法,无法落实学习目标,难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这些问题制约体育学科与数学融合教学的发展,笔者针对当前问题,通过教学尝试,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学资源,实现“育体、育智、育心”三育同步。

一、改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观念,创新体育教学过程,综合育体

长期以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被限制在技术动作传授和身体活动方面,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浮于表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的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数学课程的融合,重在对全新教学理念的建立和引领,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对教育资源的高效运用,转向以“生活、活动、学生”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比如,在耐久跑教学中的图形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基本图形和线段知识,结合耐久跑技术要领,设计和变换跑动路线,形式上可采用分组图形跑、集体图形跑、计时图形跑、规定图形跑、创新图形跑等多种方式,还可配合上适当的音乐或者设定一些障碍,增加练习的难度。学生自主设计的图形法改变了耐久跑单一的锻炼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和快乐中强健了体魄,还解决了诸如“场地小、班级多”等问题。这种改革与创新,呈现了课程融合教学的多元性、实用性、时代性。

二、发掘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数学融合的切入点,以突破课程重难点,以体育智

判断一堂体育课是否成功,关键看教学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传统体育课上,教师通常采用简单的讲解示范方式授课,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很难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效果。体育教师不妨换一个思路,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动作概念,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架桥铺路。例如,在讲解体操技巧“肩肘倒立”的“手肘内夹,两手撑腰背”教学中,笔者发现可以将肩肘支撑与数学的“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知识融合,用双肘的两点和与肩部作为三角支撑点,犹如高楼大厦的地基,形成稳固的支撑。为了解释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笔者自制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教具,以便为学生展示“稳定”的机理。数学知识融合的体育教学过程,也是智育开发的过程。此外,笔者还发现有的学生往往因为撑手、伸腿时机不对(或位置不正),造成翻臀动作不充分,这也是本技术动作教学的最大难点。此时,教师不妨引入数学中有趣的角知识。首先,笔者提出问题:“让我们后倒举腿,用腿和身体做出不同的角度。”学生们纷纷尝试了0°、30°、60°,循序渐进地感受有难度的翻臀动作。接着,笔者让学生利用180°进行传递垫木,实现身体后倒、举腿翻腾等连贯动作。最后,总结前面的动作经历,学生成功做到了90°的角度,同时完成了伸腿、立腰展髋动作。通过完成预设的多个角度的翻臀动作,学生对肩肘倒立动作在空中的基本体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数学融合的延伸点,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以体育心

体育教学中,数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不同任务目标和技能的延伸,为学习完整技巧甚至整套动作(单元学习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球场的哪些位置、什么距离投篮命中率最高”“命中率最高的出手角度是多少”“如何通过视频回放测算自己的出手角度”……通过数据分析和探究系列问题,学生认识到可以将单元教学目标分成不同层次,根据自身的不同能力找出切实可达的任务目标,以此获得较大的成就感。耐久跑课上,教师巧妙运用数学运算,可一改枯燥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消除胆怯恐惧的消极情绪。例如,“耐久跑”的教学单元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在跑步练习中合理安排速度,合理分配体力,学生能较快地跑完全程。“耐久跑”课的难度在于:虽然学生掌握了呼吸方法,也有一定的耐力基础,但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体力,全程跑下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产生应付、逃避长跑的情绪。笔者试着从数学运算的角度寻求突破:根据距离和时间的关系,计算出适合个体的耐久跑配速。如女生800 米满分成绩为3'25'',通过计算我们不难得到每100 米的时间为25''~26'',同理可得出跑完200 米、400 米、600 米应控制的速度。当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运动能力、体能储备合理控制分段速度,运用数学运算的帮助,教会学生懂得克服困难获取胜利,促其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四、探究体育与健康课程整合数学知识的拓展点,三育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信息时代,中国社会对中学生的发展目标要求更高,要求学校能培育出身心健康、善思考、宽视野、多才能的学生。因此,体育课程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而且要承担“育体、育智、育心”的教育任务。数学源于生活,体育与健康于生活中实践,两种课程元素的融合形成了天然互补,不仅能充实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还能提升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打好体质基础,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地创造和发挥,为他们未来参与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众所周知:实心球投掷的出手角度会直接影响成绩。在教学中,笔者会提出问题:“出手角度是多少时投掷会最远?”学生通过尝试不同角度的演示完成研究,甚至可以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小型的发射器,通过数学的角度和测量,来比较不同出手角度与距离的关系,以此获取最佳的出手角度。这种以活动聚焦问题(学生制订方案,对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知识的整合过程,更是学生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恰当地融入了其他学科课程,不但能大大改善中学体育教学品质,还有效推动了学生身、心、脑协调发展。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积累各学科知识,提升科学运用运动技能的能力,组织有效学习和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学科学习中学到的知识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问题。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角度图形笔者
神奇的角度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