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灵琼 新昌技师学院
区域链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从本质上来讲,区域链是一个在各个节点实现了信息自我验证、传递和管理的去中心化共享数据库。其理念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等很多学科,具有开放性、独立性、安全性、匿名性等诸多特征;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用户无法篡改数据,且全程留痕,公开透明,可以追溯的优势保证了其“诚实”和“透明”的两个特点。目前,区域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物联网、公共服务领域等都有广泛运用。而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问题是各行各业发展中都会面临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的运营风险也随之提高,当前很多学校都开始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1]。将区域链应用于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对学校实现运营风险的有效规避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链中很多的理念都可以在学校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中加以运用,比如全面性,在学校一切业务活动中,都应该实现全面的内部控制,并应该将其常态化。区域链中对信息的管理是基于信息传输与保存的整个流程,学校应该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流程之中,而不是简单设置暂时性、阶段性的工作内容。区域链对信息的编辑具有关联性,在分布式账本下,任何人对信息的修改或者编撰都会进行记录并公布,在学校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应该保证关联性和透明性,各项控制活动需要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区域链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在学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应当得到体现,比如在学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中采用区域链融合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
信息反馈机制是学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基础。在正常运营中,学校的职工会不断增加,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的增多对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学生之间突发事件增多等都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来予以改善。目前,许多学校没有重视内部反馈机制的建设,依然采用上传下达的模式,信息传递效率较为低下,并且难免会降低信息在反馈中的真实性和可靠度。在信息社会,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真实性关系到单位经营的风险以及利益,因此,学校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基础,是提升学校内部控制质量的关键[2]。
教职员工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无法离开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但是目前学校大部分教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都比较薄弱。一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更为关注实际管理的推进,忽略了对内部控制意识的宣讲,内控意识作为行动的主要推动力,是教职员工日常工作中主要的行为指导理念,缺乏相应的内控意识作为正确的行为指导,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难以推进或者出现畸形;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开展者,长年奋斗在教学工作的一线导致其更看重教学质量,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在学校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过程之中,教师一般会严格执行并展开相关工作,但由于对具体工作要求缺乏了解,可能就会引发误会,造成相应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发生。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是学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面临的最大困境。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缺乏有效的实施体系、内部控制流程有待优化等,学校存在着财务部门、教务部门以及行政部门等,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才能推进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由于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实施较晚,目前不少的学校依然尚未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学校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作交叉的现象,比如由教师兼职内部控制工作,教师既要管教育又要兼顾学校管理,这使得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工作效率难免降低,不仅对学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造成不利影响,并且还可能会降低教学质量。另外,在学校的财务控制过程中,对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可能会导致资金用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学校在运营中的资金风险;或者在资产的核算过程之中,由于学校内部财务核算制度过于传统,出现资产价值评估不准确的问题,降低学校在运营中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职业道德建设是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学校在采购环节涉及项目支出时,比如:书本购置、科研项目拨款等,难免因资金监管不严、审批不到位等原因出现资金占用、公费私用等问题。一旦个别员工有失道德水准可能就会发生贪污受贿等不良事件,增加学校内部控制的风险。显然,内部控制关系着学校的管理风险和社会形象,需要从根本上重视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健全。
学校在运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主要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内部监督通过学校内部设立的监管部门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价,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内部监管部门,内部监管机制也尚不健全,无法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执行所需的监管计划,进行定期汇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内部控制工作的进一步优化。而外部监督主要来自于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监督,大多数的学校为公立学校,具有非营利的特点,需要为社会输送人才和提供教育成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等,所以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是必须且必要的。目前的外部监督方式主要是采用抽查的办法,部分学校可能多年都不会被抽查到,外部监督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是导致学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存在问题的重要因素[3]。
学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支持。一方面,内控人员需要掌握专业财会知识,明确近年来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对学校经营的影响,熟悉国家对学校内控体系建设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知道如何将区域链应用于学校内控体系建设中;另一方面,内控人员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经营情况,明确当前学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内控问题及财务、经营风险,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积极响应,及时上报给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同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然而,从当前学校内控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专业化人才缺失的问题较为明显。例如,部分学校由财管人员担任内控职责,尽管是科班出身,但是并不能够根据当前学校内外环境变化及时更新自身的业务能力,也不会主动参与后续教育,缺乏为学校内控体系建设服务的意识,难以胜任更加具有复杂化特点的学校内控工作。上文提到也有内控人员由老师担任的情况,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管理是管理层的工作,而内控则是专业人员的工作,老师既不具备丰富的专业财会知识,也没有管理及内控体系建设的经验,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也有学校的内控人员不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能力,不能通过对学校各项业务数据和教学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为内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也缺少安全意识,不注重保护学校重要数据。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构建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学校管理人员应该建立并健全学校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身作则。就内部控制的理念和重要性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宣传,帮助教职员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工作过程中的思想防范意识。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员工自觉或者被动地受到监督可以让内部控制不再浮于表面,广泛的员工参与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可执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在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觉悟和专业能力,对于学校经营风格转换、责权分配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校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可以参考优秀学校的经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并且完善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相关配套措施,比如信息化办公系统、智慧校园等软件的安装与运用。在信息化系统下可以将教务、教学、财务、学生管理等多项工作进行有机整合,改变过往的“孤岛效应”,打破各部门之间信息传输与转化的壁垒,并且对数据可以进行完善的记录与追踪,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了保证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与经营环境对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例如,因资金短缺导致采购困难,或者无法及时应对突发情况问题等,尽早地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通过事前预算、事中监管、事后分析,将风险确保在可控范围之内,并且对已经发生过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4]。
学校的经营具有复杂性,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在多个环节强化控制活动开展的力度。比如,在财务部门的预算中,部分学校需要抛弃原有的“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的方式,积极建立预算工作委员会,整改预算容易产生与实际不符的状况,在进行预算时应该结合年度教学、科研、基建等项目总的经费做出的合理分配,并且预算管理部门或者相关管理层应当对预算的方案进行审核,将预算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规范性。在合同管理中应当设立专门部门对公章使用进行制度上的限制,并且就合同的签订、审核、执行以及保管等工作设置专门的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
监督机制的健全是学校内部控制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内部监督环节中,学校应主动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管部门,从而确保监督管理活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而且由专门的内监管部门负责执行相应的监管程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学校的健康运行。以上海某学校为例,该学校通过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使其与学校理事会、工会相独立,由监督委员会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跟踪监督,并将其问题与改善措施予以公布,从而保障学校内部监督的有效落实。学校需要提高对外部监督的重视程度,可以自发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内外结合的方式更容易发现内部控制体系推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就监督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状况、风险隐患等坚决落实责任,对学校产生的负面影响坚决予以追责,根据事态的严重性对项目开展中的管理层、负责人以当事人进行责任分配,以此保障内部控制的力度。
专业化内控人才的培养与引入,有利于学校内控体系的构建。学校能够在其帮助下,发挥区域链作用,优化自身管理体系,充分发掘、处理内控中的问题,提高内控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从当前学校人员中择优培养。在学校管理层、财务部选择熟悉学校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具有丰富财会知识的人才,最好是持有相关财会证书、能基本熟练操作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他们对于区域链了解不多,但是大多知道学校内控建设实际情况。那么培养时可就区域链及其在学校内控体系建设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讲解。或者是派遣他们去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加强他们对区域链的认识。人才引入方面,适当提高财会人员准入标准,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或内控经验、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经验,明确当前国家的国家政策,必要时实施入职前测试。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加强学校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管理效率,学校应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结合区域链管理理念实现更高、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