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苗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面对亟待解决的全球气候问题,包括欧盟在内的大约126个国家相继作出有关“碳中和”的承诺[1]91。中国也确立了“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2],并在12月被列为国家八项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3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相关工作的部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坚定决心与大国担当。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除了主要依靠国家的政策部署、各行业降碳增汇的努力,更需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节能减碳行动之中。
全球气候问题是当今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和《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的研究报告表明,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致使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不断加剧。大众对气候问题的认知提升、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能够提升大众对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视,可以说大众是减碳行动的重要力量。
经过长期以来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学校等对环境保护的大力宣传,大众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对气候问题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大众的气候变化认知度高,96.8%的大众支持政府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相关措施,高达98.7%的民众支持在学校开展有关气候变化的教育[3]24,26,28。此外,《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指出:“公众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关注全球变暖和气候问题相关的信息。”47%的大众表示听过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并且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4]10-11。以上调查数据都表明,大众对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大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与低碳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4]12。如,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的购买与使用日益增多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已经为生活在其中的大众所深刻感知。在日常生活中,大众的主动环保频率有所提高。数据显示,超过9成的大众表示会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渠道方式,将废旧物品进行二次循环利用;近8成大众有聚餐后打包的习惯。在“影响大众节能家电购买意愿因素”的统计中,节能和低碳环保这两个因素占到了54%[4]16,19,2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众生活的基础,大众能够有意识地保护环境,主动参与低碳的行动频率也会随之增加。大众的追求与发展低碳的方向一致,意味着大众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要力量。
大众是减碳行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气候问题的产生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大众生活是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是加剧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人为碳排放与大众生活密不可分。据研究表明,造成全球气候问题的碳排放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碳排放(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人为碳排放(城市化、工业化)[1]15,其中人为原因产生的碳排放主要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人类生产活动有关。三大产业的人类生产活动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大众生活所需进行的,而生产活动离不开能源的使用,因而导致了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大众生活是碳排放的催化剂。虽然,我国“民生用能占整个供应的比重不高,居民用电占全部用电不到20%,民生用气占全部用气不到50%”[5],但是,大众生活在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消费的增加,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各行业生产耗电量的增大,迫使电力行业加大电力供应力度。而在发电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等非清洁能源,产生大量的碳排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全年发电量有68.5%来源于火力发电,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6]。很显然,大众生活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问题。
具体来讲,大众在应对全球问题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大众低碳认知存在的群体性差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城乡角度来看,城市大众的低碳认知会高于乡镇大众,乡镇大众对低碳的认知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学历角度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公众对低碳的了解程度会比其他学历的公众高[4]4;从职业角度来看,从事环保科研工作或与环保有关行业的人员以及政府人员之中有较高的低碳认知,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对低碳认知较为匮乏;从年龄角度来看,相比20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群体,80后群体对于碳意识的概念会更加易于接受,也更加愿意去尝试低碳行为[4]37。
大众为了追求便利、快捷的生活而忽视碳排放的情况十分普遍,如使用一次性物品、私家车出行、网络购物等[4]39。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20排放差距报告》表示,“按照消费侧计算,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都与家庭排放有关”[1]158-159。就网络购物而言,便利的网购为大众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一部分大众出行的碳排放,但同时也提高了大众消费的频率,增加了产生不必要消费的概率。数据显示,由于网购日益便利和快捷,有61%的不必要购物与网购有直接关系[4]8。再如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运费险等贴心的售后服务,商品需要来回运输,无形中增加了购物产生的碳排放。
大众通常以地球整体角度而非生活空间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是一个国际治理与合作议题,因而难以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所应有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感悟到或转化为区域性乃至个体性的义务和责任”[7]。面对人人理应承担的环保责任,大众存在“搭便车”心理,主要心理表现为:环保一事总会有人去做、个人微少的碳排放无关大局、环保是社会责任等。这样的心理就造成了大众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过程中,由于利他的社会责任感高于利己的个体获得感,感觉得不偿失,不利于形成保护环境的统一战线。
当前大众碳意识中存在的低碳认知群体差异性、追求生活便捷而忽视低碳、“搭便车”心理等问题,说明了大众尚未形成全社会低碳的社会风尚,大众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上应作出更多努力。
大众碳意识是指大众能够树立低碳减排的自觉性,在实践中践行低碳环保理念,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低碳风尚。通过培育以低碳为核心的大众碳意识以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促进大众生活方式低碳化,对全球气候治理、对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育以低碳为核心的大众碳意识来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不应是空谈,关键在于要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可以从激发大众碳意识的内驱力和外驱力两个角度入手,凝聚大众合力从而作出减碳贡献。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通过一些具体举措从源头上提升公众低碳意识,引导大众进行践行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中的低碳行为会反过来加深大众对于全球气候问题的认知,提升大众对于减少碳排放的重视程度,促进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培养大众在减碳方面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首先要激发大众主动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视为己任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1 拓宽大众碳意识的认知广度,培养大众意识自觉
一是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深化碳认知。大众应自觉关注全球气候和自身生活所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将主动学习的有关知识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认知的广度来源于认知的深度,拓宽大众碳意识的认知广度,主要是让大众具备一定的低碳认知。公众应主动了解政府有关碳工作决策部署,如查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行动;知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掌握处理不同类型废弃物的正确方式。由此,使大众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维持社会生活及生产和发展最基础、最至关重要的保证,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责无旁贷;使大众认识到保护环境不应心存侥幸,不能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使大众认识到全球气候如受到污染,生态环境系统也会遭到破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由此,使大众进一步认清过度碳排对气候所造成的危害性,更加明晰低碳生活能给人们带来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大众对低碳生活的认知水平。
二是重视碳足迹,树立低碳消费意识。一方面,大众应对自身碳足迹给予重视,了解自身在交通、饮食、产品消费等方面产生的直接碳排和间接能耗碳排,注重绿色低碳行为。碳足迹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能源意识、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因此通过改变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可以促进大众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大众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观体现的是个体和群体在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上的整体倾向。大众应树立节能低碳的消费观,如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购买新能源汽车来代替燃油车、购买环境友好型的节能产品代替高耗能产品等。一旦大众开始重视碳足迹,就会关心到自己的碳排放情况,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并能将环保理念传递给身边人。
3.1.2 强化大众碳意识的实践力度,推动大众行为自觉
大众的低碳意识与低碳行为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培育以减碳为核心的大众碳意识的关键是实现大众减碳意识到减碳行为的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既离不开大众碳意识思想上的高度自觉,更离不开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觉的实际行动来参与减碳行动。实现“双碳目标”,大众应将自觉的低碳行为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改变生活方式、转变消费方式开始,为中国全面低碳化转型尽一份力量[8]24-25。
一是要改变生活方式。大众改变生活方式重在节能减排,促进高碳生活方式或无碳意识的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能源使用上,大众应注重家庭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如购买低能耗家电、随手关灯、安装触控式的水龙头,减少无效使用资源所导致的浪费;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在交通出行上,坚持绿色低碳出行。日常通勤中减少使用私家车,选择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缓解高峰期交通拥堵的情况。在饮食习惯上,减少食用牛肉等高碳排放食物,坚决抵制食用野生动物产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提高社会垃圾处理的效率;积极捐赠闲置物品,促进社会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能源回收二次利用率等。
二是转变消费方式。能源的使用与消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的消费需求。大众可以通过自身低碳消费行为促进企业绿色改革。调查显示,73.7%的大众愿意多花钱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但多数只愿意加价10%或20%[3]29。通过大众广泛的减碳需求能够倒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与升级,从而降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成本与价格;而环境友好型产品价格的降低反过来又会促进大众对于低碳生活的认可,使得大众在消费上更愿意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摒弃“我都要”的浪费式消费心理。据调查,大众生活消费中有36%的消费是不必要的[4]8。大众应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尽量选择消费低碳排的生活必需品。在消费过程中,选择购买对环境污染小的产品,间接地减少碳排放。在自身的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气候友好型投资,主动支持环保产品的开发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培育以减碳为核心的大众碳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持续提高全社会的碳意识是当下的重点。除了依靠大众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的内在驱动,还需要依靠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社会各方的外在驱动,共同营造一个减碳的社会氛围,保持大众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关注热度。
3.2.1 创新低碳的宣传理念和方式,让大众听得懂
在大众碳意识的宣传方式上,应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政府有关碳工作的决策部署,宣传导向要“亲民”,宣传内容要务实,不能停留于表面,要深入人心。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学校和社会开展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主题教育宣传都要避免形式化。创新丰富宣传手段,向广大民众普及全球气候问题和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促使大众在意识上自觉抵制不生态的浪费行为,为低碳环保贡献一份力量。
在大众碳意识的宣传对象上,高校学生是强化大众碳意识的突破口。据有关调查,高校学生群体对于新思想的接受度高,且更愿意向周围人宣传。在碳意识推广和宣传中重点面向高校学生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引领效果[4]4。对高校学生群体的碳意识的培育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推进;对其他群体则需通过社区宣传、开展社区教育来增强碳意识,从而将碳意识内化为大众的自觉行为。
在大众碳意识的宣传载体上,要充分发挥不同宣传阵地的作用。培育大众碳意识要充分利用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等不同的阵地,扩大碳意识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加入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减碳队伍中。媒体在大众碳意识的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获取有关全球气候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和新媒体[3]34,因此广电报刊等官方媒体应多推送相关信息,广大自媒体应主动开展宣传。学校作为宣传教育的主力军要发挥积极作用。社区和企业也要加强全球气候问题的宣传,使大众碳意识覆盖到所有人。
3.2.2 完善低碳生活的配套设施建设,让大众跟着做
一是强化政府的服务性,保障减排供给。政府应加强绿色、便利的大众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提高社会节能减排的效率。如完善绿色便民的交通系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全新电力系统。发挥绿色科技的作用,加大减碳增汇的技术研发,以低碳科技带动低碳生活。
二是要维持大众生活中低碳的供需平衡。政府调动大众对低碳产品需求,企业要积极转向减少无效生产造成的浪费。调查显示,大众在生活中是有意愿选择低成本的生活习惯或者为个人节约生活成本的低碳措施[4]44。在刺激大众低碳需求的基础上,继续给予低碳环保生产企业优惠政策支持,给予低碳环保产品相应的价格补贴;从根本上增强此类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实现大众生活中低碳的供给与需求的和谐。
三是落实大众减排的奖惩机制,推动全社会低碳意识和行为常态化。通过一定的政策来提高大众对于低碳生活的自觉程度,规范自身碳排放行为。通过培育大众碳意识,激发从大众个体到全社会的低碳行动,提高大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使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自觉行为。
培育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大众碳意识,就是在大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注入绿色动力,倡导大众节能环保、坚持低碳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998地球是全人类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10],要使以减排为核心的大众碳意识从大众意识自觉上升到行为自觉,依靠大众自身的内驱力和社会各方的外驱力相结合,激发大众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形成普遍的社会减碳共识。作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家,中国人应该更加明白大众低碳的努力对于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要性。即使大众不是当前降碳增汇的主力军,但仍可通过一点一滴的低碳行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