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远春
(西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理论体系的建立为国内外语教学长期存在的“学用分离”“耗时低效”的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办法和理论途径。历经十余年的发展POA在多所高校多种外语课堂开展了理论论证和实践性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就POA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从多个角度开展了教学实践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POA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张伶俐,2017)[1]、POA全流程教学设计研究(张文娟,2016)[2]、POA教材的使用与编写(常晓玲,2017;文秋芳,2017)[3][4]、POA师生合作评价的原则与方法(文秋芳,2016;孙曙光,2017)[5][6]等。而以某一具体课程为依托的教学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写作课程(张文娟,2017)[7]、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杨丽芳,2015;张文娟,2017)[2][8]、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文秋芳,2018;朱勇,白雪,2019)[9][10]等。而针对POA促成环节的专门研究明显不足,以张文娟(2015)[11]和邱琳(2017)[12]两位老师为代表,对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探索,都是以大学英语课程为研究样本。
目前就POA促成环节在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课程中的实践研究比较匮乏。ESP课程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复合性,它以学生专业需求为前提,注重语言技能与特定职业或专业特色相结合,实践性和实用性极强。但目前ESP课程教学总体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实践研究各有所向,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笔者前期已经针对POA全流程在ESP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进行过一轮探索和反思。本文将进一步关注ESP课程教学中的促成环节。促成环节是POA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的核心环节(文秋芳,2015)[13],促成的有效性直接决定POA教学的最终成效与质量。本文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与ESP课程教学一线的同仁和理论研究者共同探讨并提供一点参考。
“体验商务英语”课程是笔者所在高校开设的大学英语后续ESP课程中的一门,属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选修学生面向大一到大四所有学段。本次授课班级共35人,分成7个学习小组,5人一组。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考试或具有相同水平,属于中高级英语水平学习者,符合POA教学的实践对象所需满足的语言水平条件。
本课程以《新编剑桥商务英语(中级)》第3版修订版为参考教材,结合了其他商务英语教材和材料,采用任务教学法实施某一具体商务活动,在具体的商务情景设置中营造真实的商务环境,让学生在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沉浸式体验商务用语、商务活动,解决学用分离、回避使用等外语学习中的顽固问题。
本文以广告营销(Advertising)模块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营销(How to successfully advertise on the Internet)这一单元为例开展任务式教学,在POA理论框架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验。前期驱动环节由教师组织“热身”活动,“呈现交际场景”(文秋芳,2015)[13],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使其为完成单元目标产生“饥饿感”。在促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在输入与输出循环扩展的目标产出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在评价环节进行学生任务产出展示并对产出结果提出反馈和意见,帮助学生完善产出效果,评估整体学习成效。基于POA理论的ESP课程单元设计与安排详见表1。正如文秋芳教授指出,促成环节是POA理论教学中的核心,它有效与否是能否实现总产出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表1 POA-ESP课程内容安排与设计
基于ESP课程的目标与任务,结合商务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次课堂促成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英语口头陈述能力为目标,同时锻炼学生语言吸收内化、信息筛选整理、英语语篇构建、思辨意识、团队协作等各方面能力,呈现出知识性、技能性和素质性三大层次。
针对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营销这一板块,笔者把总的任务目标设定为要求学生分组完成5—8分钟口头陈述报告:以某一具体产品为例,如何在中国进行有效的网络营销。基于总目标的多元性和复合性,将总任务目标又细分为3个子任务(见表2)。3个子任务形成阶梯式递进,使学生在具体真实的商务情境设置中进入角色,沉浸式体验如何在现行网络营销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广告营销这一总产出目标。
表2 促成环节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设计
文秋芳教授在POA的促成环节提出了输入促成性假设和选择性学习假设。输入促成性假设认为,在适当驱动的条件下,教师如果能够提供适当的促成产出的输入材料比不提供材料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选择性学习假设则认为,根据产出需要,学习者能够从输入材料中选择有用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从而优化学习效果[13]。就ESP课程而言,为了教学内容能够同时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专业外语需求,笔者在促成环节采用了“初级—中级—高级”的渐进式子任务安排方式,从内容(idea)、语言形式(language)和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三方面进行由易到难、互相衔接的促进设计和产出练习。
子任务1所代表的初级促成是一个以内容促成和语言促成为主的阶段。在前期驱动环节,已经对广告营销方式和手段相关词汇表达进行了输入的前提下,笔者安排每位学生对同学进行随机访问,并填写问题列表(表3)。让每位学生至少访问三位同学收集并整理关于以下问题的信息:中国目前常见的网络营销平台有哪些?经常从哪些网络平台了解想要购买的产品信息?它们最常用哪些广告营销方式进行广告宣传和推广?
表3 随机访问活动问题列表
在此活动中,学生之间互为“脚手架”,通过访问问答以及填写列表信息,学生掌握了驱动环节中提供的专业描述术语,例如:billboard,mailshots,spam,banner,search engine pages,popups,word of mouth,site review,advertising campaign等;并能熟练用英语表达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网络社交媒体,例如WeChat、Microblog、Tiktok、Little Red Book、video website、web portal、live broadcast APP等。在访问结束后进行小组组内讨论,并总结归纳整理相关问题信息,对中国网络营销和社交媒体的现状有一个初步认识与梳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能更加自如地用正确完整的英文句式表达网络社交生活,完成初级促成阶段的选择性学习,达到有效的内容促成与语言形式促成效果。
中级促成阶段(即子任务2)分析怎样进行有效的网络营销。笔者提供的视听资料与阅读材料从市场营销专家的角度完善学生对网络营销已有的认知体验,从专业维度解析如何进行成功而有效的网络广告营销(How to successfully advertise on the Internet)。
首先播放一则来自某跨国企业市场部经理的视听材料,要求学生一一罗列出该材料中提到的网络广告营销技巧与成功经验,并进行复述,强化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语言形式促成和内容表达促成。这个部分经过三次反复播放,80%的学生能够较为完整地罗列并复述材料中提及的网络广告营销技巧和经验,例如:use search engines to put your name at the top of the listings; get links on other sites; through a site review; have a memorable domain name and easily type; have competitions with prizes for free,等等。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Advertisers Try the Soft Sale as TV Drifts Online”,使学生从这则更具案例分析性的具体材料中了解更多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术语,用于分析网络用户特征和浏览习惯以及网络营销的有效途径,比如:media company、lean-forward experience、Ad Selector、advertising strategy、click on、click away、engage users、target consumer、network flow、interactive power、network celebrity effect,等等。相比初级促成阶段,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网络营销的多维度认知,实现了从内容、语言以及话语结构方面思辨性拓展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对网络广告营销想当然的主观认知,深化了对这一领域的专业维度,形成更加成熟客观的思维架构。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一部分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欧美商务人士基于西方网络文化空间的认识和分析,作为教师在此必须发挥“脚手架”作用,通过提问的方式(例如:以亚马逊和淘宝等为例,你觉得中外门户网站网页的设计观感有何不同?国际网络营销平台常见的有哪些?与之对应的中国的有哪些?材料中提到的国际常用的有效的网络营销方式,在中国有哪些是同样有效或很少使用的?网红或名人效应在中外广告营销中有何差异?等等)提醒学生对中西方网络文化和营销方式以及中外网民网络行为习惯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和思维拓展,这也充分体现了选择性学习假设中的内容和目标。
高级促成阶段要求学生以某一具体产品(学生自主选择)为例,着手网络营销陈述报告的文本撰写并进行陈述展示准备。这一阶段教师的输入性促成再次发挥作用,向学生提供一则关于如何进行商务陈述的视频。这一输入促成的任务主要从两方面展开:(1)口头陈述的文本框架以及话语结构范例(introducing yourself—introducing the topic—give a plan of your talk—inviting questions)。(2)陈述报告的真实展示与呈现。从五个方面进行多维度构建,具体内容见表4。
表4 子任务3的多维度促成内容设计
通过视频学习,除了达成以上两大任务目标以外,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在陈述汇报后还增加了即兴问答环节,鼓励学生在听完一组口头汇报以后进行提问。如针对第二小组做的关于李宁最新款运动鞋的网络广告营销方案,就有学生提问:“如何让国产运动品牌通过网络走出国门打开世界市场,成为世界知名运动品牌?”“国际知名运动品牌,例如耐克、阿迪达斯等,是如何进行广告营销进入中国市场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从这一类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们在高级促成阶段沉浸式进入了真实的商务情景的交流与讨论中去,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迁移性思考与学习。从一开始初级促成的较为简单的知识性、语言技能性能力的培养,到中高级促成阶段能够比较成熟地完成语篇架构并进行较为流畅自然的观点输出和陈述汇报,逐步产生了纵横比较、中西方对比分析、迁移性思考这样的思辨性分析和创造性思维,内化了POA理论体系中外语教育的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文秋芳,2015)[13],其中6种关键能力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文秋芳,2018)[14]得到了具体而真实的培养和提高。
整个促成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是根据POA的选择性学习假设和功能关联性原则进行设计的,三个子任务由易到难,遵循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逐步上升的认知规律(Bloom et al,1956)[15]。首先对语言词汇进行输入促成教学(子任务1、2),在获得相关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针对语言产出实践,设计了群体性采访、小组讨论、即兴问答、口头陈述等产出性任务,创造语言产出情境和目标(贯穿于3个子任务中)。其中子任务2对视听材料和阅读材料的深度解析以及比较性分析,为完成子任务3做了语言形式和内容观点上的准备。最后子任务3(文本撰写与规范)和总产出目标(主题陈述汇报)进行多维度设计方面的促成考虑,帮助学生达到POA理论中“学用一体” “边用边学”的理念。
对于促成环节评价的标准,文秋芳教授(2017)[4]提出了3个有效性原则: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就本单元促成环节的设计与实践的精准性而言,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接产出目标和应对产出困难[16]。表2较为清晰地展现了在3个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对接产出目标。例如在语言促成方面,子任务1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对网络营销和广告术语等词汇进行输出训练,专门设计了群体性访问、填写问题列表的方式,进行语言输出操练。但是在如何应对产出困难这方面,此次实践是有所欠缺的。比如在子任务2中要求学生从一则阅读材料中深度分析不同网络用户特征和浏览习惯,学生们在表达过程中就出现了输出不畅、回避性使用等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笔者只能通过单向提示性输入进行辅助,没有展开系统性分析和细致的差异化应对,只能泛泛地通过材料里的漏词填空以及回答问题这两种方式来提高语言和内容的熟悉度。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差异化对待,应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产出困难。而且在问题探讨的深度方面也有不足,有时只能点到为止。
就渐进性原则方面,本次教学促成设计很好地遵循了Bloom et al(1956)[15]提出的认知六个层级,无论从子任务的设置还是教学活动的难易,都遵循了由记忆和理解等低阶认知到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认知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习内容到语言习得各方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而在多样性原则方面,文秋芳教授(2018)[14]提出要在信息传递渠道、活动类型、组织形式等方面展开差异化设计。在此次实践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头脑风暴、群体采访、小组讨论、结对问答、个人陈述、小组协作等方式,进行了针对各项子任务的听、说、读、写、译的活动。但在各子任务层次差异化设计中,笔者在内容、语言和语篇结构的促成中缺乏弹性设计,例如子任务3关于陈述文本撰写方面,还是较为单一地根据视频要点进行讲解来推进。对语篇范例的展示和输出方式也相对传统,没有“创设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开放空间”[17],以便学生在更有创造性的活动设计中更好更快地吸收文本的句子结构和语篇结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ESP课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使得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就“体验商务英语”课程而言,各个层面的商务情境和商务活动都不仅基于小组协作共同完成输出任务,更需要把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与同伴间的相互支撑结合起来。子任务1中的群采活动就是把语言促成输入交到了学生手里,让他们相互提供各自了解的内容信息和语言信息,相互支持协助共同拓展子任务1中要求达成的语言目标。在子任务2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网络文化和网络营销方式的不同以及中外网民网络行为习惯与特点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这一环节,师生的“脚手架”作用尤其突出。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引导,推进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而学生根据自身的网络体验和与国际人士在网上的交流经验,可以提供更多元更鲜活的内容信息,拓展思辨空间。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提供“脚手架”作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成为单向内容输出者,否则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参与感。要设计多元灵活的互动性活动,让大家共同参与这一过程。
在此次促成环节的各项任务中,有两次活动专门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设计。其中一次是子任务2的最后一环,当学生们从教师提供的视听材料中了解了一些关于国际社会常见而通用的网络营销方式、经验和技巧,从阅读材料中分析总结了一些国外网民的用户特征和网络使用习惯后,此时,自然地过渡到中外网络文化和中外网络营销方式的对比上来。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以及学生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和思辨能力。需要改进的是,在比较分析的问题设置方面显得有些杂乱,应该从市场营销学角度设置一张问题分类表格让学生填写,这样思辨维度更清晰,内容更精准和专业,学生的信息对接性更强。
另一次活动则是总任务产出阶段小组汇报后“观众”的即时提问。此环节处于评价环节,暂不属于本文讨论重点。但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POA理论在外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之一,它是我们培养基于中国文化土壤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国际人才的重要一环。值得一线教师同仁在POA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本次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基于POA教学理论,集中探讨促成环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情况。为完成总产出目标将其分解为三步走的子产出任务,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布置任务,遵循“辨识—认知—记忆—内化—产出”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各子任务的教学活动,使内容观点、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三方面的促成贯穿各子任务和总任务产出活动中。
从后期对35名学生的访谈和网络反馈中可以看出,86%的学生认为,通过三步子任务的完成很好或较好地促进了自己对网络营销这一模块的语言掌握,8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较好地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术语和新词进行观点输出,77%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这次总任务产出掌握了进行口头陈述汇报的要点和语篇范式。当然也有23%的学生反映存在回避使用、不知如何准确表达观点等问题。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参与度、获得感以及任务产出质量上均有所提高,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现象得到了改善。
当然,本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例如在语言的精准对接产出目标方面和如何帮助学生应对产出困难方面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途径,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和多样化探索。就各自任务产出阶段,也应穿插相应的师生评价、生生互评,让学生对自己学用一体的过程有更客观准确的认知和把握。而对促成活动各环节评价反馈的更精细地量化分析,也是本次教学实践的薄弱环节,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