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莹,金 芳,刘界含
(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线上学习调查》,在辽宁省范围内,对疫情期间进行线上学习的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442 份,有效问卷1262 份,有效回收率84%。其中文科生占56.66%,理科生占8.39%,艺术生占7.7%,其他占27.26%;学业成绩在班级前十名占19.35%,在班级后十名的9.22%,其他占71.43%。问卷除了基本人口学信息,从五个维度,即网络状况、学习时间、学习资料、在线研讨、学习效果,共15 道题目,对大学生线上学习现状进行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作答,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最后采用 Spss23.0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处理,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为0.94,即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网络的稳定性是学生线上学习的基础保障。调查显示,33.84%的学生表示家中无线网络状况很好,58.74%的学生表示家中无线网络状况一般,还有7.42%的学生表示家中没有无线网络。网络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线上学习效果。
问及是否有充裕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回答是由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的占比分别为8.32%、30.51%、52.29%、6.03%、2.84%。问及平均每门课每周线上学习时间的结果显示,0~1 小时占21.08%,1~2 小时占48.54%,2~3 小时占14.63%,3 小时以上占13.73%,无自学占2.01%。总体上看,大学生线上所花费学习时间不多,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结果显示,线上学习资料的来源分别为教师自建资源占66.62%,他人资源(类似于慕课)占15.61%,其他资源占17.7%。在学习资料难易程度的看法上由很难到很简单的占比分别为4.16%、24.83%、57.35%、11.58%、2.08%。可见,疫情间高校学生的线上学习资料主要来源于教师自建资源,且大部分学生认为线上学习资料难度不高。
线上互动讨论包括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在讨论区留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在互动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数据显示,学生认为网络讨论互动的频率由高到低的占比分别为7.84%、29.68%、53.47%、6.59%、2.43%。在互动讨论话题对学生参与感的促进程度上由强到弱的占比分别为 6.25%、27.18%、52.64%、10.75%、2.91%。在网上讨论活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问题上由强到弱的占比分别为 5.89%、21.36%、55.84%、13.45%、3.81%。最后,在问及讨论互动中教师参与回复的重要性上由高到低的占比分别为 12.55%、38.28%、44.73%、2.64%、1.8%。可见,大学生线上互动讨论的频率不高,但大部分学生表示,评论区、互动区等网络讨论形式可以激发自身的学习参与感并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反映了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参与互动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的适应程度由非常适应到非常不适应的占比分为5.89%、26.14%、56.38%、8.32%、3.26%。学习进程中,学生对每节课学习目标的明确度上由非常明确到非常不明确的占比分为5.89%、31.97%、53.88%、5.76%、2.5%。对学生捕捉教学重点的准确度由完全能捕捉到完全不能捕捉的占比分别为4.44%、24.62%、59.64%、8.46%、2.84%。问及与课堂相比,线上教学能否获得与课堂老师讲课相类似的体验感由强到弱的占比分别为 5.13%、20.87%、54.16%、15.45%、4.44%。此外,在学习反馈满意度上由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的占比分别为 5.2%、24.27%、57.49%、10.33%、2.7%。学生自身对线上学习效果满意度由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的占比分别为4.85%、22.4%、55.06%、13.52%、4.16%。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基本或较好的理解学习目标与教学重点,而且可以获得与传统课堂老师讲授的相同体验,在学习反馈和学习效果问题上表示满意。
网络环境的流畅性、稳定性、高速性是保证线上教学顺利实行的重要因素。疫情期间,学生大量涌入教学平台,致使网络拥堵、崩溃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网络状况的不稳定导致很多正常的教学进度无法实行,网络的卡顿、延迟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某些知识点听不清晰,增加学生烦躁心情,带来不好的学习体验,影响学习规划和学习效果。
教学平台是学生在线学习的新场所,教师教学的新领地。但目前常用的教学平台在功能上尚不完善,对沉浸式、强交互、重体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尚不能很好地实现[1]。不同教师对教学平台功能侧重选择的不同变相增加了学生教学平台样式的使用。疫情期间,学生下载并流连于各大教学平台,不断注册,学习操作,将时间消耗在软件上,课多时甚至不知道应该登入哪个教学平台,打击学习积极性。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基本看法及其言行表现[2]。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的学习态度表现出认知与行为不一致,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线上学习,但多数学生仅花1~2 个小时,而这对于高等阶段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来说,时间远远不够。必须承认线上学习更依赖于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自律性,已有研究也发现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监控[3]。
高自主学习能力是开展高质量在线学习的重要条件。自主学习能力对在线教学效果的总效应显著[4],Lim 等人发现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时会面临学习困难等问题[5]。例如,高校大学生对线上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以及教学重点的把握上呈现极大差异,反映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更好。
教师在线教学技术与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包括软件操作技术与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6]。在这种大规模长时线上教学中,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教师在线教学信息技术水平与学生学习资料内容科学性、丰富性息息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采用的学习资源多为教师的自建资源,其科学性更依赖于教师能否熟练使用信息技术、检索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整合成为符合自己课堂特色的学习资源。在时空分离下的线上学习仍然不改变学习资料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会极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易分散。
线上教学良性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优化外部网络环境,从基础设施上保证学生线上学习的顺利进行,疫情常态化下,学校首先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流畅、稳定与高速的网络环境。其次引进前沿技术,避免学生大规模进入同一教学平台造成网络拥堵和崩溃问题。再次,选择优质的教学平台,通过对不同教学平台的比较、分析和筛选,选择合适、稳定、功能完备的固定教学平台,减少因平台过多给学生带来的困扰。最后,优化教学平台功能,能够涵盖学习导入,课前预习、课程教学、课中讨论与互动、课后作业与习题、课后回放与复习、课后检验与反思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体化功能,为学生提供直接且全面的服务。
在线学习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态度与能力的极大考验,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自律能力的一种方式。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高校学生更好地完成线上学习。提升学生的线上自学能力可从加强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增进学习投入意愿三个方面进行。有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和对学习投入的意愿则要逊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7]。处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行为更受自身主观意愿的影响。因此,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加深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认识,更要着眼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加大学习投入的意愿,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空间,营造团体、小组互动学习,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自身学习投入的意愿。此外,在互联网+教育的疫情常态下,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前要对学生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向学生解释各类平台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扫除线上自学的技术障碍。
教师的线上教学技术与能力水平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有着导向作用。要提升教师在线教学技术与能力,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并更新线上教育观念,线上教学并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直接复制,也不是教材在线上的简单迁移,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运用自身理论知识,切实结合线上教学新形势去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新途径[8]。其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可依据线上教学特点,利用其信息资源的便捷性提供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多种资源,利用网络交流的即时性提供个性化辅导与答疑解惑,与学生的线上自学做到紧密配合[9]。最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情绪。教学过程中增添教学风格的趣味性、语言表达的幽默性、交流互动的参与性等,使学生更专注于知识内容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提升线上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线上学习的满意度。
线上学习的时空分离性使得学习氛围较为宽松,很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流于形式的现象,所以线上学习更多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因人而异无法保证,需要通过外部的强化监管。要做到实时把握学生学习现状,监督学习状态,以促进学生及时调整和改进。
加强学生在线学习管理可以利用教学平台的监督打卡功能,督促学生按时进行签到、打卡。完善课程学习的签到管理,要完成线上学习的出勤率、学习计划量、学习时长要求,督促学生准时学习,达到保量学习。利用教学平台的测验功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课后测验并设分数要求,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课程内容,达到保质学习。定时组织对学习内容的交流活动并将疑问及时汇报给教师,帮助学生解惑与提升,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最后,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大数据整理,检测学生学习认真度,为其适当加分。例如学生的课程复习次数、答题次数、互动交流频率如果达到一定的界限可以增加其平时分数,来提升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