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挫折教育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解析

2022-03-29 10:52:04丹,冯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挫折文献大学生

陈 丹,冯 京

(1.塔里木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引言

我国从20 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九十年代后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进入学校后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双低现象,为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部分学者开启我国挫折教育的探索[1]。我国最早的一篇挫折教育研究论文始于20 世纪九十年代,对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2],随后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挫折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挫折教育研究的焦点,究其原因是大学生群体即将步入社会,正处在量变即将发展成质变的关键阶段,对其实施挫折教育迫在眉睫[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挫折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且有研究表明实施挫折教育的关键期为三到四岁,由此教育者们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在幼儿园课程、游戏活动组织或是家庭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的相关内容[4]。有学者提出挫折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心理调整的教育和挫折预防的教育[5],因此其本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辩证地认识失败,由此超越失败从而转向成功[6]。为了较为清晰地了解我国挫折教育的发展历程,文章使用共词分析法来整理我国挫折教育研究的发展主题和脉络,进而描绘出我国挫折教育研究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期望能够为今后我国挫折教育研究拓宽视野和领域贡献一己之力。

二、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首先,在CNKI 中选择高级检索,从文献分类中选择“社会科学Ⅱ辑”,将检索主题设定为“挫折教育”,检索时间限定为2020年11 月1 日,检索期刊文献的时间为2020 年11 月21 日,共检索到文献2166 篇。其次,剔除重复发表、没有关键词、会议通知、没有作者等非研究性文献,留存有效文献1564篇,其中硕士论文159 篇。

(二)研究工具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Bicomb2.0 共词分析软件,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学者编写的Ucinet6.0 软件以及IBM 公司开发的SPSS22.0 软件[7]。

(三)研究过程

首先,查找挫折教育有关文献研究资料;其次,使用“Notefirst”格式将CNKI所检索的1564 篇有效文献导出为txt 文本;再者,使用Bicomb2.0 建立格式为CNKI 的新项目,选择文档里的txt 文本导入Bicomb2.0 进行关键词统计[7],生成共现矩阵保存为Excel 格式;第四,在Ucinet#导入共现矩阵,对其进行标准化保存,再导入NetDraw 生成社会网络关系图谱;最后,由SPSS22.0 对关键词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形成热点图谱[9]。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文献发文量分析

经检索,共获得与挫折教育相关的文献2166篇,其各年份分布图如下图1所示。我国最早的一篇关于挫折教育的研究性论文始于1994 年,一直到2004 年相关研究趋势较为平稳:文献数量不多,均在50 篇以下,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我国挫折教育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从2005 年至2012 年,在论文数量上与前一个时期有较为明显的增多,其中在2011年达到了峰值,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我国挫折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2012 至今发文量呈逐年递减趋势,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我国挫折教育研究全面深入阶段。

图1 期刊文献年份分布

(二)高频关键词词频排序及分析

关键词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文献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关键词的频次则能在一定层面上显示出某研究领域的趋势走向。因此,文章使用Bicomb2.0 对经过筛选的1564 篇有效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选取出排名前61 位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对其按照出现频次高低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我国挫折教育研究比较关注的关键词(排名前十)有:“挫折教育”(901 次)、“大学生”(428 次)、“挫折”(270 次)、“对策”(97 次)、“生命教育”(87 次)、“抗挫折能力”(68 次)、“教育”(59 次)、“心理健康”(56 次)、“体育教学”(53 次)、“抗挫折教育”(50 次)、“思想政治教育”(50 次),剩余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大于或等于10 次。除去“挫折教育”,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大学生”“对策”“生命教育”“抗挫折能力”“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等,这一结果初步说明,我国挫折相关研究经常跟不同群体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相联系,且当前我国犯罪和自杀事件趋向低龄化,由此更需要关注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

表1 我国挫折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表(≥10 部分)

(三)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挫折研究热点的内部关系特征,在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0绘制出基于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的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9],如图2。

图2 中的正方形点代表高频关键词节点,节点越大,代表该节点在整个关键词网络中的作用越大、控制其它节点共现的能力也越强;节点之间的关系用实线连接,实线越粗,代表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强[8]37-38。从两个方面分析我国挫折教育研究热点的内部关系:(1)节点大小。从节点大小来看,除去“挫折教育”这一检索关键词外,“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抗挫折能力”“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等构成了近年来我国挫折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关键词,代表我国挫折教育研究的方向。(2)节点之间的关系。从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程度可以看出,以“挫折教育”为核心,与“高校”“励志教育”“家庭教育”“教学”等的联系较为密切,反映出我国教育界普遍认同需要在高校加强挫折教育、励志教育等。总体上,对挫折教育研究比较关注策略性实践研究,针对当下现实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图2 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

(四)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一种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析数据间的实际空间位置,可判断出数据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8]174-175。多维尺度分析图谱如图3 所示,它比较明确地将我国挫折教育研究划分为三个领域,其中领域2 由细分为幼儿、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三个维度,根据其象限分布不同意义不同[7],具体说明如下:

图3 多维尺度分析图谱

1.挫折教育的教育对策研究(领域1)。其关键词分布在第一象限,说明该领域为挫折教育研究的研究热点且挫折教育相关研究多围绕其教育策略研究展开。具体结合文献分析可知:首先,从个体出发,有学者认为要重视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从树立正确的挫折认知到注重管理自身情绪,再到主动磨炼意志品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挫折教育的关键[10]。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学者就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家长的幽默感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存在显著相关,由此建议在家庭教育之中多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来对其进行挫折教育[11]。再次,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相关内容来对学生的进行挫折认知教育,为学生创造教育情境让其有机会亲身体验尝试挫折困境,在挫折中总结经验以及学会建立必要的心理防卫机制,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人生经验[12]。最后,在社会中,有学者提出需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措施,发挥积极舆论导向作用以此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13]。将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基于各方的共同努力能促使我国学生群体的挫折教育实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群体的挫折教育现状研究(领域2)。其关键词分布距中心最近,且各关键词间距较近且最为密集,说明该领域研究处于挫折教育研究的中心地位。挫折教育的具体实施需与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年龄特点相适应,因此从年龄上将挫折教育分为幼儿、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三大群体,其中就现有文献数量来看,大学生群体的挫折教育占比最多,总体上学生群体类挫折研究呈向实证类研究发展趋势,为解决某区域或领域实践问题提出具体可行性建议。

(1)幼儿的挫折教育研究。越早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能越早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能让其拥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不会轻易妥协或是放弃自己的生命[14]。然而,科学地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需要全方位(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努力和配合,有证据表明幼儿面对挫折反应会与其年龄阶段、家庭环境以及游戏活动中的人际交往等密切相关[15],所以在幼儿园内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还要赢得家长配合和支持,在与幼儿达成有效沟通的同时对其适度加强幼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锻炼以及增加挫折情境体验的机会等。除此之外,社会也需要付诸努力,如大力倡导和鼓励亲职教育,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提升自己的育儿能力和水平等[16]。

(2)中小学生的挫折教育研究。我国中小学生的挫折教育研究主要涵盖了教育工作者的挫折理念、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可行性策略研究。在早期,由于部分学者对挫折教育认知的偏差进而导致挫折教育实施效果的不佳,如对待中小学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缺乏“时”“度”“量”的把握,违背了挫折教育的初心:面对挫折困境时笑对生活的态度,而不是生硬的挫折说教[17]。基于此有部分学者从实证角度出发,在学校教育中采用主题为应对方式的团体辅导活动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干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干预活动方案的实施能显著提升被试的抗挫折能力[18];也有部分学者以学生抗挫折能力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教师积极反馈、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接纳和心理弹性等为因变量或中介的相关分析类研究,为解决中小学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与措施而贡献一己之力[19]。

(3)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研究。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是此领域的主要研究维度,由图3 结合文献分析可知,此维度分为高职高专学生、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等类别,大学生群体身负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面临的挫折困境事件也不断增多,其挫折心理主要受主观因素(学业压力、角色转变、人际关系、就业择业困境等)和客观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的影响[20]。基于此可选择挫折认知、挫折心理、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道德教育等模块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21],除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专题专门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外,还有通过其他课程与活动(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与规划、社团活动等)渗透式的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不仅需要高校的外部努力还需要大学生自身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其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拥有积极的“三观”去迎接未来挑战准备。

3.挫折教育与其他相关教育领域的融合研究(领域3)。其关键词分布在第四象限,说明该领域研究极不稳定,易受其他相关研究影响。挫折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所突破,如从早期的艾里斯的挫折ABC 理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教育观、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到现今普遍倡导的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它们都从不同视角对挫折教育给予新内涵。无论是挫折教育还是学习品质或意志品质的培养、生命教育等其他教育,其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培养出具有遇到挫折困境时不轻言放弃、跌倒了能爬起来勇敢面对,同时还能使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影响周围的群体[22]。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创造肥沃的土壤和适合的外界生长环境,创造条件,增加生命体验,让祖国的未来能享受和煦阳光也能经历风雨,赋予生命充沛的正能量[23]。

四、结论与展望

上述针对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相对直观地反映了近三十年来我国挫折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我国挫折教育研究主要围绕挫折教育的教育对策研究、学生群体的挫折教育现状研究以及挫折教育与其他相关教育领域的融合研究三大类,表现为:研究视野上,现有挫折教育研究大多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等视角,当然也有少数基于生命教育和学习品质等视角。研究内容上,挫折教育研究几乎覆盖了全学段的受教育对象和各领域的教育实施场所,文献量排序由多到少依次为大学生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幼儿群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研究方法上,挫折教育研究大致发展趋势是由偏向理论研究走向注重实证研究,而现今实证研究多以横向研究为主,缺乏数据追踪性,同时各研究机构与所属研究区域(学校、家庭、社会等)缺乏合作,由此影响挫折教育的长期实施。

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提出以下建议与展望:首先,挫折教育可以拓宽研究视野,除了教育学、心理学还可以与社会学、哲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学科相结合,由此突破现有研究约束,开拓新研究视野。其次,为强调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在幼儿阶段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同时还需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的相互配合,结合具体挫折归因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最后,挫折教育的实证研究可增加纵向研究,建立可追踪数据库,而且还需加强研究机构与所属研究区域的合作性,形成对挫折教育的长期指导实践体系。

猜你喜欢
挫折文献大学生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挫折使我更坚强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学习月刊(2015年17期)2015-07-09 05:40:30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