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美
幼小衔接主要是以幼儿以外的小学文化为标准,规定所有学龄前幼儿,如果成为适龄儿童进入了小学,就必须马上去适应小学文化。为应对小学阶段的学习,长期以来将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大班的一个主要而紧迫的任务。幼小衔接主要是幼儿园的教学任务,为与学校相衔接,很多幼儿园的幼儿还要专门上幼小衔接课程。其实质就是使幼儿园的儿童提早适应学校的读书、日常生活、纪律教育、课程等。社会上涌现了不少高收费的幼小衔接学校,根据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名校的最高标准,来解决中大班幼儿父母的急切需要。但近年来,随着儿童观念、教育观念的提高,许多学校也开始意识到这种所谓幼小衔接与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征、心理发展需求和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都是不符的,因此也纷纷取消了幼小衔接课程。
小幼衔接强调学校和幼儿园的相应差距,强调儿童进入学校需要平稳过渡的过程。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双向衔接机制,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们进行入校准备。而学校则要着重进行孩子入校后的过渡和教育,有针对性地减少两个阶段之间的差距,包括在环境、教学、语言、班集体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差距,从而降低孩子上学的坡度与困难,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在小幼衔接过程中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锻炼幼儿的表达交际等能力,帮助幼儿逐步走向、逐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幼儿园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类别的教学组织。因此,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行为等多个方面的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学习上,幼儿园以游玩活动居多,专注于把内容渗透到游玩活动之中,而午睡时间也比较长,并没有很多规定约束着孩子们;而小学则是以练习居多,儿童主要利用例题来掌握知识点,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很强,一进学校就有很多规定,不像幼儿园那样随意,儿童课后经常要做作业。在人际交往上,虽然小学的老师与小朋友整天在一起,与孩子们进行游玩,但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却大多是在课堂上,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也较少。在生活规范和要求上,幼儿园小朋友都要准时进食,按时午睡,不出问题就会受到教师的赞扬;而小学老师和父母比较关注幼儿知识、能力的养成,而学习习惯不良则会成为受批评的理由。
不少人单纯地以为,教育活动小学化就是提前学些小学的课程,缓解孩子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准备。所以,有部分幼儿园老师把小学行为规范等内容照搬到幼儿园来。让小孩子,特别是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大班孩子,以学习为先,刻苦学习。老师讲课时也只是给孩子们灌输知识,不能完全从孩子学习的特点出发,缺少与老师相应的生动有趣的游戏等。一些父母觉得会读、写、算的小孩才是最聪明的小孩,所以要教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这种随波逐流的行为忽略了对幼儿创新能力的训练,这是不适应孩子学习特点的。
在衔接的时间上,注重在大班末期,又或者是更短的时期对幼儿进行小学方面的内容训练,而忽略了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管理的衔接。部分父母或老师在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而忽略了对孩子教育的可接受度,从而造成了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压力骤然增大。不仅学校教学成效较差,而且使孩子对学校教育以及未来的学业发展产生了恐慌。在衔接的教学内容上,重视智教的衔接,特别是对大班孩子的基本认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而忽略了对小孩子的发展,特别是体能、品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衔接,尤其是忽视了孩子社会自我适应性的衔接。同时,因为老师并未进行过小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对小学教学要求也不怎么熟悉,因此教学知识与技巧也缺乏一定标准,从而限制了幼儿应有的发挥。
一是侧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一些父母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书写,注重的是自己孩子是不是聪慧。也有些父母入学前让孩子学习了听与写,会做数学题,让孩子背诵唐诗宋词、背故事、学会书写等,却从不许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因为这样只注重知识,却忽略了孩子兴趣发展与能力训练,会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是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幼儿阶段过的是集体生活,全天都与老师在一起,当生活上出现了问题时,会及时获得老师的帮助。步入学校后,许多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解决,比如系鞋带、选择学习用品等,但由于许多父母的溺爱,孩子在这方面得到的培养较少,导致他们自理能力较弱。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为幼小和小幼双向衔接工作出台专门的规定,或者从政策层面入手,明确双方衔接的价值和意义,以规范幼儿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工作。这可视为推动幼小与小幼双向衔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美国,政府建立了幼小儿一体化师资认证制度和培养机制,美国政府的幼儿老师和小学校中低年级老师都是合流培养的,从学校教师院系毕业后获得的教师资质,涵盖了幼儿园和小学校中低阶段。在中国,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资格考试与培养基本是脱节的。为此,政府可以设立幼小学一体化师资认证和培养的机制,以此加强幼小、小幼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彼此加深了解,共同为衔接工作助力。
社区是孩子除家里与校园之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孩子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户和桥梁。因此,社区必须正视自己的教育职能,积极参与到整个教育系统中来。社区一方面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协助双向衔接工作,如定期开展幼小教师交流会,加深双方对彼此的了解;组织主题活动,让儿童、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在社区活动中要注重对儿童团结、分享、共情等美好品质的培养。一种良好的教学实践,就要看它如何站在社会公共性立足点上充实和升华人,让人具有崇高的、宝贵的精神,关注社会公众福祉的理性行动的力量,把一个隐含于人体内的自律与担当的公共道德素质发挥出来。社区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协助家长、学校建立良好的儿童交流氛围,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参与到幼小衔接和小幼衔接的工作当中。
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是分开建立的,这导致小学常常会忽视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进而缺乏对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对儿童发展水平的应有了解,出现只见幼小衔接,不见小幼衔接的现象。因此,为了促进双向衔接,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可以建立精准合作关系。提前调查幼儿园毕业生,大多去往哪所小学,小学需要调查新生大多来自哪所幼儿园,如此才能达到精准合作的目的。定期召开双向衔接会议,科学实施衔接工作,以往的幼小衔接大多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小学的积极主动性尚未被激发。因而,就要积极推动小学学校对幼儿动态的把握,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双向衔接不仅意味着幼儿园要了解小学,小学也要对幼儿园进行充分的了解。举办会议的机构可以是幼儿园也可以是小学,参与人员要包括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在会议中既可以分享个体衔接工作经验与感受,也可以集中智慧,为更好实施双向衔接出谋划策,还可以对现有双向衔接工作进行总结,构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精准合作关系,有效促进双向衔接。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若想让儿童在学习中真正收获知识、获得快乐,教师必须树立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认识并探究中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并关爱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只有秉承儿童本位教育理念,才能够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做好双向衔接。拒绝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倡小学教育幼教化。近些年来,随着幼教小学化趋势的加剧,幼儿园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制度等方面也日益向学校看齐,背离了幼儿教育的目的与初衷。要推动幼小和小幼的双向衔接,我们不但要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说不,要在学校教师中倡导向幼儿学习。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或直观教学法,既遵循孩子身体的发展规律,又能够较好地调动孩子对读书的兴致;还包括将师生相处幼教化,如班主任要转变以往严厉、苛刻的教学态度,向幼儿园教师学习,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公平、友爱、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中小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教师的温暖。
家长在孩子幼儿园到小学过渡阶段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跟风,而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和小幼衔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要求幼儿园给孩子进行相关衔接的同时,也要主动联系小学教师,与他们就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沟通,推动小学衔接工作的开展。同时父母要在行为方面支持子女,如多和子女开展亲子交流,知道孩子心中所思所想所要,训练幼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健康和学习习惯等。积极寻求家长教育,提高自身教育素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教育的痕迹,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来说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做孩子成长的支持者、引导者,家长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寻求家长教育。除多看儿童教育类书籍,或向儿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请教、学习等方式之外,还可通过网络搜索一些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进行学习,以掌握孩子身心发展变化规律,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并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儿童自我教学素质。
在中国,孩子关于学校的了解大多来自家长及周围的亲友。老师和父母的不恰当、不正确或者夸大化的消息,无形中会误导孩子的认知,加大孩子的压力。因此,为了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形成对小学的正确认识,儿童可以多走进小学去亲身体验、亲身感受,获得最真实的印象。但由于儿童年龄尚小,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参观和体验小学生活还须在成人的陪同下进行。要提高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积极的品质。由于多数小学老师基本不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儿童,所以生活自理问题就成了儿童在小学常遇到的困难之一。因此,儿童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小学就显得格外重要。儿童要有意识地形成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另外,儿童适应能力的提高,单纯依靠外界帮助是无法全面调适的,还必须加强儿童自身素质的训练,如孩子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耐挫能力、积极态度等。这些积极的品质能够帮助儿童尽快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综上所述,小幼衔接是我国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化的阶段,过去片面强调幼小衔接,忽视小幼衔接,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2012年之后,教育部提出幼小衔接向小幼衔接双向转化的目的是培养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让幼儿能够对接好课程,适应学校的发展。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共同努力,持续推进衔接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