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晶
一个班集体说大不大,说小却又关系着学校和家庭。小集体中会有很多琐碎的“大事”。那么如何经营好这个小集体呢?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快速适应学习生活和班集体生活,还能让他们在新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呢? 常言道:懒妈妈能培养出勤快孩子。相信“懒”班主任一定也能教出勤快的学生。
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走出来,自理能力不强,自觉性不够。需要老师亲自做的事情还很多,如果事事亲力亲为,辛苦不说,学生能力也得不到锻炼,想要让他们像小鹰一样快速翱翔天空,只能授之以渔。为此,老师的行动就要懒一点儿,嘴巴要勤快些。比如,课堂常规要求方面应详细说明要求:课堂上学生应答的要求;书本摆放的方法;怎么看课程表;怎么扫地、拖地;如何整理书包等方面都要有具体要求。特别是打扫班级卫生,如果老师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那可是一个大工程,耗时耗力。可如果老师懒一些,学生就能很快胜任此项工作,能力快速得到提高。所以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学会打扫自己的生活区,每个人都准备一个小搓子、一把小笤帚、一块小抹布,先教他们学着将自己学习桌的前后地面打扫干净。经过一周的指导实践后,孩子们已经找到打扫的窍门和技巧。此时再挑选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自己前后的卫生后,拿着大笤帚打扫过道、讲台等班级公共生活区域。虽然刚开始孩子打扫时间会很长,有时候看着个别同学干得磨磨蹭蹭,是真着急啊! 真想动手帮他做完得了,但是一想到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忍住了动手帮忙的冲动,慢慢地孩子们都能有效完成自己的责任区卫生。经过近一个月的锻炼,孩子们每天打扫卫生的时间缩短了,看着教室被他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心里特别高兴,庆幸自己当初“懒”的决定。[1]收获不仅如此,孩子们在劳动中也很快乐,回到家里也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小房间打扫干净。真好!“懒”老师教出了一批打扫卫生的小能手!
都说班主任是碎嘴子,一件事每天不停地叨叨。比如,准备学习用品这件事,恨不得每节课下课都说,下节课仍然有同学没准备好,为此老师很挠头,怎么总说还记不住呢? 其实就是方法不对,天天总说未必就能记得住,一定要有好的方法。比如,上完数学课后,看课程表下一节是语文课,刚开始时老师提醒学生请将语文书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用品准备好后,再去做其他事情,老师提醒完就逐个检查。一周后,引导学生主动看课程表,拿出相关的学习用书,对于自主提前完成准备的学生给予表扬。成年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何况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特别渴望别人的关注,对于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迫切需要别人的认可,小孩子攀比心较强,都不觉得比别人差,所以都会主动去模仿,快速摆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对于那些不主动的同学,可以让那些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去指导,在互帮互助中,再一次进行表扬,就这样在勤表扬中孩子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不强,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刚入学的孩子,很多习惯都不好,所以上学后总有找不到东西的,放学后书本落在学校的,不会记作业记不全作业的,特别是当天下发的通知单或者第二天上学需要上交的东西,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丢三落四不完成。刚上学我班有一半的同学找不到相关学习用书及学习用品,究其原因是家长帮助整理的书包。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家长沟通,让他们指导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将用完的相关学习用品装到指定的位置,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程表去整理学习用书,这样学生就会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关的学习用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会思考,在动手中收获快乐,在动手中提升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学前基础不一样,识字量也不一样,有的同学自己借助拼音就能拼读简短的小故事,有的同学拼读就很慢,读一句话都很吃力,家长听了着急,往往就直接读给孩子听,认为这样节省时间,孩子也能很快了解故事内容,但是,孩子的拼读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家长了解其中的道理后,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不要急着去说教,说教半天孩子未必能听得明白,老师既着急又无奈。既然在孩子身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莫不如和家长多沟通,了解其中的原因,对于不会配合的家长,教给方法,循循善诱中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这就是懒说教勤沟通的好处,会让很多事情事半功倍。
培养得力的小助手,是帮助“懒”老师管理班级最好的方法。每周班级各项任务布置完后,由班干部协助我去指导学生怎样做能更好地完成任务,然后由班干部检查完成情况,我再利用空余时间去抽查。对于个人的单一问题或某一小组出现的共性问题,我会与他们单独沟通、交流,给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并监督他们去改进。这样就不用我一一检查了,省时省力。在班级管理中我班用到最多的就是“便利贴”,小组长检查完每天的作业后,会用便利贴写明没有上交作业的学生情况,并贴在我的讲桌前,我看完后说明处理意见,小组长再将便利贴拿回去按我的方法去管理小组内有问题的学生,逐一跟踪直到问题解决。不用老师亲自去和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沟通,相信小组长的能力和智慧。而且学生之间还不存在组长偏袒的现象。
“懒”老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班干部、优秀的小组长,他们在尽职尽责中,形成能力,树立威信,老师轻松,学生的能力也得到锻炼,何乐而不为。[2]
从入学开始两人小团队的组合到现在前后桌四人小团队的组合,老师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动作用。在入学后,通过观察,确定两人小组中相对优秀的、自我约束能力稍强一些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强化自我能力及习惯的同时去引领另一个人不断改进不足,逐渐形成好的习惯,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此期间老师只负责观察,发现问题时指导小组长如何去带动、引领另一个人加以改进,让他负责具体的实施过程,我一人的懒惰让这样的两人在不同方面都得到进步。经过一年的历练,我把两人小组发展到四人组的小团队,同时指导团队中的小队长如何去分配任务,让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团队中都有不同的任务担当,同时又要在小队长的统一指挥下去完成任务,形成小组凝聚力。
在“懒”老师的指挥下,优秀的团队人数逐渐扩大,能力逐步提高,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
“懒”老师为了促进团队的进步与发展,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进取心,在布置完任务之后,一定要进行评比,并细致说明评比的依据,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评比有依据,针对各项任务进行量化评分,通过小组自评及组间互评,实现评价多样化。老师只是监督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多样评价情况适时、适度地给予改进指导,在下一次的评比中对进步较大的团队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纪律才能有好的班集体,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呢? 在班级管理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约束:首先让学生了解要遵守的学校纪律和班级纪律有哪些,应该如何去做;其次,要监督,要评比,要改进。对于所要遵守的纪律,老师要适时监督,发现表现优秀的学生及小组,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老师约谈后,要找好一对一帮扶改进的小伙伴,代替老师监督他们,指导改进不足。对于帮扶效果较好的小伙伴也要给予奖励,被帮扶的学生也会产生帮扶别人的想法,这样,就完成了“不足”到“符合要求”再到“优秀”这样一个成长进步的过程。在不断帮扶中学生都有所成长。老师在定期总结本班的纪律表现情况时,既要适时表扬,又要提出不足,让学生在不断改进中形成自我约束力,从而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
干净漂亮是一个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学生,学习上也一定是优秀的。从入学开始,我就注重对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如果学生穿戴整洁,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让人看了就会特别舒服。学生自己做事情也会精神十足。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个人卫生显得尤为重要,每天学生到校后先用消毒湿巾擦拭前一天刚刚消过毒的桌椅之后再擦拭双手,小手干干净净,才能少得病,接着填写体温记录本。另外,还要注重学生集体卫生打扫习惯的培养与养成。每天值日生的安排及工作地布置,从开始由我来指导,到现在通过组长主动分配任务,小组成员进到班级后也会主动自觉地做值日。这不仅是自我认识的进步,更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整理书桌膛的卫生更是至关重要。自己的书桌膛就像自己的小房间一样,摆放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心情就会愉悦。为了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督促他们养成随时都要把书本摆放整齐的习惯,用过的纸巾,每天都用自己准备的小方便袋装好,每天回到家里再倒掉,这样既能让班级干净又能让书桌干净。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在家里不仅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物品摆放整齐,还能主动帮妈妈打扫客厅。看着孩子的变化,家长特别欣慰,学生经常说:“老师告诉我们,做大事的人,必须从打扫卫生开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了我的口头禅,也成了学生的座右铭。好习惯就这样在“懒”老师不断督促鼓励中逐渐养成了。
小学阶段分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受用终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懒惰”的我坚持四条原则:在课堂上能完成的绝不占用课间时间去完成;在课堂上提前完成的一定不压到下课铃响的那一刻停止;在学校能完成的一定不回家去完成;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一定不用家长代替。本着这四条原则,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任务,从不拖拖拉拉。“懒”老师培养了勤奋学习的孩子。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我在注重学习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学习“人民币”的时候,“懒惰”的我不用自己去超市调查,而是让学生和父母到超市买东西,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小组内汇报昨天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学生交流得特别开心,自然而然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在学习“千克和克”的时候,“懒惰”的我自己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做课件,而是提前让学生到超市去考察平时买的小饼干、牛奶,家里常用的白糖、食盐、酵母、小苏打、纸巾等,它们的质量分别是多少,用手掂量中感受千克和克的概念,在这样快乐地学习、高兴地体验中,他们明白了学习是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从入学起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的影响下,会自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试想,如果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听课就能劲头十足,课上积极发言。如果在每次的学习检测后,让学生自觉地拟出同类的错题,学生不仅能在不断巩固中熟练掌握解决方法,而且能发现出题者的目的,从而真正弄明白出错的原因。那么小的学生自己会拟出易错的习题吗?“懒”老师可不是放任学生自己随便出题,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会孩子出题的方法。从一年级的变换数字开始,到二年级的改换题中主要的词句,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就熟练掌握了出这一类错误习题的方法。学生在自我出错题中重新认识问题的知识结构,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之后在解决分析问题中去运用这一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3]
如果勤快的老师自己总结学生的易错题,为学生归类,反复出题反复训练,会的学生写多了就不爱写了,不会的学生本来做题就慢,再让他们多做题,这样重负荷的训练,往往会事倍功半。只有老师“懒”一点儿,教给学生出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不仅做题劲头足,还会探索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这样的“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班级虽小但是事儿不少,如果班主任老师不注重方法,还想要管理好班级,那么只能事事亲力亲为,自己辛苦劳累不说,学生也不能形成良好的能力和优秀的习惯。所以,班主任老师不妨“懒惰”点儿,这样学生才会更出色。懒惰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会学习、会管理、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