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

2022-03-18 02:27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幸福观主体价值

乔 娟

(甘肃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追求较为单一的、较为简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足到追求内涵较为丰富的、具有时代和个性特色的涵盖面更广的幸福生活富足。这表明引导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从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的一般规律看,幸福不是人的头脑的幻想和构造的产物,而是来自实践地对人的生活存在和生活意识的矛盾解决的产物。幸福观就是人和社会互动互构的矛盾运动的结果。由此看来,幸福观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在主体构成上,不是只注意主体或者客体的一个方面,而是注意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生成逻辑上,不仅注意物质享受,而且注意精神享受,是两者的统一。在实践逻辑的关注和发展上,不仅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注重的是两者的统一。在话语建构上,不仅注意文化的关联性和感受性,而且注意文明的关联性和感受性,强调个人文化和社会文明的统一。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个人和社会互构互促发展。在实现机制上强调互惠互利的创新发展、创新驱动。大学生的幸福观构建就是对包含其中的丰富内涵的认知生成。

一、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的内涵

大学生的幸福观,是他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形成的对幸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必然要对幸福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例如幸福是什么,人究竟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称得上是幸福,人怎样生活才有幸福的价值和意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结果,体现了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大学生幸福观的框架和内涵,也是我们把握大学生幸福观的基本依据。因此,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具有多方面的指向、多层次的构成、多维度的结构。

(一)在价值取向上,是一种集体性大于个体性的发展态势

幸福本是个体自身的人生体验。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需要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国家与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就是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科学文化知识、有使命担当、能够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的生力军。这样的目标均建立在大学生对幸福生活与幸福发展的价值取向上,要选择集体性大于个体性的发展态势,追求更高的幸福境界,就是对集体的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在关系形态上,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全面进步同步进行,互构互建

幸福是人们的愿望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快乐感和愉悦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现实、思维和存在、意识和实践相一致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幸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幸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仅是人们认识和掌握社会和人生规律的法宝,也是人们幸福的存在方式。人们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幸福的生存方式,彻底摆脱了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能够正确认识幸福的来源、幸福和社会人生的关系,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的收入,实现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如果像雷锋那样把幸福的存在方式理解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不顾一切把一生献给党和人民而无怨无悔。如果像千千万万全国道德模范那样把幸福的存在方式理解为就是为大家做好事,一辈子善良,那就会以奉献和牺牲为终生追求。如果把幸福的存在方式仅仅理解为为个人的一己私利的满足而奋斗,而不是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地实现而奋斗,就会把自己局限在个人小天地里不能自拔,以个人的荣辱得失为幸福的最高标准,满足个人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自私可怜的欢乐,就会认为凡是有利于自己的幸福,不管是不是有害于国家和民族,都是至高无上的,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不管是不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都是无足轻重的。

(三)在内涵上,是一种扩充式的发展

“幸福感的提升是层层递进、由内向外的。”[1]这种扩充式的发展的充分性表现为人们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进步,能够引导人们发展出来更高的素质技能和更强的感知抽象能力,获取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素养。幸福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实践会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表现方式。社会发展到今天,满足人们幸福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哪一种幸福、哪一种实现和满足幸福的方式,其价值和意义都与人们对待幸福的存在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像马克思那样把幸福的存在方式理解为为人民的解放和自由而斗争,就会始终如一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终生。

(四)在功能上,是一种互利性的发展

这种互利性的发展是对互害性竞争发展的否定和超越,主张以互利互惠的共同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代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发展观和发展方式,实现人们群体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滋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每个人就很难处理好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幸福劳动和幸福享受、光荣的幸福和耻辱的幸福等重要关系,就会导致幸福走偏方向,幸福的存在方式就不由自主地坠入与社会发展和人民要求背道而驰的错误轨道。

(五)在品位上,是一种追求内心美和外表美的美化自己的趋势向度

这种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素质提高和修养提高,也会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外表的美化的赏心悦目,在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接人待物等方面形成适度和简约的美,展现人们美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把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对幸福生活与幸福发展的认知,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主观感知而言,构成了他们幸福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相统一,极大提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丰富内涵和要义的把握。他们基于实践主体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就能够对幸福的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要素条件以包容的心理认可和接受。对精神层面的主观感受的认知内容,也可以表现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审美感等。这就是说,人们认为的幸福生活之所以幸福,不仅仅在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和物质条件具有相当程度的优越性,而且作为实践主体的主观感受。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对于他们来说,幸福生活的客观基础,决定和支配着他们的主观感受,但是,他们的主观感受是幸福生活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幸福生活在感知主体方面的主客观统一性原理表明,物质方面的幸福生活只有转化为人们的主观感受,才能证明人们幸福观认知生成的实效。

二、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在实践中,大学生要进行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就要注意把认知生成转化为建构幸福观的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幸福实现的长期性与曲折性以及幸福观的合目的性和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理解幸福的真谛,追求幸福的价值,创造幸福的美好生活。

(一)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基于大学生在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幸福观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与正确幸福观完全一致,与他们在生活中的感受和评价之间具有一定的落差。所以,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幸福观构建过程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幸福观的构建与实际生活总是存在一定距离,表现出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会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幸福观的构建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现实正因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表现出应该被改造那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正好告诉大学生,幸福观的构建是需要通过改造社会和自我完善才能够实现。关于幸福的局限或缺陷又需要通过对幸福观的构建来发现。大学生通过幸福观的构建,以感受性认知特别是评价性认知的方式感知幸福存在的生存状况,发现幸福实现的努力方向。

(二)正确处理好幸福实现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

大学生基于他们与他人比较基础之上形成的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是一种横向对比意义上的“存在”,这导致了他们对自己拥有的幸福的不满意性或不认同性。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意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幸福实现的形态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幸福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谓前进性,就是幸福在演进的逻辑方向上呈现出总体前进上升的必然趋势,具有绝对性和必然性,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梯式发展态势。所谓曲折性,是指幸福的创造和实现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波浪式和螺旋式发展态势。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分析幸福观构建的过程,就会看到幸福功能作用的全面性、趋势发展的绝对性和阶段性、实现步骤的渐进性、幸福生活自身不幸福性的矛盾性等特征和属性。这种分析表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远景规划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决定了他们幸福观构建的成败。所以,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构建还要注意着眼引导他们建立对幸福实现的正确态度,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指引他们在现实实践和未来发展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现实存在中处于一种不断奋斗发展的状态。

(三)正确处理好幸福观合目的性和合理性的关系

大学生在幸福观构建的价值评价问题上之所以具有共同的评价标准和共同的价值导向标准,是因为在价值评价问题上做到了合目的性和合理性的统一。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活动,这个活动决定了人的活动是以需要被满足为目的的活动。凡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对于人来说才有价值。凡是能够满足这种有目的活动需要的东西,才能被作为主体的人视为认同对象,表现出来一定的价值。满足这种需要的目的要有利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的任何需要都是合理的,我们对需要合理性的界定不能仅仅看是否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还要看是否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一致,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疫情防控中,全国各地迅速行动,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调配医疗资源、组织医疗专家到人民最需要的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全体人民科学抗疫,科学配戴口罩、注射疫苗、日常防护、行动一致成为常态。每个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的人正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就是很好的例证。

要做到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价值评价标准不仅具有合目性的特征,而且具有合理性的特征,这就存在着评价一个主体实践活动的尺度是不是具有客体特征、客观规律的向度问题。与主体联系的任何客体都有着自身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必须以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才能实现主体实践活动的目的,表现幸福观构建的正确价值导向。凡是合目的性和合理性一致的实践活动就是达到了幸福观构建的价值导向评价尺度的要求,体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这里就存在一个个人的作用怎样发挥的问题。这个问题又与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理解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不能把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理解为某种人之外的、纯客观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所谓“社会存在”作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所谓“经济基础”即家庭和市民社会等国家构成要素,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或“个人的生活过程”[3]。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规律中的结构关系,不是机械地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在价值关系中,人的地位和作用比物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人的需要能不能被物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大小,决定了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衡量某物的价值始终与该物对人的满足为尺度,物本身没有价值,与人构成价值关系才能有价值。

大学生幸福观建构的合目的性的特征和合理性的特征,表现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当主体的人的需要产生的时候,满足这个需要就是这种时效性的表现。由于主体的需要变化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必然变化,从有价值变成无价值,也可以从无价值变为有价值。大学生幸福观认知生成在“价值评价问题”上体现了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保证在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之下,以人民至上作为衡量和检查一切价值的尺度,谁要是违背这个标准,脱离这个尺度,谁就会把自己的价值与自我的社会价值分开,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那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在各领域表现优异的人们也是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放在首位,能够自觉把小我置于大我的监管之下,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我的最高价值而奋斗。背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其个人价值就微不足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幸福观建构的认知生成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将在彰显新时代幸福观内涵的基础上,开辟培养大学生幸福观实现的理想路径。大学生通过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不仅能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处理好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培养锻炼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的能力,而且,可以以社会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身份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自觉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和人民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幸福观构建的认知生成将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将在他们的整个生活领域中占据更为显著的地位,将成为他们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幸福观主体价值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