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的思考

2022-03-18 01:17贾文艳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环球市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单位

贾文艳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引言

审计结果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产品,是体现审计价值的关键载体。审计结果运用的程度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审计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多项审计法规,从各项法规的内容变化来看,国家对于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已成为新形势下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下将通过两部分内容,分别阐述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的措施,确保审计成果落地,实现审计价值的持续提升。

二、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工作实践来看,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审计评价不准确,难以运用

审计工作,尤其是企业内部审计,由于审计覆盖面的广泛性,几乎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往往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并非所有审计事项都能找到非常明确的评价标准,尤其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即使对于同一个审计事项,不同的审计人员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有时难免会偏离审计目标,导致最终作出的审计评价不够准确,比如:审计评价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审计建议可行性不强;评价不够准确,难以有效运用;执行审计程序流于形式,对相关事项的描述过于写实,审计结论的利用价值不高。

(二)责任意识不到位,敷衍塞责

近些年来,尽管各单位都在强调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但“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以经营业绩考核审计为例,该类型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核实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为相关人员的绩效薪酬兑现提供审计依据。对此,被审计单位关注的只是经营成果,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和整改建议往往重视不足,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还有一些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整改就是走形式,责任意识不到位,导致整改工作疲于应付、敷衍塞责。

(三)结果运用不系统,就事论事

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于审计工作来说,问题的发现往往都是从某一业务环节或某一时间区间的具体事项入手,但问题本身往往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涉及整个业务流程或者同类业务均有发生类似问题,有的可能还会关联影响到其他业务。部分单位在问题整改和结果运用过程中,没有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未就问题涉及的各个方面或造成的影响充分评估,仅仅通过表面现象“就事论事”,使得问题整改不全面、结果运用不系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四)持续跟踪不彻底,不了了之

问题整改与结果运用效果如何是需要审计部门的现场验收与后续持续进行跟踪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被审计单位将审计整改视同一次性动作,在审计报告出具到提交整改结果报告的整改期限内,整改落实工作大张旗鼓、风风火火。当整改期限结束后,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将被纳入持续跟踪范围。而审计项目都是滚动实施的,当审计部门将注意力放在当前审计项目时,对以往审计的持续跟踪往往容易被忽视,直至无人问津,审计整改与结果运用不了了之。

三、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的路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既来自审计项目自身,主要是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也来自被审计单位,同时受到其他相关部门的综合影响。因此,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审计部门或者被审计单位,而是要建立一个审计结果运用体系,该体系的开端是审计部门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整改建议,中间环节是被审计单位组织落实审计整改,末端是审计部门整改验收通过,由此构成一个审计整改工作闭环。而在整个环节之中,还要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以及其他监督部门的协同监督。下文将就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的路径做详细阐述:

(一)提升审计质量,奠定结果运用基础

1.有效开展审前调查,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

审前调查是审计准备阶段的重要内容,对于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审计方案制定之前,应根据审计目的和审计内容,及时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包括各类重要决策会议资料、财务数据、重要合同等资料,有效开展审前调查,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提前确定审计方向、审查重点、实施思路和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与准确性,使得现场审计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审计。

2.充分沟通,增强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

鉴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单向行为,而是依赖于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尤其需要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配合。审计人员应在不损害独立性的前提下,就审计事项与审计发现等,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深入了解对方需求,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实际,以便做出准确的审计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另一方面,审计组内也需要时刻保持沟通,发挥群体智慧。审计组各成员往往具备不同专业背景与实务经验,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或问题,尤其是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多领域交叉的问题,通过集中分析与多角度研讨,可以提高审计结论的全面性。

3.提高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保障审计质量

当前经济环境日益复杂,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与业务综合发展,审计覆盖面越来越广、审计内容越来越深入,对内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审计,更要熟悉和掌握生产业务、工程管理、信息化等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对此,可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职业资格考试、业务交流、以审代训等方式,拓展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职业胜任能力,从而保障审计质量。

4.改进传统审计模式,提升审计协同性

随着审计工作全覆盖的要求,审计涉及的业务领域已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碰到一些较为专业的业务领域,如信息系统、投融资、工程结算等,想要达到一定的审计深度,单纯依靠审计部门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其他业务部门的专业资源。通过推进与市场经营、投资融资、工程管理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标准统一,先询后审,审必有方”的审计理念,杜绝想当然、闭门造车的低效审计模式,在专业领域形成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审计协同性,全面提升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同推进结果运用

1.明确职责分工,增强责任意识

明确被审计单位、审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审计结果运用职责,其中:被审计单位现任主要负责人为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承担审计结果运用职责;审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评估与后续处理;相关职能部门从业务条线管理的角度,督促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落实与结果运用。

2.推进量化考核,促进良性循环

将审计结果与审计问题整改情况纳入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体系,作为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绩效考核、职务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如内部控制缺陷率、审计问题整改率等,考核结果与绩效薪酬挂钩;将审计结果及审计问题整改情况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成员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通过以上措施,以审计结果的实际运用为导向,倒逼被审计单位切实做好审计整改,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3.依托责任追究,提升运用效果

依托全面建立责任追究工作体系的良好基础,研究责任追究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健全审计整改问责机制——对拒不整改、拖延整改、虚假整改、整改不到位以及履行审计整改督促协助责任不到位的,应视具体情节追究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其他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罚力度,在充分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严格界定资产损失责任,严肃追责问责;同时,坚持惩教结合、纠建并举的原则,加强案例总结和警示教育工作,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经营管理漏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效果。

(三)持续跟踪检查,确保审计问题有效整改

1.制定验收标准,提高审计整改质量和效果

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审计问题分为运营目标类、制度设计类及制度执行类等三类,其中:运营目标类问题主要指规划目标未实现、经营发展不理想、投资收益未达预期等,制度设计类主要指管理制度缺失或内容不完善、修订不及时等,制度执行类主要指未按制度规定执行、执行不到位或有瑕疵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问题,研究制定相对应的整改验收标准,如:运营目标类问题一般以相关目标达成为验收标准,制度设计类问题以相关制度已建立、修订或完善且已开始执行为验收标准,制度执行类问题以问题已纠正或已采取补救措施、风险可控为验收标准,如若问题涉及的业务已既成事实、无法进行纠正的,同类业务再次发生时已按制度规范执行的,视同完成整改。

2.实行“两个清单”,持续跟踪检查,对账销号

建立持续跟踪检查机制,对被审计单位以往各类审计发现的问题,列出整改任务清单,即“问题清单”;对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的情况实施跟踪检查,对照整改验收标准,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情况、审计部门要求其自行纠正事项的落实情况以及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处理情况,形成“整改清单”,实行两个清单对接机制,对已经整改完毕的问题进行销号,未完成整改的问题,持续进行跟踪检查,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定期上报整改工作进展,直至整改完毕再销号。

3.推行分类整改,确保审计整改科学有效

在建立审计“问题清单”的基础上,推行分类整改机制,即在对审计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的前提下,将各个具体问题分为限时整改、加强监管、体制机制以及历史遗留等类型,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促使审计整改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如:合同签署不规范、物资采购未按要求比价等归为限时整改类,要求被审计单位限期整改到位;实务操作未严格执行国家法规或行业规范,责任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管,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涉及体制性、机制性的问题,系由相关制度、流程缺失、内容不完善或由缺陷导致的,应着力于完善体制机制,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而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客观因素等特殊原因,暂不具备整改条件无法整改或需经长期整改的,则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合理说明,制定整改措施与实施节点,审计部门动态跟踪后续落实情况。

(四)推动协同联动,系统运用审计结果

1.多途径推进审计结果公开,以结果公开促进审计整改

审计部门通过审计案例分享、审计专题会、《内审简报》等多种形式,推进审计结果公开,以结果公开促进审计整改。审计整改方面,要求各单位除对自身存在的审计问题认真落实整改以外,还需对其他单位的审计问题逐一对照自查并举一反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效利用审计结果,切实发挥“审计一家,整改一片”的工作效果,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2.同质业务板块协同,实时运用审计成果

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可根据下属单位的地域分布、业务板块、经营规模等,将具有同类同质业务的单位划分为多个区域审计中心,各区域审计中心管辖单位的业务大致趋同。在日常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若发现某一单位经营管理或业务流程方面存在问题或缺陷,可充分发挥区域审计的优势,对具有同质业务的各区域其他单位同步进行对标检查,由点及面,协同开展审计工作,通过对审计结果的横向对比、综合分析,推动同类型经营管理或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局部提升促进全局发展,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审计的增值服务功能。

3.构建“大监督”平台,形成监督合力

通过加强审计部门与党委巡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推动构建“大监督”平台,形成监督合力、协同联动,系统运用审计结果。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单位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鸣谢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致谢本刊支持单位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