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沈阳工程学院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资金筹措基本实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办学资金方面,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以及学费、杂费、餐费、住宿费等事业收入;在经费来源方面,包含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等[1]。政府拨款依然是高校最主要的筹资渠道,学费收入、投资创收、银行贷款、校办事业以及社会捐赠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资产规模的大幅度增加,资产总量的高速增长,使高校的基础条件、环境条件以及现代化条件日益改善,为学校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务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杠杆作用以及政府调控职能凸显,对于高校的商业贷款行为宜“梳”不宜“堵”,更需理性看“贷”。但是,部分高校为了走出教育经费拨款缓慢的困境,不惜“举债兴教”,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以获得国家的政策倾斜。由于贷款风险意识薄弱,导致贷款规模控制不力,还款计划与还款措施并没有经过论证或者论证不全面,财务风险剧增,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陷入举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
就项目管理而言,高校经费主要包含项目申报、评审、实施以及效果评价四个方面[2]。政府财政部门对于高校的经费管理主要集中于项目评审以及项目实施上,其目的在于维护项目管理的公平、公正,提高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高校则要负责项目申报及项目效果考核两个环节。
新时期,内部分配与人事改革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受内外环境干扰,高校的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师生比不合理;临时用工费用比重大,经费支出结构失衡,导致科研经费、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财务岗本位设置形式如下:由校本部负责设置会计科、计划管理科、科研会计科、重点项目会计科、基础建设会计科以及基金结算科等职能科室;由各校区负责设置处理具体业务的综合科室。职能科室和综合科室数量过多,导致高校人员配置尾大不掉,管理队伍庞大,财务管理人员分散,资金结算、基建支出以及预算管理等无法得到统筹管理、动态调整。
随着基建规模扩大,经费渠道拓展,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量随之增加。为缓解人员配置不足等问题,部分高校对财务部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实行科室合并或者扩招。比如,将2个财务科十来个财务人员,扩充为4到5个科室,20多个财务人员。财务工作内容不变,只是将原来一个人的工作分为两个或三个人共同完成,甚至是由两个科室共同负责,科室重叠、业务交叉等问题普遍存在。岗位职责不清,导致办公效率低下,一旦出现问题,科室与科室、上级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推诿,难以追责。
第一,高校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干预下,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长期忽视资金使用效益,只是单纯的考核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社会效益,将成本与盈利抛之脑后。由于社会效益评价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不是在短时内就可以实现的。因此,高校通常会忽视资金利效率与盈亏率的关系,导致财务管理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一大短板。第二,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忙于日常琐事,无暇顾及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导致财务管理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同时,单一的核算方式,无法促进资金多样化运作,导致高校资金管理动力不足。第三,大多数高校沿用固定预算编制方法,过于呆板、可比性差,年度预算增加数量缺乏可靠的预算依据,预算目标确定不够灵活,缺乏弹性,对于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预算指标影响因素预判不够全面。第四,从本质上来讲,高校的净资产最终归国家所有,然而国家向高校投入教育资金,不直接干预管理,不要求分享经济利益、参与资产分配,而高校也只是政策法规的实施主体,不履行受托职责,因此,高校的资金管理与监督,缺乏提高使用效益、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的外在压力。
第一,政府拨款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虽然事业收入、社会捐赠的比重不断上升,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社会筹资过程中规范弱、规模小、渠道少等问题仍普遍存在。部分高校不惜“举债兴教”“借新还旧”,增加财务风险,甚至出现资不抵债,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第二,经费管理与审计缺乏专业性。科研会计科过于注重申报材料是否齐全或符合要求,对预算分析缺乏专业分析。在经费支出上,项目选择缺乏制度保障,主观臆断性强,增加了经费支出的随意性。比如,教育经费向强势学科倾斜,以至于强势学科出现资源闲置,而弱势学科却因经费短缺,面临生存危机。第三,高校在经费申请上下了很大功夫,而在获得国家财政部门拨款后,对经费支出的管理与监督上出现缺位或者越位问题。尤其是在专项经费的内部审计上,多数高校对实施效果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根本无法为项目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意义。
第一,高校普遍存在会计科室重复设置、业务交叉、办公效率低等问题。一方面,由于职能机构和综合科室数量设置不合理,每个科室忙于日常业务,资金流动不畅,财务管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预算管理只能体现高校资金的流动方向,无法准确反映高校工作业绩、综合财政以及财务情况。另一方面,科级干部过多,管理冗余,人浮于事,导致人员经费比重过高,科研经费、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第二,财务管理界限不清,权责不明确。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权责管理粗放,业务范围交叉,一旦出现问题,科室与科室、科室与个人等互相推诿,不担当不作为。而对于工作失职造成的经济损失,只能以部门承担的形式追责,无法具体到某个人的头上。这助长了消极懈怠的不良风气,财务问题整改措施落地落实难。
第一,缺乏综合业务管理者。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通常会由校领导兼职,战略决策以及重要的资本投入需相关办公会研究审批后,方可执行。由于分管财务的领导并非财务专业出身,对于资金使用、预算管理、风险防控等缺乏系统判断,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决策权移交到财务负责人手上,宏观政策协调性有待提升。第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对于信息化、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财务人员对于软件开发并不熟悉,影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效果。第二,财务人才缺乏工作积极性。高校会计职称受多重因素影响,名额有限,评审成功率低,而与大型企业相比,高校财务人员的工资薪酬与工作量不匹配。另外,激励机制不完善,出现“做多做少一个样”,内部晋升机会少,员工工作懈怠,缺乏动力。第三,财务人员缺乏“走出去”的机会,工作思维模式单一,制约财务管理创新与发展。高校财务岗位具有一定特殊性,人员流动率过低,缺乏新鲜血液,财务人员不合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慢,在财务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非故意”违规。
第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保证基础数据真实、完整。为促进高校健康、稳健发展,除了要扩大招生,加强基础建设外,高校更应在内涵建设上多下功夫。因此,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成为各大高校规范内控管理,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员工工作积极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第二,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要全面掌握资产分布与使用情况,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要基于高校正常运作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与师资建设特点,根据职能部门上报的经费需求,合理削减经费支出,以避免资源浪费,控制投资超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为财务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人员基础。决策制度的民主化、公开化,在提高财务与业务部门的粘性的同时,还能集思广益,为促进决策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比如,重大决策要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集体讨论,方可实行。
第一,为保障项目申报满足高校发展需求,应紧跟党中央指示精神,完善经费管理体系,规范经费分配计划,要兼顾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平衡教育、教研以及人员经费的比重,优化经费管理结构。第二,强化专项经费的过程管理。完善经费支出与报销制度,促使经费负责人树立正确的经济责任意识,对专项经费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保证相关政策落地落实。要加大项目经费支出报销管理与监控管理力度,要精细到每一类经费的用途、金额以及可支出情况,并对经费使用进度进行动态跟踪,有效督促项目保质保量完成。第三,完善经费绩效评价制度。要对项目经费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应根据专项经费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共享效益指标、财务指标以及科研指标等,既要保证评价指标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又要对经费执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第四,重视经费支出的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实现审计范围全覆盖,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明确经费管理的重难点,完善内审流程,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经费管理要在基于财务角度的核算、监督之上,从全局角度出发,对项目经费进行总体把控。
第一,高校的财务管理应遵循PDCA循环,职能科室与综合科室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紧密合作,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相互促进、推进大循环,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第二,高校财务管理要实行弹性管理,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财务科室设置上要明确分工、清晰职责,建立健全岗位制衡制度,业务处理严禁“一手清”,对不相容岗位进行科学管理,避免一人多岗,人员混编混岗等。第三,高校财务岗位设置要遵循独立性原则,财务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既要相互分离,又要相互促进,既要各司其职,又要互相制衡,以形成协调高效的运行体系,强化员工的履职尽责能力。第四,高校财务岗位设置要精简、高效,既要发挥风险预警职能,及时纠偏纠错,降低盲目投资、超额贷款等风险,又要避免因人员经费支出过高缩减教育经费与科研经费等问题。
因此,建议高校本部的职能科室可以设置会计科、计划管理科以及财务管理科,校区的财务工作可以由本校的职能科室延伸处理。下面将以会计科为例,对财务岗位设置进行简述分析:会计科主要负责高校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可以根据校区办学规模、财务工作量多少弹性设置会计岗位:规模大、业务量中等的本部,可以设置会计3~4人,出纳2人,稽核2~3人;业务量较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个这样的组合;业务量少的,可以设置会计2人,出纳1人,稽核1人。账目处理较少的校区可以设置会计1人、出纳1人、稽核1人;账务处理多的校区,可以酌情增加人员配置,选择多个这样的组合。
第一,提高准入门槛,对于无证上岗的人员及时清退。定期组织交流会,为财务人员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创造良好环境,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养。加强培训过程管控,以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的考核方式,快速提升财务人员的岗位胜任力。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思路。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财务问题越来越专业化、复杂化。因此,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应凝心聚力引才育才,多措并举用才留才,为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可以引入总会计师制度,以主管部门为依托,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以高校为主体,形成多层次的人才行业内流动与培养的模式。第三,定向培养综合型人才,提高高校的风险防控能力。可以通过社会招聘等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认清高校财务管理发展新形势,全面掌握各项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财务管控,降低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化、专业化。高校为保障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多措并举加强财务制度建设,从而规范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实行岗位制衡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风险防控水平,全面提升财务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