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英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国内外学者对生活教育思想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众多相关的理论。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是生长”“教育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等一系列观点。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也提出“生活教育”的相关概念,这些理论将进一步深化生活教育教学实践。而在国内的研究领域,尤以陶行知先生为典型代表,深受杜威的影响,创造和发展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生活教育思想在农村幼儿园教育课程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社会教育课程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当前,加强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主张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巩固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内容
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
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所谓“生活即教育”是指把生活本身作为一种教育,将教育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这也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生活是生生不息的。“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1]教育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跟方法都源于生活,同时又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推动社会中人的发展与进步。
(2)生活教育思想的内容:“社会即学校”
教育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在当时,陶行知反对不平等的社会教育,提倡人人皆可接受教育,为进一步促进教育的社会流动,提出“社会即学校”这一观点。“社会即学校”核心在于要求扩大教育对象、学习内容的覆盖面,实现人人受教育,人人都可以当老师。根据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需要,学校随时随地顺应时代潮流,从大教育观的新思维角度出发,把整个社会、全体人民当作教育的主体,扩大教育的范围,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力,从而加强“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联系。
(3)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首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其次,教的方法必须要贴合学的方法;最后,先生要综合自身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学问与其联络。“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体现了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的双层意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要求,与生活教育课程相适应,顺应了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特征
(1)人民性
陶行知强调的“爱满天下”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前提,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为人民办教育。1945年,晚年的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2]他主张人人在教育面前是平等的,教育是人人所需要而不可或缺的。
(2)生活性
教育来源于生活,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特征。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方面面充满着教育的机会。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从根源上讲,为什么说教育脱离生活,就意味着失去了教育的源头活水?生活决定教育,同时,教育也在改造着生活。
(3)行动性
“行动性的教育理论以人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从中国本土化、具体化的教育实践出发,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观点,主要源于教育实践的系统化,为民众充分展现了教育学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神,主张民众日常生活以“教”“学”“做”为中心,重视行动与思想相结合,并将其结合起来,产生新教育的生活方式。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再回去指导实践。其中蕴含着行动性,行动是解决我国教育本土化、社会化、大众化问题的出路。”[3]
(4)发展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将新鲜血液注入学生思想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政策也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在,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4]正是这样一种发展的、向上的、面向世界的生活教育观,才使得教育理论与变革一步步呈现着永久的生命力与活力,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3.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价值
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是教育界的灵魂,从教育本身看,它就是一种生活,更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儿童的社会教育来源于生活。幼儿的学习应该是生活化、社会化、游戏化的。因此,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
(1)完善农村幼儿社会教育实践,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与其结合,关注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引导儿童的社会行为,增进儿童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与认知。现如今,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忽视幼儿生活价值,通过课堂,极易用抽象的知识来影响幼儿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农村幼儿在一日社会生活的教育,去探寻生命化、生活化的知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价值。
(2)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社会教育价值观和理念的转变
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出发,进一步引导农村幼儿教师分析和实践生活化教育课程,培养儿童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促进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观点,有利于改善幼儿教师的社会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从而鼓励幼儿教师在生活教育视野下进行积极的教育探索。
1.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脱离幼儿生活的现象
(1)课程目标偏重知识技能,忽略儿童的童心和兴趣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导向,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注重的是幼儿社会经验、幼儿社会知识与技能以及幼儿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但在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课程目标设置以偏概全,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儿童的社会情感、态度的培养,脱离幼儿生活的现象。注重整体发展的课程目标,忽视幼儿本身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是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存在的又一问题。在课程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农村幼儿教师更多的是根据省编教材去设置,不能根据幼儿的社会经验、认知发展进行灵活调整,幼儿情感、兴趣的培养是不能通过一次或两次教学活动就能培养出来的,忽视了幼儿的实际体验,不能从整体上保证幼儿全面发展。
(2)课程内容忽视儿童生活需要,未体现全面生活观
幼儿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儿童理解、认识世界应该从儿童身边的日常生活开始,笔者在一所山东省农村幼儿园里观察幼儿教师所讲的社会领域活动课《会说话的标志》,在教学活动中,基于农村的环境条件,幼儿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知识的传授,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带领儿童亲身去感受一下交通标志,有些儿童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大体了解这些标志的样子。所以,从这个教育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教师难以调动幼儿的课堂兴趣。在采访山东省一所农村幼儿园中发现,基于省编教材分为上下册,农村幼儿教师反映 “书教不完 ”,教材内容过于繁杂,这就使得农村幼儿教师很难从幼儿周围的生活中,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去开展社会教育课程,这也使得幼儿教师在对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认识与选择上,无法深层次地考虑农村幼儿教育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3)课程实施小学化倾向严重,无法调动主观能动性
从课程的实施形式看,笔者通过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与访问可知,由于农村的设施设备条件、环境的限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农村幼儿园的课堂中极为常见,这就使得幼儿园逐渐趋向小学教学的模式化,幼儿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个性品质的培养激情也难以发挥出来。由于课堂条件限制,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的课堂主要以教师传授,幼儿听课为主,这样的方式只会过早地减弱幼儿自主探索,寻求新事物的热情,无法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更不用说完整呈现一节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课程了。
2.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出现脱离幼儿生活现象的原因分析
(1)幼儿园课程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健全,教育生活化的环境不完善
首先,幼儿园的有效管理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在农村发展这个大环境下,幼儿园管理体制问题是课程实施与研究中的关键因素。在教学管理方面,由于城乡地域差别的悬殊,缺乏国家财政和政策的扶持,农村幼儿园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生硬地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其次,受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实施社会教育课程难度加大,由于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受农村环境的制约,很多教育教学的实践设备难以配备,这也就使得幼儿教师无暇从生活教育思想出发,将两者结合起来。再加上所使用的教材大都以城市为基础,而恰恰相反地是,农村纯天然的自然环境,可观察到的自然资源却一再被忽视,没有设计适合农村孩子可使用的教材与资源。教育经费的缺乏、教学管理无力等因素使得农村幼儿园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管理体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发展。
(2)幼儿教师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课程观落后
教师是教育界的第一资源,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首先,幼儿教师本身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社会素养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农村幼儿教师思维僵化,只是一味地搬用省编教材,单纯地认为课程就是上课,忽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疑虑,更不用说带孩子走出课堂,寻找生活化的教育资源了。其次,农村幼儿教师的学习机会比较少,教育社会的更新换代,幼儿教师的理念跟随不上,那么,实行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社会教育课程就更为困难。总而言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提高课程整合意识,促使社会教育与儿童生活化结合起来。
(3)农村幼儿家长的支持度不高,缺乏同理心
农村的幼儿一般由爷爷奶奶照顾,缺乏父母的陪伴,老一辈的隔代教育观念太过于传统,难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与一致性。由于教育水平、教育理念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幼儿的家庭从小就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的熏陶,自然而然,幼儿教育的来源也只能从课堂上获取。农村幼儿园的大多数家长对幼儿的教育缺乏同理心,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就是以“玩”为主,自己无需做太多的工作,只需要交给老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家长也不会将孩子的兴趣、特点与课程联系起来,这样的话,本身就忽略了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
1.设计有利于幼儿生活的课程,完善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课程目标是教育的指向标。更新传统的农村幼儿园的社会教育课程理念,强调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新课改强调社会教育课程的目标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幼儿的生活。所以,幼儿园管理者在制定社会教育课程的目标时,需要全面把握幼儿社会教育的本质,联系幼儿生活实际,突出幼儿社会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其次,幼儿社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仅仅为让幼儿接受单纯的社会知识,其内容还包括培养幼儿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行为规则等,其目的是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陶行知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生活化的社会环境为儿童社会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源,农村幼儿教师应当结合本地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的探索分析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能力,提高教师社会生活化素养
教师在整个幼儿园课程设计中居主要位置。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这就促使农村幼儿教师应经常为幼儿提供生活化发展与教育的机会,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自己、从而挖掘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客观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农村幼儿教师要进一步提升开发、创造优质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资源的能力。由于农村环境、设施条件的限制,提高教师社会生活化素养,是课程改革需要改进的另一个部分。基于农村师资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保障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因地制宜,为幼儿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培训和资源。
3.实行家园共育,构建发展适宜的社会教育实践体系
在实施社会教育课程时,农村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社区和家庭等教育资源,协调家长、幼儿园、社区的关系,将三者结合起来,加强幼儿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的发展。从其本质上讲,生活视野下的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强调社会教育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幼儿园、社区及家庭的有机统一,实行家园共育,注重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生活化的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农村幼儿园隔代抚养孩子所产生的问题,幼儿园要积极成立农村家长委员会,向家长传输生活化的育儿观念,从而建构一个具有社会化、生活化意义的社会教育实践体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活教育思想”是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根本,唯有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经验,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社会性的知识与学习运用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