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
(比什凯克国立大学,陕西 咸阳 713400)
促进素质教育创新与发展,这是教育课程持续化整合的关键任务,新时代教育教学要把基础教育以及学生素质教育视作核心内容,尽可能的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可以身心健康成长。美术教育的发展应适应这一要点需求,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不足,主要是教师以升学率为目的淡化美术等相关考试科目的教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下,美术教育是增强学生素质比较有效的一种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推动学生个性成长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从美术教育的理论出发,完善美术教育实践方式,这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具体如下。
1.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文化的长时间发展中形成的。美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增强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本质上,不管是分析学生今后的成长方向,还是分析社会变化的需求,美术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成为画家,而是树立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在审美意识有些模糊的情况下,美术教育应发挥审美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大量实践证明,美术教育的实施能够满足学生对美的认知需求。如果想要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学生要拥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术教师具备上述基本能力,那么美术教育便发展为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代表着学生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此,审美能力犹如推理能力以及道德思想,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地唤醒学生、引导学生。
2.教育大部分都可以触动心灵
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储备因素影响下,美术教育具备触动学生心灵的作用,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强化学生精神境界的感知。把美术实践以及欣赏过程当作核心途径的教育教学,本质上也是情感和情操互相结合的流程,美术实践以及欣赏过程体现一定的社会化趋势,实际上是整体呈现美术教育的情感功能和感情功能。[2]在学生能够完全沉浸在某种生动的形象中,艺术可以让学生从以往的自由状态转变到道德状态,便于建设和谐社会。由此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升华,最终致力于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发展。美术作品是比较丰富的,作用的范围也是比较宽阔的,不只是需要对学生加以审美教育引导,还要加以思想道德引导。教师应关注德育教育工作,通过美术教育挖掘德育教育的多个组成要素,也就是说,美术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最佳辅助工具。对美术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充分融合,让学生从理性层面感知事物。平时的美术课程教学,教师给学生介绍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时代,研究美术作品的表现内涵和表现语言,学生能够从多个层面上感知历史和领悟传统文化,让学生主动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赏析美术作品的韵味。学生欣赏《狼牙山五壮士》这幅油画之后,能够从心中歌颂英雄的积极精神,促进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对当今的幸福生活有深刻了解,从而正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有深刻认识。中国画的学习,学生领悟审美趣味,相关的情感因素是德育教学的辅助要点,教师潜移默化渗透情感元素,创新以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逐步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3.美术教育可以树立正确认知观与价值观
立足于思想和行为层面,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处于完善自我人格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端正学生思想和行为,时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一些成果能够明确,美术教育可挖掘学生智力,美术这门学科体现出实践性特征,绘画表现不只是涉及理论指导,还涉及创作者直觉感受。直觉感受和美术创作是相辅相成的,直觉感受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平时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展美术知识面,学生从整体方面分析美术作品的结构和色彩表现,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感觉能力。与此同时,美术作品的色彩训练,学生融入绘画认知,把原有单一的颜色转变为彩色,感觉与认知对学生而言存在新奇的特征,学生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更多的表现自我心声。在端正学生思想和行为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介绍美术知识,另一方面妥善利用美术课堂教学阵地,不断革新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增强。一些人在童年阶段对画画感兴趣,美术创作活动便是学生最早感知的一种艺术现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思维,大多数情况借助内部动力的驱使感染学生,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会投入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心态,由此利用美术教育健全学生人格,保证学生按照积极的方向成长。
1.优化学习内容,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新时代的美术教育,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优化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加大力度推动美术教育的创新。要想实施有效美术教育的实践,教师要有感召力、亲和力的生动课堂内容,挑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唤醒对生活与自然中美的探索、思考和认知,同时能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分享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脱离教材,即便对学生来讲美术教材的内容可能是乏味的,可教材的深度以及广度正是学生艺术修养不断增强的核心。所以美术教师应优化学习内容,逐步结合美术知识及新时代的思想理论,保留传统美术精髓,使学生对美术教育课堂有更多的热情与精力。另外,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尝试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纳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4]新时代的美术教育,教师要综合美术课堂的特点,触动学生感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此学生能够释放天性,积极大胆的创新,逐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一堂好课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引导、沟通、实践、创作和欣赏的过程。
2.引导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搭建美术学习情景
针对学生而言,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单一的理论知识不能让学生有热情,更不能记忆犹新,可是结合大量的美术实践过程,能够直接增强美术教育的质量,唤醒与激发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美育的探索与发现。教师讲解美术课程后,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以课堂学习的主题为核心发散性思维创作美术作品,学生这样能更多的记忆美术知识,起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给学生搭建美术学习情景,从审美观和美的定义,到相应的教育和传播,以及现实客观环境中的应用与彰显,最终落实到将美留在人的身上、心里,美要能走心,美更要培育。美术学习阶段,教师应动态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带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美术学习训练,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继而保证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美育走入孩子的心灵是启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探索的催动力,学生会将情感内化成美育的实践,就会开启学生对美的发现与探究。
3.引进生活元素,帮助学生明确价值取向
我国较多的学生都缺乏对生活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与大自然产生较远的距离,实则生活便是美术创作的重点素材。美育的核心在育、育的核心在人,需要有情怀的美育人,唤醒对生活,自然中美的探索、思考和认知,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分享美。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本质上是生活事物和情感抒发的真实表现。[5]所以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把生活中的元素和课堂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感知较强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美术创作感知。美术教育中,教师运用思维引导模式,影响和感染学生,转变学生思维认知,让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够向上发展。教师要观察学生具体表现,特别是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因为他们会对美术学习产生自卑或者焦虑的情绪,那么教师要更多的关怀和关注学生,多给学生提供关爱,利用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在温暖学生心灵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美术创作的方向,学生能够不懈地朝向理想方向前进,在画纸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重构网络模式的美术教育方式
以说教模式为主的美术教育活动,不只是约束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还会制约教学质量。美育是人本身的课堂,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要考虑学生心理、身体、材料和环境。[6]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创新下,人们能够依托网络全方位分析外面的世界与事物的特点,同样,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呈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生成无限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学到更多知识,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从单一课堂变成绘本、科技与艺术以及元宇宙的结合。把美术学习的主题以及美术学习的目标传递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堂与课外的时间,针对性进行学习和探索。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围绕美术主题区域,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体现美术教育的互动性,推动美术教育的创新和实践。[7]
5.通过激励开展教学工作,增强美术教育的效果
教师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应时刻保持激励的教学观点,一方面做到灵活施教,另一方面做到科学的激励评价。美育是审美素养的提升,审美素养包括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和审美行为,关于这方面学术界没有统一标准,目前,应该关注最终的审美行为这个结果。学生作为美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权利,让学生能够自主创新和探索。教师带领学生感知事物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中认真思考,开展有益的尝试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特别是强调因材施教和因需而导,有效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在科学评价学生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赞扬,科学利用激励评价,使学生能够从心中生成成就感和自豪感,直接把美术学习兴趣拓展到对艺术活动的创新期待。[8]教师利用新时代的教学工具,促进学生素质和修养发展,为学生成为国家需求型人才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要求每一科目的教师关注学生个性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落实的必备环节,教师应结合美术教育理论,全面挖掘美术教育的价值,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美术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新时代社会创新对美术教育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