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婷 王海福
摘 要:数字时代的高校教师需具备数字素养以应对新型技术整合教学的挑战,帮助学习者充分适应未来的智能化社会。文章对比国内外数字素养研究,分析探讨了数字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制定了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并据此提出高校教师提高数字素养的策略:需要政府层面制定具有层级的高校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需要重点探索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新路径;加大高校教师数字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能力,进而实现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学习者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2)01-0048-06
引言
在我国,数字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数字素养,以应对技术整合教学和学习的挑战,帮助学生在数字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做好充分的准备。2020年以来,全球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进入非常态化时期,教育系统也因此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于2020年4月发布了《2020应对COVID-19 教育指南》,指出学校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技能,因此亟须学校为师生赋能[1]。欧盟委员会于同年9月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提出数字能力应成为教育者的核心技术[2]。2021年6月,OECD发布的《2021 OECD数字教育展望》中提出教师不仅不会被人工智能等技术代替,相反还将扮演核心角色[3]。《地平线报告》(2018年高等教育版)提出阻碍高等教育的重大挑战包括师生数字素养。[4]为不断提升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教师积极探索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提升个人素养能力。
作为培养数字化人才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兼具着数字公民和培养数字公民的双重身份。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鼓励其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分析梳理国内外数字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阐述数字素养成分、要素和具体的评价指标,设计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结构,进而分析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以期为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应对数字化教学的挑战提供帮助。
一、数字素养内涵
关于数字素养内涵,国内外学者均进行了界定。最早提出数字素养框架的是一位以色列学者,他将数字素养框架分为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和社会情感素养[5]。1997年,保罗.吉尔斯特(Paul Gilster)在其著作《数字素养》中正式提出了“数字素养”( Digital Literacy)的术语[6]。欧盟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均从技术角度对数字素养内涵进行界定,认为数字素养是查找、检索数字信息,组织、管理和理解数字信息的技能。
国内学者对数字素养内涵也进行了相应探讨,王佑美等人[7]认为数字素养是综合、动态和开放的概念,它是经过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的流变形成的。 施歌[8] 认为数字素养是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延续和深化,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态度。李德刚[9] 认为数字素养是数字环境下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对数字化内容、多媒体语言和数字媒介进行认知、批判和互动交往的能力。
与数字素养相近的一个词语叫“数字能力”,两者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学者认为,数字能力是在工作、学习、娱乐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自信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有学者将数字能力称为“数字胜任力”,强调数字能力具有综合性和竞争性特征,认为数字能力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必备能力。
本研究尝试对数字素养内涵进行界定,笔者认为数字素养指教师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潜力开展教学的能力,包括对数字化教学含义,开发有效、包容和创新的教学策略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地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学习者学习目标和赋能学习者的能力。
二、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与评价指标
(一)国内外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分析
当前国外对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研究,包括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2014年发布的《数字素养七成分模型》和2016年发布的《数字能力框架》[10],以上模型框架均将媒体素养、数字交流与协作、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列为具体成分。道格.贝尔肖(Doug Belshaw)在其著作《数字素养的基本成分》中介绍了数字素养的八个成分[11]。美国新媒体联盟将数字素养分为三种模式,主要包括:通用素养、創意素养和贯穿于各学科之中的素养。为帮助欧盟成员国提高公民数字素养,自2013年开始,欧盟委员会相继出台了《公民数字素养框架1.0》(简称DigComp 1.0),经过两次修订后,又出台了《公民数字素养框架》2.0和2.1版本,并于2017年出台了《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简称DigCompEdu)。《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构成要素包括专业参与域、数字化资源域、教学和学习域、评价域、赋能学习者域和促进学习者数字素养等六大成分,是国际教育组织机构中专门面向教育者数字素养提升、标准化评估较为权威的框架之一。
国内研究者在参考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如王佑镁等结合欧盟数字能力概念模型,将数字能力分为工具性知识与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及应用态度。郭炯等人[12]认为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从一级维度视角分为技术(意识情感、本体知识、应用能力、技术思维)、教育(智能教育观、智能教育思维、智能教学设计、智能教学开展和评价)和社会(社会认知、社会责任、社会引领)三大部分。胡小勇等人[13] 提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基础、能力聚合、思维支撑和文化价值深化四大层次。
(二)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的解读
国外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欧盟委员会在2017年提出的《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2.1》,此版本在2013年数字素养框架基础上进行修订,以适应技术进步对公民数字的新要求。该框架从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学习者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专业参与域、数字资源域、教学与学习域、评估域、赋能学习者域、促进学习者数字素养域六个素养域和专业合作、反思实践、持续发展、组织沟通、创建资源、保护共享资源、选择自愿、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指导、教学、反馈与规划、分析证据、评估策略等二十二种数字素养,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详细准确的评估标准。西班牙在借鉴欧盟公民数字素养框架的基础上发布了《教师通用数字胜任力框架》,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分为基础水平、中间水平和深化水平三大层级,将信息与数据素养、交流与合作、数字内容创造、数字安全和问题解决作为五大评价指标,并下设分级指标。挪威也發布了《教师专业数字素养框架》,该框架以遵循国际统一标准,引导教师教育发展方向,更好评价教师数字能力为目标,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评价指标分为:学科基本技能、改变和发展、深化与交流、学习过程中的领导力、教学和学科教学法、伦理道德和社会化学校七大指标 。
国内对数字时代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葛文双等,他们在比较分析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专业教师教学标准、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教师教学通用能力标准等典型的专业标准基础上,从ICT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能力和研究四个维度和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应用、深化、创新三个阶段入手,构建了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框架[14],并根据此框架设置了专门的测量问卷。此外,还有其他学者提出了关于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智能时代教师教育素养框架等。
综上,国内外学者均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估指标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研究。国外教师数字素养评估研究多以欧盟《公民数字素养框架》为基础,由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等部门针对本国价值理念进行完善、修改和发布,更为细化和深入,同时也更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地位,部分组织框架还设置了专门的学习者评价域。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视角也较为多样,经历了从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向公民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的转变,但也存在较少从微观层面深入分析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标准的问题。
(三)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设计
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数字素养水平成为支持教师顺利开展混合教学的前提。数字时代如何提升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对推动高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构建是实现量化评估数字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国外关于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构建时间较早,经验较为丰富,且较为成熟,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 ICT 能力框架》、欧盟的《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挪威的《教师专业数字素养框架》、西班牙的《教师通用数字胜任力框架》等。
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模型建构的研究经历了从教育技术能力框架到数字素养框架的持续性探索。教育部于2004年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属于国内较早的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方面的国家层面文件。之后,国内学者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如祝智庭团队主持研制的教师技术整合能力标准,该标准将教师技术标准设定为理解与操纵技术、理解与支持学习、理解与加工课程知识及资源、理解与致力于专业实践等四个维度。李玉环[15]提出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教师设计实施、教学评价与教学研究。马宁等人研制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提出高校教师“ET能力结构模型”,主要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发展等五个部分[16],共17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杨琳[17] 结合Web 2.0特征,建构基于该视域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文献梳理,国外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设计呈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展现教师创新角色和促进教师教学法创新等特征。国内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研究更加突出教师对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情况,注重从教师角度构建相关评价标准,且呈现出与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性保持一致的特征。
本研究尝试在借鉴国内外研究者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将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构建维度分为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学习者能力,根据以上三个维度逐级细化指标(见图1)。数字时代高校教师需具备利用数字技能加强与学习者、家长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有教学反思和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面对大量的数字资源,教师还应有数字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版权意识。评估是评价教学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需学会利用数字技术来探索新的评估方法,通过高效筛选学生学习数据,掌握批判性分析数据和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此外,数字技术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不断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三、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一)制定具有层级性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
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混合学习模式对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台具有层级性的数字素养框架将为评价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提供规范的测量标准,有助于明确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方向。
国务院印发《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此项规定为制定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提供了政策支撑。教育部门需根据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在借鉴成熟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构建理念、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及需求,全面考虑国内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教育目标的数字素养框架。
(二)探索数字素养与高校学科课程融合的新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素养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素养与学科课程融合路径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界的关注重点。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外学者更注重将数字素养通过融入教学的方式,推动学习者数字素养能力的提升。
国内数字素养与学科课程融合的研究主要通过参考优秀数字教学实践或教学模式,结合国内数字教学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现状,探索符合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新路径。如有学者从数字素养视角对欧洲外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还有学者从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课程融合的视角分析数字素养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问题等。国内相关研究关注数字素养与学科融合,但较少从具体的学科特征和方法入手,因此我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亟须探索如何根据学科课程性质确定合适的数字技术来进行学科知识融合。
(三)加大高校教师数字技能培訓力度,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自身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综观国内高校教师培训现状,存在培训过程重理论讲授忽视技术传授,培训方法上重集体学习轻个别指导等问题。对高校教师数字技能的培训,不仅包括对数字教学能力培训,还应包含对提升高校教师数据隐私和数字身份重要性认识的培训,高校教师需具备能够管理自身产生数据的能力、评估和判断信息来源的能力以及确保数据可靠性的能力。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中提出要使数字技能成为教师培训的重点。未来高校教师培训可采用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共享和交互性强等优势,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能力。2021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未来高校教师数字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共同体模式,推动各高校协同打造精品数字教学资源库、优秀数字教学案例库和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实现教师培训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四)数字技术赋能学习者
《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中提出“赋能学习者域”,主要强调通过数字技术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助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全纳学习。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发现,促进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是提高学生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的有效途径[18]。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如何提升自身设计思维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提高学生数字学习能力是数字技术赋能学习者的关键。
首先,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鼓励学习者勇于尝试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科学习,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作品创作,不断提高学习者的数字技术能力。其次,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数据素养能力,如教师需掌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全面、科学地收集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利用学习分析技术,筛选和分析学习者的个性学习特征,帮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学习。最后,高校教师应善于探索利用各种数字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自身数字思维设计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新技术的浪潮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日新月异的新型技术不断挑战着教师角色,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而在学生素养培育、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众多学者指出,2020年之后的高等教育将再也无法恢复到之前的面貌,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的进步,尽快缩小与教育发达国家存在的客观差距,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为进一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首先,教育管理部门需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估框架,规范数字素养评价标准。其次,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用数字素养融入教学的方式推动学习者数字素养能力的提升,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最后,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数字素养能力培训,提升自身教育数据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作用,加大教师线上研讨、培训力度,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蕊,熊梓吟,ROMUALD N.疫情之下全球教与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OECD《2020应对COVID-19教育指南》解析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4):3-14.
[2]European Commission.Commission Digital Education Actionplan2021-2027[EB/OL].[2021-06-07].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CELEX:52020DC0624&from=EN.
[3]OECD.OECD Digital Education Outlook 2021:Pushing the Frontierswith AI,Block Chain,and Robots[EB/OL].[2021-07-23].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oecd-digital-education-outlook-2021_589b283f-en.
[4]兰国帅,郭倩.技术赋能智能教育: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8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数字教育,2019,5(1):73-80.
[5]ESHET-ALKALAI Y.Digital Literac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r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ra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2004,13 (1):93-106.
[6]GILSTER P.Digital Literacy[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1997.
[7]王佑鎂,杨晓兰,胡玮,等.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 远程教育杂志,2013,31(3):24-29.
[8]施歌.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构成与培养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6(7):69-75.
[9]李德刚.数字素养:新数字鸿沟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2(18):9-13.
[10]BEETHAM H.Digital Capability Framework:an Up date[EB/OL]. (2017-03-09)[2021-07-20].https://digitalcapability.jiscinvolve.org/wp/2017/03/09/digital-capabilities-framework-an-update.
[11]BELSHAW D.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Digital Literacies[EB/OL].[2021-07-20].https://dougbelshaw.com/blog/2016/01/02/digilit-ebook-199/.
[12]郭炯,郝建江.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121-127.
[13]胡小勇,徐欢云.面向K-12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框架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4):59-70.
[14]葛文双,韩锡斌.数字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59-67.
[15]李玉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6]马宁,陈庚,刘俊生,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6):3-9.
[17]杨琳.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57-62.
[18]罗陆惠英.信息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国际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10(1):83-90.
(责任编辑 孙志莉)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College Teachers’Digital Literacy in the Digital Era
LI Yuting,WANG Haifu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Xinjiang,China 844000)
Abstract: College teachers of digital era should possess digital literacy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integrated teaching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help learners to fully adapt to the intelligent society in the future. The article,through the contrast of digital literac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h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elements of digital literacy,formulated digital literacy framework of college teachers in digital era,and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college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it needs the government level to formulate college teacher digital literacy framework with levels;it needs to focu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ew routes of integrating college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with subject courses;it should enlarge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teachers’ digital skills and improve their digital teaching abilit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utiliz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energize learners.
Key words: digital era;college teachers;digital literacy;promotion strategy
21415011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