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云青,徐晓莉,王怡雯
马鞍山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我国民办高校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构成部分。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民办高校约占全国高校数量的三分之一。这表明民办高校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要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民办高校是一支重要力量。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对保障民办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时代新人,最终落实民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研究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及其功能的发挥愈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杨婷婷[1]研究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问题。郑丹[2]探讨红色文化在民办高校党建功能实现中的作用。马强[3]探索新媒体背景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创新。杨添富[4]从“立德树人”的视域探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构建。裴宇星[5]分析了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与党建工作的关系。黄荣华[6]对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做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继续探索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党建功能发挥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专注于某个领域和专题的研究,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着眼,系统分析民办高校党建功能发挥路径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从民办高校党建功能发挥的意义分析,剖析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现状,探索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功能发挥路径。
2021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就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增加了新的要求:“民办学校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民办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并实施监督。”[7]民办高校党建功能的发挥是其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保证。沿着这一方向,民办高校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接班人,尤其是承担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然而民办高校的民营运行机制和市场化就业导向又决定了其与公办院校相比而言相对独立的办学性质。这一特点使得民办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能否得到落实显得更为重要。
通过党建功能的发挥,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明确育人目标,是确保党的路线、政策和教育方针在教育者中间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民办高校虽然按照民营机制模式运行,但是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质量与公办院校相比,不仅不能降低反而必须加强,而党的领导和党建功能的发挥是确保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与公办院校比较而言,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总体上存在着一定差距,保证和提升民办高校育人质量的任务更为严峻。若不及时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引导、教育与管理,可能导致育人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必须强化民办高校党建功能,发挥党组织在民办高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实现党的育人、育才目标,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与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9]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办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投资来源不同,主要靠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随着国家对优秀人才的渴求和社会主义事业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力量不断涌入国家教育事业。在调动社会力量为高等教育事业服务的同时,必须严防意识形态渗透,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民办高校的坚强领导,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以党建功能的发挥为引领,优化民办高校全员育人环境,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办高校投资主体、管理和教学人员中首先确立和践行,才能进一步在教育过程中落实到学生群体中。
民办高校党建起步较晚,党组织建设的各项制度还在逐步完善,校党委、董事会、校长办公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存在着相互博弈的情况,由于民办高校资本来源的特性,使得董事会的权力具有扩张的内在基因,同时民办高校往往重视节约办学成本,因而在权力运行、经费保障、党务人员配备三方面都存在不足,缺乏规章制度来解决这些实践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以马鞍山学院为例,由于学校转设时间较短,没有出台明确规定党委与行政班子在学校重大决策中的角色与分工以及各级党组织使用党建经费的相关制度。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初创时期各种事务繁重,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等具体制度落地推进上存在不足,没有制订出二级学院党总支的相关工作落实及检查制度。除了民办高校自身问题外,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是其党建功能受限的重要原因。民办高校上级党委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督促检查一定范围上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工作格局,从严治党在民办高校纵深发展上还不够深入。
民办高校市场化运营的导向决定了在办学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办学成本。因此,学校在各类岗位和人员设置上,都最大限度地保持精简。这种市场运营机制造成民办高校专职党建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化的党建人员普遍不足。一是体现在民办高校在党组织设置上基本能按照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架构设置,但是在人员落实上有折扣,专职党务干部、党务人员配备不足,且多数较为年轻,理论知识和业务经验均不足。二是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力量较为薄弱。专职组织员配备不足,同时不管是学生支部、教工支部抑或是机关支部,党务人员“兼干”情况较为普遍。
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活力缺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归其原因是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党组织权力不明确,使得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古板、机制不顺畅,多数基层党组织缺乏专门的活动阵地,活动经费不足,使得活动的开展难以创新。“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活动日多数以会议进行,以理论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成为常态,形式单一,致使广大党员、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强,难以激发组织活力,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经验的基础上就明确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0]讲话深刻论述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党的建设的根本保障作用。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和全局性地位决定了各级党委在领导、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中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主要抓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章程。具体而言,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完善。
首先,党建功能发挥制度。民办高校要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学校党委各个职能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确保它们不仅配有足够数量的党务人员,而且有职有权。与此同时,各级党委要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相关文件、政策,立足本省、本市和民办高校自身实际,从党建经费保障、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格执行学习制度、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等方面制定具体章程,确保各项制度落在实处、细处。其次,党建工作监督制度。对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检查和监督是强化其党建功能的重要办法。民办高校上级党委要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制度,坚持从“四结合”上保证监督工作切实到位:把常规检查和临时检查结合起来,把对职能部门、党支部相关材料的检查和对线上线下党员活动尤其是学生党员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结合起来,把对党务人员工作能力的检查和对全体党员学习效果的检查结合起来,把听取民办高校党委关于党建工作的自我评价和听取广大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的评价结合起来。最后,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是确保监督制度得以落实的前提条件。民办高校的党建考核工作应该从两个层面来完善考核制度。一是上级党委对民办高校的考核。上级党委要根据常态化监督的结果,制定阶段和年度考核标准,将考核成绩与民办高校的招生指标、经费支持、政策扶持等与民办高校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直接挂钩,形成稳定的奖惩机制,促进民办高校不断提高对党建工作的重视。二是民办高校内部对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考核。民办高校党委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全体党员学习效果的检验,党委委员和党委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应该经常深入基层党组织,指导、参与、体验基层党组织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年度考核成绩应该在二级学院(系)总体考核体系中占据相当比例,并与教师党员的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挂钩,学生党员的考核成绩要与年度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学校的相关考核办法和细则要通过制订校、院、系等三个层面的章程予以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1]民办高校尤其要注重以制度建设筑牢发挥党建功能之基,确保习近平总书记使“高校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的要求在民办高校得到切实落实。
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2]这里指的是干部对贯彻党的路线、政策的关键性,更深刻地剖析出人的因素在保证制度落实和政策执行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人才对任何领域事业的推进都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专业设置往往秉持市场化的就业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办高校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师资常常相对薄弱,这对民办高校党建人才的培养、党务工作的推进、相关专业科研能力的提升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民办高校党建功能的发挥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民办高校党委和上级党委必须大力加强党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民办高校要加强党务人才的培养。十八大以来,民办本科高校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专科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也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设为党务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筑起了坚实支撑,提供了培训、进修、访学等多种提升党务工作者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的路径。未来民办高校要继续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经费和人力投入。民办高校要千方百计地引进一些专业化、高层次的人才,给予引进人才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其次,民办高校上级党委要统筹协调民办高校党建人才队伍建设。民办高校民营办学机制的特点使得其单凭自身力量很难迅速、高效推进党建人才队伍建设。民办高校上级党委有责任也有能力统筹规划民办高校党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上级党委要在人才培养上全程为民办高校提供指导和咨询,为人员培训、进修、访学提供渠道,拓宽路径,甚至还可以探索民办高校党务工作者在各级党委及其职能部门挂职的机制,以锻炼、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上级党委要在落户、福利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为引进人才提供政策保障。最后,全社会尤其是公办高校要大力支持民办高校党建人才培养工作。各级党委、公办院校以及民办高校所在地政府都应该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着眼,为民办高校党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政策引导和教育资源。这其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努力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和实践基地并免费提供给民办高校使用,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一视同仁纳入系列支持政策之中;公办高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尤其是国家、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为民办高校党建功能发挥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经验分享;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民办高校培养、历练党建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和人力支持。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稳步推进及其党建功能的发挥需要大批党建人才的投入作为支撑。在关注和重视党务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民办高校的团干、辅导员、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在党建功能实现中的地位。民办高校党委应该深入挖掘、发挥他们在加强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总之,民办高校自身、各级党委、公办高校和全社会要协力为民办高校人才引进和培养做出筹划、支持,形成各方共同促成民办高校党建人才济济繁荣局面的合力。
强化民办高校党建功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归根结底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夯实制度之基后,如何将教工党员的学习体会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责任,将学生党员所接受的教育转化为认同党、热爱党并进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党支部和党员活动形式就成为将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内化的学习心得升华为具体的行动实践的主要路径。
首先,要创新学习形式。党支部在抓党员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集中学习和课堂学习的形式外,应该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中融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此,民办高校党委要统筹谋划,统一党委学生工作部、院(系)党总支、团委等部门的建设规划。党委要领导各部门建立党建学习平台、新媒体形式平台和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为广大党员提供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丰富资源和路径。其次,要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在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要始终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切忌党委职能部门和党支部书记大包大揽。教工党支部要督促、引导教工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社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支部学习主题和建设方向;学生党支部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校内实践、参观调研,引导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内化;党委职能部门、学工部门、团委和院(系)要将“四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贯彻到学生入学教育、军训活动、文艺汇演、主题班会等各类活动之中,聘请专家以专题报告、顾问咨询、指导老师等形式提升学习教育水平和实效。最后,要将学习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所有的举措、办法、学习等都要落到实践中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实践发展。党建功能的发挥从学习教育开始,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践。民办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利用常态化和临时性的渠道,倾听广大党员心声,发现党员群众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切实帮助解决,以实际行动增强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与此同时,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成为带头学习、勤奋工作、教书育人的典范。党的形象在群众心中往往细化为一个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形象。高校教师党员要树立起“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吸引更多的学生向党靠拢。
只要民办高校党委坚持统筹规划,努力创新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形式,就一定能不断强化民办高校党建功能。其中,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是发挥和强化党建功能的关键。民办高校党员干部和教工党员要从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高度勇担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把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细处,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新时代,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职能部门都要从事关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全局认识党建功能发挥的深远意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支撑,形式创新为路径,不断促进党建功能的发挥和强化,确保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