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君
(河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新文科建设是指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产业结构的深切变革,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之变化,高等教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专业的适应性发展举措。2021年3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明确提出深入推动新文科建设,积极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1]。该文件的发布为全国各个高校文科类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建设契机与突破性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初步形成《项目指南》,从教师队伍、专业设置、育人模式、建设理念等6个选题领域提出全方位的新文科建设基本举措与标准,为全国高校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改革方向。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际事务参与度不断提升,社会主流文化交融速度随之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与挑战,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培养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新文科建设理念为高校专业课程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坚固的政策理论支撑。大学英语是高校文科类专业的重要组成,在文科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其学习时间跨度、覆盖面及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较其他文科类专业更广,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理论与时代价值[2]。
(一)课程思政改革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3],高度认可高校专业课程与价值观教育融合的育人价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改革是高校思政教育在价值观教育覆盖面以及教育主体两个层面的有效拓展。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扩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覆盖面。高校传统价值观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政教育系列课程,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晦涩难懂,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高校价值观教育整体效果不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大幅度扩大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泛化到各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大学英语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多维度潜移默化地展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充实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群体。高校传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核心是思政教育教师与高校辅导员,受教师主体育人热情、职业倦怠以及辅导员行政管理事物繁琐等种种客观因素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整体的组织性及系统性较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提高了全体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主体责任,使其担任价值观教育育人职责,促进高校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
(二)课程思政改革是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质量的内在需要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形形色色的先进科技工具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使用,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工具方便快捷地接触各种文化与思想,无法避免会受到消费主义思潮、个人英雄主义等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与影响[4]。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是学生系统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渠道,其课程思政改革是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质量的内在需要。其一,课程思政改革是对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理念的更新。英语长期作为一门工具性语言,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过分重视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其德育价值,导致大学英语育人侧重应试教育,其教育教学改革也停滞不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对英语学科深层育人意义的挖掘与应用。其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与丰富。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仅仅需要教授简单的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及英美文化知识。课程思政改革对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授课教师需要在讲授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跟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英美文化所表达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客观判断能力。其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对专业课程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改革。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授课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在学习不同历史时期英美主流思想的同时,对比中国同一时期文化,通过审视分析其异同,深化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感,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三)课程思政改革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育人是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更是不同专业课程的重要职责。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重要环节之一[5]。首先,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分重视智育,侧重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协同发展,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健全学生完整人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授课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资源,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发挥其隐形教育的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塑造完美人格。最后,课程思政改革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能动性。在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更加频繁高效,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大学英语课程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主渠道,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价值引领促进学科发展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意识层面:建设理念落后制约课程思政理念融入 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提升高等教育的德育功能成为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形势下,全国各个高校开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更新育人理念。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大学英语一直被作为工具型语言进行学习,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意识薄弱,其融入性教学改革进程缓慢。其一,从高校文科建设角度而言,高校对大学英语等语言课程的育人价值认知停留在技能层面,忽视大学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直接造成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育人模式等长期停滞于语言技能培养,忽视大学英语学科的思政育人价值,与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导向背向而驰。其次,从教师价值观教育意识角度而言,部分高校英语授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不强。一方面,英语授课教师长期受英美文化影响,其自身的政治素养提升与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受到限制,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改革质量;另一方面,多数英语授课缺乏专业的思政教育知识,对新文科建设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交叉的认识与理解相对粗浅,导致授课教师无法积极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6]。最后,从学生认知角度而言,目前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内涵与实践价值了解较少,受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影响,对思政教育存在抵触心理,严重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深度。
(二)课程层面:思政元素缺乏影响价值观教育顺利开展 教材是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环保、民主及价值观念等教学内容,为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改革提供可操作性与可能性。然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整体缺乏对教材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严重影响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其一,就课程大纲而言,虽然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者会根据不同社会宏观环境变化和课程自身特性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改与调整,但始终侧重英语语言技能学习,忽视文化教育。具体而言,虽然最新修改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强调大学生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旧以外语技能培养为核心,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大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目标缺失,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辩证性认识缺位,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其二,就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而言,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于英美文学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观点,虽然大部分教材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但与现实社会脱节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现代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教材内容中阅读材料的选择过分侧重英美等西方作品,大部分阅读材料是直接从美英作家的优秀文章中摘录而来,教材内容渗透着浓厚的外来文化,缺乏国内优秀文学作家对英美文化的辩证性理论、客观看法等内容[7],极易造成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正确认知,进而影响其主流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学层面:教学模式单一制约课程思政育人价值 培养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外语人才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目标,高效的教学模式为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和高度衔接提供稳定的框架基础。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严重制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经验主义”影响,多数授课教师仍然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照本宣科”现象长期存在,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积极性较低,直接造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较差,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改革也难以实施。二是受“知识本位主义”影响,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侧重对语言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英美文化课程教学为例,授课教师在这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通过学习分析英美文章来加强学生对英语单词、语法等通识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文化甄别与判断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8]。三是受“高校扩招”影响,各个高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班授课是高校主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大班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四是受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影响,线下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出现矛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性方式受限,总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亟需创新。
(四)教师层面:思政育人经验缺失影响课程思政有效组织 教师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主体,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保障。然而,现阶段多数高校专业课程授课教师思政育人经验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教学水平较低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有效组织与实施[9]。首先,从教师专业知识角度而言,多数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的学历水平在硕士以上,具备丰富专业的英语学科知识,专业教学能力较强,但有关思政教育体系的专业知识浅薄,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库有限,导致授课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不敏感,不容易掌握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的适度性。其次,从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角度而言,一方面,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在校内外参与课程思政改革专题培训的机会较少,对其他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经验的研修与学习经历缺乏,授课教师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依赖自主探索与实践,进度缓慢;另一方面,即使部分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宣传课程思政理念,为各个学科专业教师提供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专业研讨会,但其系统性与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大学英语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改革能力的提升。最后,从教师的专业价值观角度而言,一方面,大学英语授课教师长期接受外来文化熏陶,难免受西方文化影响;另一方面,高校针对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组织的思政教育课程与研讨会缺失,英语授课教师对主流价值观的学习深度不足,导致其对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存在抵触心理。
(一)把握新文科建设重点,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新文科建设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把握新文科建设重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是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首先,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指引,重视课程思政的时代性育人价值,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宣传课程思政育人理念,鼓励各个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改革,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课程思政改革的氛围,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10]。其次,专业课授课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思政育人意识。教书育人是教师职责所在,大学英语授课教师不仅仅是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者与引导者。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应借助先进信息化工具及时了解并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提升思政育人意识,积极完成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引领者角色的任务。最后,学生是课程思政育人活动的接受者,高校应在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的同等意义,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的质量。
(二)紧扣大学英语思政育人切入点,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大学英语充分发挥隐性价值观教育价值的载体依托,高校应紧扣大学英语思政育人切入点,创新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在英语专业课程中融入文化教育,打造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为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提供内容保障。其一,高校应充分挖掘目前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英美文化基础课程》这一教材为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历史时期英美国家优秀文化作品,传递不同历史阶段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教材主要以英语文本形式呈现。基于现有教材内容,高校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讲授过程中,融入同一历史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教学,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西文化差异[11],培养学生辩证性文化认知能力,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认知。其二,大学英语教材设计者应不断完善教材内容,增加思政教育内容。一方面,教材编辑者应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时更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在教材内容中补充国内政治、文化的时代变化与价值等内容,充分发挥教材自身的思政育人意义;另一方面,基于教材内容的改革与完善,大学生英语水平测试内容也应相应增加思政教育相关内容,以评促改,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其三,积极研发大学英语校本课程。高校应结合新文科建设宏观背景、国家最新政治局势及校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组织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团队,研发校本课程,从而促进教材隐性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依托先进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借助先进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成为全国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和主流趋势。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居民”,其学习生活方式深受智能化工具的影响,对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信息化时代不仅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必要性,同时,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提供载体依托。其一,高校应大力引进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工具,创新信息传递方式,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吸引力。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以文字形式呈现,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信息接收方式的变革严重不符。对此,高校应积极引进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工具,以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组织,运用信息化工具展开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有效提升教学质量[12]。其二,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拓思政教育第二课堂,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比如,高校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将课程教学内容递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线上线下资料查询预习教材内容,掌握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中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上课时间,教师应积极组织相关问题的深层次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认知,在师生讨论分析过程中引导融入价值观教育。
(四)围绕新文科建设育人根本目标,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加丰富、严格的标准与要求。大学英语授课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课程教学知识,还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同时,为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大学英语授课教师还应具备熟练的信息化工具运用能力,因此,围绕新文科建设育人根本目标,促进大学英语授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对于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活动的展开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定期组织大学英语专业课授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培训。授课教师在扩充英语专业知识库的同时,应及时理解最新国家政治观点,提升政治高度,坚定主流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自信。其次,高校应高度重视英语授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国内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思政育人经验分享;另一方面,高校应为英语授课教师外出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学术会议提供支持,从经验借鉴到适应性实践探索,逐步完善本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整体规划[13]。再次,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应定期研讨课程思政融入性教学进程,分享思政教育内容、方法与技巧,逐步形成本校特色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最后,高校应强化英语授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工具、腾讯视频等信息化教学软件的运用能力,为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技术支持。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领域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教学革命,是高等教育提高德育价值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球化的广泛推进,部分西方腐朽思想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媒介传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培养受到更加严峻的冲击与挑战。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是大学生系统学习西方不同历史阶段主流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各个高校不断强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与实施,在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核心价值观念,有助于明确各个高校优秀外语人才的价值导向,进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