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安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重庆400715 )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论”(1)说明:第一,毛泽东“实事求是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俄国十月革命经验、怎样对待中国革命实践(道路)、确立怎样的党的思想路线”等重大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思考与解答!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论”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学说,它散见于毛泽东的一系列著作、讲话、谈话、批示、批注和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等不同形式文本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唯实、重实际、求是”三个方面(请参阅拙著《 毛泽东“实事求是论”新探 》,《嘉兴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第二,要理解、把握本文所研讨毛泽东“实事求是论”方法论的相关内容,请参阅拙著《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方法》(《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该文从“方法的实践根源”“对实事求是理解的两种唯物论释义”入手,去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方法”,所以,它对理解、把握本文所阐释的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的方法论有重要意义。,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中国具体实践中主观主义(2)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教条主义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表现形式。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本文主要是从方法论维度,对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的“‘从实际出发’的方法、‘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求知行合一‘是’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论”认为,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如果采用的方法是从物质、精神(心、绝对观念)等的抽象原则(对人的活动来说不具有现实性的)出发,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不联系中国实际的抽象理论)出发,那它就是一种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主观主义方法;如果采用的方法是从实事、实践等的现实实际(对人的活动来说具有现实性的)出发,那它就是一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这里,我们主要研讨毛泽东倡导的“‘从实际出发’的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运用‘从实际出发’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
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的基本意蕴、基本内容和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唯实、重实际”,由此就内在引出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的 “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所谓“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都要“唯实、重实际”、按“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实际出发”的方法的基本内容,包括认识和实践“从实际出发”两个方面。
1.认识的“从实际出发”
认识的“从实际出发”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要从“‘反映认识客体的本性、本质、规律方面和反映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方面’‘反映认识主体的生理、技能、精神等条件提供的完成特定认识任务的现实可能性方面’‘反映特定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工具、手段和方法、主客体统一规律等所提供的完成特定认识任务的现实可能性方面’”的真实情况出发。这里的“实际”作为认识的出发点,是指从人们的认识活动赖以展开、探进的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主客体统一方面的真实情况”出发,[1]275-277而不是指物本主义思维“以客体的方式”所解读的从片面性的、认识的“客体或客观事物的本性、本质和规律性”出发。
2.实践的“从实际出发”
实践的“从实际出发”是指在人们实践活动中,要从“‘反映实践客体的本性、本质、规律方面和反映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方面’、‘反映实践主体的生理、技能、精神等条件提供的完成特定认识任务的现实可能性方面’、‘反映特定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工具、手段和方法、主客体统一规律等所提供的完成特定认识任务的现实可能性方面’”的真实情况出发。这里的“实际”作为实践的出发点,是指从人们的实践活动赖以开展、进行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主客体统一方面的真实情况”出发,[1]275-277而不是指物本主义思维“以客体的方式”所解读的从片面性的、实践的“客体或客观事物的本性、本质和规律性”出发。
毛泽东“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要求人们,不仅要完整地理解把握作为“认识和实践出发点”的各自实际,还要注意不能混淆出发点不同的两种“实际”。如果把实践出发点的“实际”混淆为认识出发点的“实际”,或者把认识出发点的“实际”混淆为实践出发点的“实际”,也是“指鹿为马”式的不从实际出发。
运用毛泽东“从实际出发”的方法,应注意“从片面性的‘客体方面的实际出发’、从片面性的‘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和忽视从‘主客体统一方面的实际出发’”这三个主要问题。
1.从片面性的“客体方面的实际出发”的问题
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避免主观主义的失误、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应搞清楚“从什么实际出发”的问题。在“以客体的方式”对毛泽东“从实际出发”的理解中,人们往往把“实际”解释为不包含主体方面的那种单纯客体方面的实际,即指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于是,从实际出发,就被解释为“从客观事物(客体)出发、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出发(即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会产生出一种“从客体方面的实际出发”的片面性的弊病。这样的理解,虽使“从实际出发”具有了可操作性,却使它发生了偏离自身性质的变化:1)在这种理解中,它把作为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的唯实事、唯实践出发点的“实际”,降低到了作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和经验主义出发点的“实际”的水平,并以这种误解为据,反对从“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认为从“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就是主观主义、唯心论,只有从“客体方面的实际”出发,才是客观主义、唯物论;2)它否定了从“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否定了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客体规律性与主体目的性的统一”。所以,这样理解的“从实际出发”,由于它未能把客观性和实践性内在地统一起来,就偏离了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和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的真精神,必会导致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屡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却觉察不到犯错误的根源何在、问题出在哪里。
2.从片面性“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的问题
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避免主观主义的失误、做到“从实际出发”,还应搞清楚“为何要从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问题。在以往对毛泽东“从实际出发”“以客体的方式”解读条件下:1)人们都不会谈毛泽东的“从实际出发”包括从“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的意蕴与内涵,因为他们害怕持这样的观点会被斥责为唯心论、主观主义;2)人们也都不敢说毛泽东的“从实际出发”包括从“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的意蕴与内涵,因为他们害怕持这样的观点会被斥责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误读、而被戴上“反毛泽东思想”的帽子。其实:1)从片面性的“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的问题,正是毛泽东所批判的如经验主义、“大跃进”中的唯意志论(3)经验主义强调的从“从感觉经验的实在性、客观性,从经验的亲历、亲为”等出发,“大跃进”中强调的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出发,其实就是一种主张从片面性的“主体方面的某种实际”出发的弊病。所犯弊病的问题所在;2)说毛泽东的“从实际出发”包括从“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的意蕴与内涵,不仅不是“反毛泽东思想”,而且恰是毛泽东强调“从实际出发”的一个方面的重要意蕴与内涵。如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造中国的革命建设实践都要从“人民群众力量”的真实情况这个实际出发;要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武器装备等客体性条件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人”这个主体性条件,因为,“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等,都是主张从“主体方面的某种实际”出发。所以,对毛泽东“从实际出发”的理解,不在于它是否包括从“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的意蕴与内涵,而在于不能把这方面的意蕴与内涵绝对化,从而陷于从片面性“主体方面的实际出发”的失误。
3.忽视“从主客体统一方面的实际出发”的问题
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避免主观主义的失误、做到“从实际出发”,还必须防止出现“忽视从主客体统一方面的实际出发”的问题 。在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论”看来,特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工具、手段、方法、主客体统一规律等,它们所提供的完成特定认识和实践任务的现实可能性方面真实情况,是体现主客体统一方面的一种重要“实际”,我们必须尊重、注重。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从实际出发”不仅应包括“从主客体统一方面的实际出发”的意蕴与内涵,还应防止出现“忽视从主客体统一方面的实际出发”的弊病。这是因为:特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工具、手段、方法、主客体统一规律等是人们赖以进行并完成特定认识和实践任务、使主客体能够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的必要条件。倘若在这类中介性必要条件方面反映出来的真实情况不具备完成特定认识和实践任务的现实可能性,而人们又强制性地开展特定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那就是一种“忽视从主客体统一方面的实际出发”的弊病与问题。如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一种“过河”,要“过河”就必须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党要能够有效地宣传、组织和领导群众,也必须解决正确的路线方针和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等。“从实际出发”的方法,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宣传组织领导群众活动所提供的重要方法。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论”认为,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如果采用“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方法,那它就是一种违背实事求是的主观主义的方法;如果采用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那它就是一种符合实事求是的“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这里,我们主要研讨毛泽东倡导的“‘从实事中求是’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运用‘从实事中求是’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
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的基本意蕴、基本内容和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是一种在唯实(实事、实践)基础上的“求是”,由此,就内在引出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的“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毛泽东“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按照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实事中求是”方法的基本内容,包括认识的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的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个方面。
1.认识的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认识的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是指在人们认识活动中,要采用“求自己的主观认识(理论观念)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性、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去规范自己的认识行为。用这种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一种保障人的认识行为恰当之“是”的科学方法。毛泽东认为,教条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教条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道路)等重大问题的主观认识,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革命(道路)等重大问题的客观实际,从而犯了不是从实事中“求是”(即求真、求本然)的“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主观主义错误。我们要克服教条主义“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弊病和问题,就应采用从实事中“求是”(即求真、求本然)的“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方法,从而保障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道路)等重大问题的主观认识,能够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革命(道路)等重大问题的客观实际,由此,才能形成关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性、本质和规律性的真理性认识。
2.实践的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践的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指在人们实践活动中,要采用“求自己实践的主观理论指导符合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的客观需要”的方法去规范自己的实践行为。这种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一种保障人的实践行为恰当之“是”的科学方法。毛泽东认为,教条主义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教条主义由于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道路)等重大问题的主观认识不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由此,所形成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主观理论指导,就不符合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的客观需要,从而犯了违背从实事中“求是”(即求善、求应然)的 “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主观主义错误。我们要克服教条主义“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病和问题,就应采用从实事中“求是”(即求善、求应然)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保障中国共产党人来自实践、来自群众所形成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主观理论指导(实践观念),能够满足、符合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的客观需要。以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亦即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化的理论性创造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够使自己的“行”(实践)成为合于被改造事物的规律性(道和理)的行为恰当之“是”(即是合规律性的“善”、合创造性的“善”的行为)。
运用毛泽东的“从实事中求是”方法,应注意“废除对‘从实事中求是’方法的错误观念”和“排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倾向干扰”这两个主要问题。
1.废除对“从实事中求是”方法的错误观念问题
由于受以客体的方式解读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和把握方面都存在错误观念。就“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说,这种错误观念表现在:它把毛泽东“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抛弃其“行”(实践)行为的“求善”意蕴与内涵,仅片面地从“知”(认识)行为的“求真”意义上将其解读为一种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式的“务实求真”。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对毛泽东“从实事中求是”方法的一种误读。毛泽东是知行合一论者,其 “从实事中求是”方法不仅包含求“知”(认识)行为之“是”,即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求“真”),也包含求“行”(实践)行为之“是”,即求“理论和实践相符合”(求“善”)。如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我们行动的向导。”[3]801这里,毛泽东所谈论的“求是”,既包含“从实事中‘求真’”——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包含“从实事中‘求善’”——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从实事中求到的规律性指导行动,即求实践的合规律性之“善”)。毛泽东的“从实事中求是”方法,不仅是一种求实践的合规律性之“善”的方法,也是一种求实践的合创造性之“善”的方法。如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个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2]
2.排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倾向干扰的问题
要正确地运用毛泽东“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还要注意排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倾向干扰的问题。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权威观点、领导言论等绝对化,把其当成是解决现实具体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一种一成不变的万能药方,大搞“唯书、唯上”,造成人们“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而背离“唯实求是”,从而对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贯彻、运用毛泽东“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形成巨大的干扰与阻碍。如在我党的历史上,王明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搞“洋教条”、人们对毛泽东搞“两个凡是”[3]820(毛教条)等,对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贯彻运用毛泽东“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都曾造成过重大阻碍。与教条主义相反,经验主义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相对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绝对性,它轻视、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把个人的局部经验绝对化,满足于采用自己从亲历、亲为中得来的经验去生搬硬套于人们的知行活动。这种经验主义形式的“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也曾在历史和现实中对人们贯彻运用毛泽东“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造成过重大阻碍。所以,要正确地运用毛泽东“从实事中求是”的方法,还应注意排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倾向干扰的问题。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论”认为,在人的知行(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地发挥自觉能动性”,那这种行为就是一种违背实事求是的不正确地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行为;如果人们“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地发挥自觉能动性”,那这种行为就是一种符合实事求是的 “发挥正确的自觉能动性”(即“知行合一”行为恰当之“是”)的行为(4)说明:毛泽东指出“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参见《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77页)。所谓“正确的做或行动”是指正确地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行动,即“知行合一”行为恰当之“是”的行动。。这样,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关于“求知行合一‘是’”(行为恰当)的方法问题。这里,我们主要研讨毛泽东“求知行合一‘是’方法的基本内容和“求知行合一‘是’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
在毛泽东“实事求是论”看来,为克服主观主义“不正确地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失误,就要求人们在自己的活动中,求人的行为“知行合一”的行为恰当之“是”,即要求按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的方法去规范自己的行为。相应地,毛泽东“求知行合一‘是’”方法的基本内容,就可概括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这两个方面。
1.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指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采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的方法去规范自己的认识行为。采用这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一种保障人的“知行合一”行为恰当之“是”的科学方法。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行为,要达到求取事物的本然“真”的目的性,就要使自己的思想(理论观念)合于客观事物的本性、本质和规律,即主观认识的目的性符合于外界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人们的实践行为,要达到求取事物的应然“善”,即合规律性地改造事物的目的性,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实践观念)合于被改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即主观实践的目的性符合外界客观实践的规律性。人们做到这两种形态“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就成为一种保障人的“知行合一”行为恰当之“是”的科学方法。如毛泽东说,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矛盾的关键,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符合起来”。[4]又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5]
2.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
“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是指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采用“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的方法去规范自己的行为。采用这种“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是保障人的“知行合一”行为恰当之“是”的一种科学方法。在毛泽东看来,人追求认识的目的性合于所反映事物的规律性,即求真的“合本然”;人追求实践的目的性合于所改造事物的规律性,即求善的“合应然”(合被改造事物内在的道和理),就是人在自己“知行合一”的活动中,追求 “知”和“行”、“求真”(求所反映事物的本然)和“达善”(达所改造事物的应然),这两个“人的活动中对立面的统一”;这样的追求“人的活动中对立面的统一”,又是体现“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统一)的一种追求“和谐”的行为;而这样的求“和谐”,是求人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行为美 ,人按“合美”来范导人的行为。所以,人按“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的方法开展自己的知行活动,即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行为恰当之“是”。马克思也曾指出,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具有追求两个出发点、两种尺度的统一和“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版,第274页)这种“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的特点、规律和方法。
运用毛泽东的“求知行合一‘是’”方法,应注意“片面性的主体的尺度或客体的尺度”和“片面性的所谓真的尺度”这两个主要问题。
1.“片面性的主体的尺度或客体的尺度”的问题
毛泽东“求知行合一”行为恰当之“是”的 “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的方法,“合目的性”表征的是主体的尺度,“合规律性”表征的是客体的尺度;“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表征的是“主体的目的性合于客体的规律性、客体的规律性合于主体的目的性”——这两个方面、两种尺度的统一,才是作为方法的“人的活动尺度”。在“马哲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主观主义(唯心论)和物本主义(唯物论)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方法问题上,均局限于在二元化的对立中思维:主观主义(唯心论)的失误表现为,它执着于主体的合目的性、片面性地以主体的目的性作为人的活动尺度,从而否定主体的目的性要合于客体的规律性。这样,它的主体目的性由于缺失了客体规律性的合理性支撑,就把人的活动看成是不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活动,成为一种单纯执着于主体目的性的这样一种主观主义(唯心论)片面性。相反,物本主义(唯物论)的失误表现为,它执着于客体的合规律性、片面性地以客体的合规律性作为人的活动尺度,从而否定客体的规律性要合于主体的目的性。这样,它的客体规律性由于缺失了主体目的性的合理性支撑,就把人的活动看成是不受主体目的性制约的动物活动,而成为一种单纯执着于客体规律性的这样一种物本主义(唯物论)片面性。毛泽东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方法要求我们,要以“主体的合目的性尺度和客体的合规律性尺度”的统一作为人的活动尺度,以克服主观主义(唯心论)和物本主义(唯物论)执着于“片面性的主体的尺度或客体的尺度”的问题。
2.“片面性的所谓真的尺度”的问题
毛泽东“求知行合一”行为恰当之“是”的 “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的方法,“求真”表征的是合客体规律性的——“真”(真理)的尺度,“达善”表征的是合主体目的性的——“善”(价值)的尺度,“合美”表征的是合美的规律性——“美”的尺度;“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表征的是“真的尺度、善的尺度、美的尺度”这三个方面、三种尺度的统一,才是作为方法的“人的活动尺度”。在“马哲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方法问题上,局限于在二元化的对立中思维。教条主义的失误表现为,它执着于合主体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普适性那样的所谓真理尺度,片面性地以主体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普适性作为人的活动的所谓真理尺度,否认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否认真正意义的真理尺度、否认“真的、善的、美的”这三种尺度的统一。这样,它的主体方面的所谓真理尺度,由于缺失真正意义的“真的尺度”以及“真的、善的、美的”三种尺度统一的合理性支撑,就成为一种单纯执着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普适性作为人的活动的所谓真理尺度的这样一种教条主义的片面性。相反,经验主义的失误表现为,它执着于合主体方面的个人经验的实在性、客观性那样的所谓真理尺度,片面性地以主体方面的个人经验的实在性、客观性作为人的活动的所谓真理尺度,否认中国具体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否认真正意义的真理尺度、否认“真的、善的、美的”这三种尺度的统一。这样,它的主体方面的所谓真理尺度,由于缺失真正意义的“真的尺度”以及“真的、善的、美的”三种尺度统一的合理性支撑,也成为一种单纯执着于以个人经验的实在性、客观性作为人的活动的所谓真理尺度的这样一种经验主义的片面性。毛泽东的“求真达善合美的统一”方法要求我们,要以“合客体规律性的真的尺度、合主体目的性的善的尺度、合美的规律性美的尺度”的统一作为人的活动尺度,以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执着于“片面性的所谓真的尺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