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兰,王欣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6)
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与清晰的逻辑[1],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伟大创新,也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因此,探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其中,不仅具有时代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基础课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打造浓重的法治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大学生对法治中国的认同感,进而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法治教育,积极参与法治中国建设,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基础课教学中,是坚守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2]。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基础课作为宣传法治思想的渠道之一,应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的学习宣传内容。因此,依据现实需要及时更新基础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是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最后,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基础课教学中,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法治观念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高校基础课是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基础课教学中,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和体系,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1.突出强调宪法至上理念,明确依宪治国的重要性
基础课教科书中强调要构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也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教师在讲述该部分内容时,要加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最新理论观点,清楚阐释坚持依宪治国、执政主要强调的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制定、执行、遵守宪法和法律,其中党本身尤其要遵循这一点。除了讲述我国宪法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外,还要强调该部分主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使大学生时刻谨记宪法至上,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弘扬宪法精神,深刻理解“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尊严也在于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各类组织、机构、团体都必须坚持以宪法为日常活动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大学生身为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理应时刻关注、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关系
坚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必须认清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区别与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其中包含多个法律部门,它主要表现为静态的规章制度。教师在讲述该部分内容时,要重点关注我国宪法的现状以及确立的基本原则,使大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和各个法律部门的职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整套完整的法律运行体系,强调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和保障,体现为动态的制度体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厘清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区别与联系,除了静态的规章制度与动态的制度体系,也要讲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构建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时刻保持法治意识。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基础课教材第六章第四节是2018版教材新增的章节,强调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和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3]。这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多条要义不谋而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最大区别在于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最新的党法关系阐释清楚。例如:实行全面依法治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4]。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中的第二条、第八条相对应,教师在讲述这两点时,必须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区别在于我国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阐释清楚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即一方面保障人民在国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精准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讲述两种治国理政方式的各自地位、作用和实现途径,更要阐释清楚实施法治与德治相互促进的必要性,如果仅仅采取其中任何一种手段,都会有很强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要着重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两者的结合,即将道德变为支撑法律实施的基本保障,法律变为促进道德深入人心的约束,从而使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将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讲述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一点时,要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精准把握法治和中国特殊国情的融合。教师必须解释清楚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国情,任何政策、战略的提出也都是建立在我国特殊国情基础之上的,以此让大学生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大学生参与法治生活、法治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提高基础课教师队伍的法治素养,增强教师教学本领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双向互动,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与任务。作为传授者的教师,要努力增强教学本领,提升自身素质,履行好身为教育者的教育和管理职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基础课教师也要增强自身责任感,将授课作为一门学术事业,增强自身教学引导能力。由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抽象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重难点知识的梳理与话语转变,这样才能将理论中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阐释清楚。
一方面,基础课教师本身要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研究和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本质,特别是有关法治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向大学生清晰阐释和传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只有教师自己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不仅需要教师增强自身学习本领,也需要高校对基础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可以采取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对基础课教师进行理论培训,采取开会或讲座的方式将党和国家最新政策以及理论传达给基础课教师,从而增强教师教学的时代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强授课本领,转变话语体系。教师要提前把握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创新点以及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厘清,从而更好地讲述给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要增强授课的“亲和力”,提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法治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抓住其中的本质,用生活式的话语体系讲述习近平法治思想,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会。
2.优化教学内容结构,突出针对性与时代性
首先,基础课与其他思政课程共同构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能有效地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要协调好基础课与其他四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系统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授给大学生。“基础”课聚焦于讲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实质;“概论”课中有关于“依法治国”的专门章节,在融合过程中要着重讲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进程;“原理”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在融入过程中要着重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理论基础;“纲要”课主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发展基础;“形策”课突出特色就是紧跟时代,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创新点阐释清楚,厘清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由于大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与自身认知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在接受能力方面体现出多样性特征。教师要把握这一特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和实施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保证大学生的可接受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让曾经参与过具体法治案例的学生谈心得与感受,以便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法治生活。同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讲述,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大学生对法治的内在需求。可对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一些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最后,基础课教学要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而培养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新课题的素质与能力[5]。高校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使法律在心中内化,在实践中外化。因此,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阐述清楚我国特殊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要性和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当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法治的重要讲话内容,用相关理论的科学性解答大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困惑,使大学生更加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法律法规。
3.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
一方面,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时,要以理论教育法为主,将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对于理论知识教学可以采取以往的理论灌输法,而对于一些教学难点,可以采取其他教学方法进行讲述。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对于把握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阐释国家大政方针,为国家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要让大学生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理论教育法不可缺少。对于课程中一些重难点的讲解,教师可以将案列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生活,模拟参与法治案件,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另一方面,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要运用适当的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与大众传播载体。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定期组织有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报告会和座谈会;组织、引导大学生阅读习近平法治思想相关书籍,观看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纪录片;在校内多鼓励大学生参加法律社团,校外可组织大学生到相关法治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增强大学生对法治思想的认同[6]。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多种网络载体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相关社交平台解答大学生的困惑,还可以在班级群里分享相关书籍,让大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做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
4.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一方面,高校要加大投入,美化校园物质环境。高校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来优化校园环境,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要主动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元素。例如:创建法治广场、法治角和法治宣传栏等文化载体,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努力打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主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校园宣传和校园节日活动等各种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备课,创造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课堂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不断更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其他相关法治教学资源,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法治资源,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大学生适当参与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规矩意识。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基础课教学中,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就当前来说,高校要营造浓厚的法治教育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基础课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教学本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转变授课话语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与法治意识,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