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袁伟达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607)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鼎革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他一生博学多识,笔耕不辍,著有《明夷待访录》 《孟子师说》 《明儒学案》等著作,其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发人深省,对于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指引他们在新时代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黄宗羲哲学思想内涵丰富,他提出的理气一元论、心性一元论和“心即理”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对于大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将教材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理气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黄宗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理气一元论的阐发,表达了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所谓理气一元论,即“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而言,则谓之理。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1]。黄宗羲认为“气”是浮沉升降的运动,“理”是浮沉升降的运动法则,二者是一个事物两个名称,即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的客观法则原是一个东西。黄宗羲认为理气一元论的核心是“气一元”。在《明儒学案·序》中黄宗羲详细阐发了“气一元”论断:“夫大化只此一气,气之升为阳,气之降为阴,以至於屈伸往来,生死鬼神,皆无二气。故阴阳皆气也。其升而必降,降而必升,虽有参差过不及之殊,而终必归一,是谓理也。”[2]阐明了气的升降而不违背自然法则便是理,天地间只有一气。可见黄宗羲的理气一元论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心性一元论
心性一元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古老的形而上学问题。在黄宗羲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黄宗羲出于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创新阐述了心性关系、心物关系、性情关系。所谓心性一元论,即心是中枢器官,耳目口鼻是支线器官,前者对后者有调节、综合、控制的作用。心有思维和控制感官的功用,这种功用便是性:“形色气也,天性理也。有耳便自能聪,有目便自能明,口与鼻莫不皆然,理气合一也,心是形色之大者,而耳目口鼻其支也。圣人践形,先践其大者,而小者从之。”[3]
现代社会注重规则,早在明清鼎革之际,黄宗羲在心性一元论中就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认为性是心的活动法则,如同理是气的运动法则一样,即“离气无所为理,离心无所为性”[4]。性的存在依赖于心的存在,如同理的存在依赖于气的存在一样。不仅如此,黄宗羲肯定心的流行或心活动的法则:“人受天之气以生,只有一心而已,而一动一静,喜怒哀乐,循环不已,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处自羞恶,当恭敬处自恭敬,当是非处自是非。千头万绪,轇轕纷纭历然不能昧者,是即所谓性也。初非别有一物立于心之先,附于心之中也。……是故性者,心之性。舍明觉自然,自有条理之心,而别有所谓性,亦犹舍屈伸往来之气,而别求所谓理矣。”[5]不仅如此,黄宗羲的心性一元论认为情性不可分割:“情性二字分析不得,此理气合一之说也。体则情性皆体,用则情性皆用,以至动静已未发皆然”[6]。这也是现代教育强调在大学、中学、小学都必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除了传授文化知识,还要传授美德,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觉悟,这样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出更多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才。
气质之性流行而不违背自然法则,即是义理,并不需要假设一个义理之性或天地之性去作气质之性的主宰。黄宗羲反对宋明道学家把人性分为“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的观点。同时,黄宗羲的心性一元论承认“人心”的存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为理学之蠹”[7],人心流行而不违背自然法则,即是道,并不需要假定一个道心的存在去作为人心的主宰,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心即理”说
理论和现实表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早在明清易代之际,黄宗羲通过“心即理”说阐发了“格物致知”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求真务实元素。“心即理”就是心的流行而不违背其法则,便是理。理是心中所固有的,理的认识有赖于反观内省本心或依靠直觉的思维,而不必一定借助外力外物或感觉的经验。所以致知是致吾心中固有的知,格物是格吾心中固有的物。黄宗羲认为,“心即理”说假定心包含着天地万物与其理或法则,“盈天地皆心也”。认为在我心中具备了万物与其理或法则,“盈天地间无所谓万物。万物皆因我而名”[8]。黄宗羲的“心即理”说假定在认识上理性思维重于感觉经验:“耳主於听,目主於视,皆不离事上。心以思为体,思以知为体,知以虚灵为体,不著於事,为发於本体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者,所谓照心也。先立者,立此而已。世人之心,离了事物,更无泊处,只得徇於耳目。耳目非小,徇事物则小矣。”他又说:“今人大概止用耳目,不曾用心。识得身在心中,则发肤经络,皆是虚明。”[1]黄宗羲认为心的理性思维应是主导的,而耳目的感觉经验应是次要的。不仅如此,“心即理”说假定格物是格心中固有的物,是格喜怒哀乐的流行之物,不是格客观事物,“夫心以意为体,意以知为体,知以物为体。意之为心体,知之为意体,易知也。至于物之为知体,则难知矣。家国天下固物也,吾知亦有离于家国天下之时,知不可离,物有时离,如之何物为知体乎?人自形生神发之后,方有此知,此知寄于喜怒哀乐之流行,是即所谓物也。仁义礼智后起之名。故不曰理,而曰物。格有通之义,证得此体分明,则四气之流行,诚通诚复,不失其正,依然造化,谓之格物。”[9]黄宗羲认为现在喜怒哀乐的流行上便是物;格即是通,格物即是使喜怒哀乐的流行通畅而不违背其自然法则。所以格物是格吾心中固有的喜怒哀乐的流行之物,不是格客观事物。不仅如此,黄宗羲的“心即理”说假定,致知是致吾心中固有的良知,良知的存在并不依赖于其对外物的接触,所以致良知的功夫亦不必通过其对外物的接触。致知是致吾心中固有的良知,因此致知是以良知去衡量判断家国天下事的是非善恶,而不是从家国天下事中去寻求知识或真理。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的时候要运用黄宗羲“心即理”对真理的客观性进行解读,使大学生学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才能更好地守正创新。这对于我们今天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续写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此可见,黄宗羲哲学思想以其深刻的内涵,不仅在当时领风气之先,而且对后世哲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哲学思想不但开有清一代学风,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哲学的发展变革,而且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开创性价值。
1.黄宗羲哲学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
心性一元论是黄宗羲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从当时的历史视角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是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黄宗羲的理气一元论为例解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金、木、水、火、土作为世界的本源来解释世界,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几种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束缚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讲解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中“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以感性的直观认识为基础,它认为人的认识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就好比是人们照镜子,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之时可以运用黄宗羲“心即理”观点进行解释,使学生扎实掌握教材的基本观点。教师可用黄宗羲“格物致知”思想解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活动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坚持这种统一,归根到底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密切结合起来”,使黄宗羲哲学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2.有利于开展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黄宗羲的心性一元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规则意识,为新时代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是因为黄宗羲始终秉持“人受天之气以生,只有一心而已”,才能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天地之所以不毁,名教之所以仅存者,多在亡国之人物,血心流柱,朝露同晞”的坚定理想信念[10]。因而新时代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规则意识,进而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种规则精神进行自我约束和行为自律,从而更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
黄宗羲在“心即理”中通过积极倡导“格物致知”,体现了以其为代表的爱国士大夫以天下生民的福祉为念,为追求真理和正义鞠躬尽瘁。既追求思想探索又身体力行,彰显了求真务实精神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典范。学习黄宗羲哲学思想中的求真务实精神,能够培育当代大学生求真务实的基本素质,以便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将知与行、格物与致知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黄宗羲哲学思想内涵丰富且极具启示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生动的素材。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积极运用黄宗羲哲学思想,启发新时代大学生的哲学思考,使黄宗羲哲学思想在新时代发出耀眼光芒。
将黄宗羲哲学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使其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得到发挥。
1.在课堂教学中讲好黄宗羲哲学思想
要将黄宗羲哲学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推进其哲学思想进教材。比如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的时候,要围绕“实践的本质”这一主题,运用黄宗羲哲学思想中关于格物致知的内容,以“夫吾心之知,规矩也,以之齐家治国平天下,犹规矩以为方圆也。必欲从家国天下以致知,是犹以方圆求规矩也。学者将从事于规矩乎,抑从事于方圆乎?可以不再计矣。”为例诠释教材中“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这一内容[11],使大学生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引述黄宗羲晚年撰写的《明儒学案》所阐发“格物致知”思想的过程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中“从实践到认识”的知识内容,实现黄宗羲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另外,在编写《明儒学案》过程中,他广泛地征集资料,对于每个学派或思想家都尽可能地以其著作、书札为证。这种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从整体上对各个思想家或学派的精神进行评述的思维观点、寥寥数语就能讲清一个思想家或者一个学派精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都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不同专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他“取近代理明义精之学,用汉儒博物考古之功”,将思想分析与历史考证相结合,始终反对将思想家或学派从时代背景中抽离作抽象考察的方法,而是注重其所在的历史时期,这一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唯物史观专题的内容更是非常契合。
2.运用智慧课堂平台解读黄宗羲哲学思想
当前,应用智慧课堂平台进行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及时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运用好智慧课堂平台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可以使学生便捷地观看影音资料,通过视频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黄宗羲晚年保持气节、与反动势力进行不懈斗争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黄宗羲的哲学观点深奥晦涩,可以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观点去解读黄宗羲哲学思想的内涵,真正地将教材知识的传授引向深入。还可以运用超星学习通的“录快课”功能,将黄宗羲继承父亲遗志、毕生追求真理的传奇故事整理成小说的形式,用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用黄宗羲坚韧不拔的意志感动教育学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运用微电影诠释黄宗羲哲学思想
可以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组织学生和专业的文艺院团合作,根据实际条件共同编排若干场关于黄宗羲少年时为父亲黄尊素申冤、毕生不改初衷的微电影,展现黄宗羲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为救国救民矢志不渝奋斗的一生。影片要围绕初心与使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这一主题开展创作,重点表现黄宗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初心、使命的坚守,通过舞台表演和塑造黄宗羲敢于追求真理的正面形象,让学生真切地理解什么叫作“不忘初心”和“不辱使命”。参演微电影这种形式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黄宗羲哲学思想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要把黄宗羲哲学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使之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