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霞
(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校,哈尔滨 15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要求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场景中,提高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可见,在发展语文交际与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厚植理想信念,加强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统编高中语文课程共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更是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学生要广泛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然而,诸多教学实践信息显示当前的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用大量的时间解词释义,忽略了对学生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培养,对古诗文的碎片化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利于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项目式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改革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项目式学习简称PBL,是指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借助多种资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发展性学习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探索发现,求得真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夏雪梅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中指出:“为学生提供探索性项目任务,对某个任务或主题进行探究,无论是核心问题的提出还是挑战性问题的解决,以及最后成果和评价的指向,都与学科的关键问题息息相关,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对学科本质性的理解。”[2]依据以上的表述,项目式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项目式学习主张以一个具体的项目为中心,通过方案讨论、资料搜集、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等途径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学习、研讨、提升、再学习的动态循环过程,这就要求项目式学习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教师要创设基于学生学情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有了这个情境,学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会产生更为持久和真实的学习欲望和体验。
“问题”是项目式学习的生命力。项目式学习进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成为项目式学习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内驱力,驱动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思维活动。
项目式学习的功能在于解决学科关键问题,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自主合作探究,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目标相一致。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搜集、梳理、筛选、整合、探究、研讨活动离不开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也离不开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学科素养。
总之,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意蕴集中表现为情境的创设,问题的确立与生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这些教学意蕴,有利于高中古诗文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开展。
现有高中教材古诗文选文数量很大,有纵横恣肆的秦文汉赋、俊逸超拔的唐代散文、豪迈飘逸的唐宋诗词等,这些经典文本组成的传统文化体系文脉清晰、思想深邃,凝聚着古人的生活体验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情致与智慧,渗透着先贤智者的思想轨迹和生命感悟,是涵养精神品格、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古诗文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这种现状的产生一方面归因于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但同时教师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则更需要去正视。
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年代久远、语义阻隔,如何正确感知和深刻体悟古诗文的思想情感仍是大部分高中生所要面对的难题。在对传统文化知识所知甚少的背景下,高中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会常常出现脱离文本语境解读作品的情况。况且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很难通过文本去透视其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就难以通过古诗文的学习筑牢传统文化的根基。从教师角度来看,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他们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字词解释、手法分析上,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如何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中积累知识提升素养是教师教学古诗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在真实的生活中为学生提供古诗文阅读与研讨的场域,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引领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场景,消除对阅读古诗文的疏离感、陌生感、排斥感,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梳理探究,进而激发古诗文研读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这一艰巨任务。
统编高中语文共18个任务群,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占2个学分,36个课时,除此之外“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也选编了大量的古诗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在研讨和交流活动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多角度展示研究成果,并且能够围绕问题开展研讨及交流活动;读写融合,用论文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心理上看,都与学生距离遥远,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借助于情境帮助学生消除对阅读古诗文的疏离感。细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关于“情境”的表述有30余处,“情境”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其作用不言自明。古诗文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要首先为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以实践情境链接古诗文与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在情境当中去发现古诗文中所蕴含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找到古诗文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内容。
比如,在学习《青玉案·元夕》时,学生学习的不只是《青玉案·元夕》,还包括《正月十五夜灯》《正月十五夜》《上元竹枝词》《生查子·元夕》《清风寨小鳌山》等这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古诗文,这组诗文都与元宵节有关,教师首先设定这样的情境:班级将要以“元宵节的前世今生”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请你组建合作团队,结合阅读体验和实际生活经验写一篇调查报告,至少提及五首与元宵节有关的古诗文,表达观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少于2 000字。如此,学生在论文准备的过程中就会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商讨实践活动主题,搜集相关资源并展开讨论。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学生会将元宵节有关的古诗文与现实生活中的元宵佳节联系起来,展开一系列的思考: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演变,哪些传统习俗已经消失了,哪些传统习俗依然存在着,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在今天有哪些现实意义,与元宵节相关的古诗文众多,如何将它们分类整合等等。有的同学甚至会进行跨学科的研讨,将语文与历史有机结合。
项目式学习中的情景化设置完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将学习与生活有机关联,让学生眼中的古诗文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同时,学习情境的设置突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有机关联,让学科融合变为现实。 项目化学习中的情境设置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当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一定量的古诗文的基础上,交流和研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新时代的意义、传统文化局限性等问题。在古诗文项目式学习中设计驱动问题和活动支架,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是一个边学边做的过程,这对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持久力要求较高。设计一个驱动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项目式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设计问题、启动项目,并且一起思考完成这个项目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项目实施方案。问题的提出和学习项目的设置尽量能够指向多向思维,以下是“基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古诗文项目式学习”的任务单:
项目一:寻找诗歌中的节日习俗。
搜集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整理传统节日习俗相关内容,以“节日文化传承”为主题组织班级讨论,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把讨论结果整理成册。
项目二:寻找身边的节日习俗。
分组调查现代人是如何过传统节日的,认识当前节日传统文化的现状,全班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项目三:发起倡议,重拾传统节日文化。
学习演讲稿的特点及写法。根据学习内容写一篇以“品读节日诗歌,弘扬传统文化”为题的演讲稿,并进行讲演。
项目一侧重理解和整合,问题指向为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项目二侧重合作和探究,问题指向为传统文化的现实处境和价值;项目三侧重表达与交流,问题指向为文化的传承。三个项目各有侧重,互为支撑。
由于古诗文教学理解上的多元化、不确定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好活动支架,学生在学习支架的指引下有序开展学习活动,完成项目。活动支架种类多样,可以是学习资源,可以是学习路径的设置,可以是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具体步骤等,活动支架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具有安全感,使他们更加大胆研讨,发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更有效地进行拓展性学习。以“寻找诗词中的春节”这一项目为例,可以提供如下活动支架:
1.诵读与欣赏
诵读和欣赏本单元所选的与春节有关的古诗文,或拓展阅读课外相关文献,梳理春节的缘起、发展、习俗,并整理到“传统文化与古诗文”资料库中。
2.合作与探究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事即有诗,更何况是春节这样隆重的节日。请你探究春节诗歌在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此基础上,全班合作,编写一本《春节诗歌鉴赏集》。
3.交流与展示
春节内涵丰富、民俗礼仪形式多样。班级要举办以“寻找诗词中的春节”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周,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为活动设计海报;为活动写一份策划书;在活动中作主题发言。
总之,无论设计何种样式的活动支架,都要让学生明确:项目研究的目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有哪些;要给出哪种形式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我收获了什么等。当然,活动支架的设计是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如果学生能够脱离活动支架自主完成探究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予以支持。
项目式学习是过程性的学习活动,项目的设计不仅要呈现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多种样态,还要体现教师的互动指导。为了提高古诗文项目式学习的时效性、针对性,教师应以研究成果为导向,构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学习评价体系。具体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在项目设计之初就要依据古诗文的文本特点和具体学情同步设计各类评价任务。评价类型上,评价要包含指导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形式上可以有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的内容上,可以针对目标的达成、学法的选择、活动表现进行评价。这样,依据多种形式的反馈与评价,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及时反思,对项目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及时的调整。这样的评价应贯穿活动的始终,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如:“寻找诗词中的春节”这一项目,可设计古诗词收集整理情况评价表、“今天的春节文化”研习活动评价表、“我为春节写古诗”读写训练评价表、“古诗词与传统文化”学习任务反思表等。这些评价反思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引领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找到实践活动路径,有利于学生获得自身情况的反馈,提高学习反思的能力。同时也让教师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的活动设计提供可行性依据,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分享交流展示活动。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古诗文阅读教学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领域,提升文化素养,厚植民族文化之根。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能够产生强烈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探究意识,独立思考意识。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为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