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2022-03-17 19:24:07刘珺琰
林区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道德与法治法治

刘珺琰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一、角色扮演教学的概述

角色扮演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其是从心理学领域发展到社会学领域,并逐步过渡到教学领域,成为一种教学方法。

1921年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造了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他让患者通过扮演剧中的某一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习惯,这一方法被称为心理剧治疗疗法。该治疗疗法的出现证明了角色扮演的重要作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互动,就因为人们能够辨别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通过角色而预知对方的反应”[1]。在20世纪30年代该理论被研究者们认定为角色扮演的起源。角色扮演理论逐步发展为社会学基本理论之一。1966年,切斯勒和福克斯在著作《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方法》中第一次将角色扮演引入教学中并进行了实践。这意味着角色扮演教学法第一次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使用。

本文所论述的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营造一个与现实情况相类似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通过讨论、互动、辩论等形式,解决情境冲突,体会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使学生逐步学会解决各种价值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

(一)契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2]。角色扮演教学法作为一种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首先,从教学过程来看,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学生对扮演角色的模拟,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体会角色思想和情感。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获得自身观念的强化,因此角色扮演教学法对提升学生观众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从学习方式来看,思想品德教学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然而由于教学场所和教学实践的限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角色扮演教学法究其本质属于活动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实践情境,模拟现实问题,在课堂中进行演绎。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开展可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补充,在有限的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从课堂效果来看,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思想品德课由于说理教育的特殊性,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采用能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角色扮演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扮演,能够有效增加课堂互动,寓学于乐,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发展自身的能力。

(二)培养社会角色意识,提高初中生社会责任感

初中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初中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现象没有全面的认识。学生只有在对各种社会角色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美国著名教育家乔治·谢夫特和范尼·谢夫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向学生介绍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人际之间的各种矛盾,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以不同的角色身份感受到各种社会现象,从中增强对社会的敏锐感和责任感。”[3]将角色扮演教学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类型的社会角色,例如快递员、律师、人大代表、导游等。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不同类型社会的角色,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教育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讲授更加直接,但是长期的被动接受会让学生疲惫,因此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角色扮演教学法通过从学生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调动潜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可以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获得巨大的责任感”[4]。它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由内而外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中积极承担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通过情境的展示,背景资料的学习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角色扮演的任务达成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角色扮演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过程。扮演活动背景资料的查阅有助于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学生对角色的理解也能够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扮演的过程也能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步骤

(一)前期准备,精心设计

1.明确主题,创设情境

首先,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使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时,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不同的框题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侧重,因此在创设角色扮演情境时目标要明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角色扮演情境更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挥活动教学的优势。

其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特点来看,大部分教材内容可操作性强,易于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展示。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理清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借助角色扮演教学法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创设的情境可以来源于课本,也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

最后,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角色扮演教学要求学生进行扮演,而并非完全模仿,扮演建立在学生对角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站在角色的位置思考问题。初中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但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过于复杂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角色扮演活动无法让学生产生代入感。

2.合理选角,组织排练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在教师拟定扮演主题和扮演人物之后,要组织学生挑选角色。演员的适切性直接影响到学生观众对情境的代入和感知。对角色的选取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意愿,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展示扮演情境和人物,让学生自愿报名公开选角。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由于角色数量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每位同学都能承担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人愿意扮演。教师在学生自愿报名之后,还应该根据班上同学的性格特点、知识积累、表现能力、台词功底等敲定最后的演员人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的角色扮演教学法并不是学生自由发挥、临场表现。就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看,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还不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较为欠缺,他们还并不具备临场发挥的能力,所以角色扮演教学需要提前进行排练。教师向学生发布扮演情境和角色卡片之后,学生可以结合背景信息,借助书本以及网络资源编写出角色扮演剧本进行排练,只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才能最大限度地模仿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活动中内化情感,学习知识。

3.准备辅助资源

教师在角色扮演活动开展前要准备好角色扮演所需要的辅助资源,使得角色扮演活动顺利开展。辅助资源主要包括场地安排、时间把控以及扮演道具。首先是场地,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开展对场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要根据角色扮演主题和角色数量考虑开展场所。其次是时间的把控,教师要对角色扮演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时间预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张弛有度。最后是扮演道具的准备,道具的使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提升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效果,道具主要分为服装道具和场景道具。教师应根据角色扮演主题确定所需道具。

(二)课堂实施,充分体验

1.初步感知

第一,教师需要预留一定时间对角色扮演背景进行交代。学生在前期对于角色扮演剧情并不了解,进入剧情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应该在角色扮演前进行铺垫。对于背景的交代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图片文字材料展示,让学生自行通过阅读感知扮演背景。二是教师讲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衔接。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中营造教师批评学生的情境,组织学生扮演出不同的态度时,教师可以用语言进行铺垫:“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家人和同学之外,老师就是大家接触最多的人了。我们要如何跟老师进行交流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犯错之后老师会批评我们,对待批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刚和小丽是怎样对待老师的批评的。”三是播放相关案例视频,包括相关新闻报道、电影、电视等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剧情。

第二,教师应在扮演前向学生提出任务。一方面,学生观众不参与角色扮演,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任务,他们要对角色扮演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参与到角色扮演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还有待提升,较长的无目的观看会使他们注意力分散,使角色扮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应向学生观众提出任务,使其观看和记录更有目标。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中进行小丽购买到过期食品要求更换被拒的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提出如下任务:观察小丽求助行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店主行为是否合法,角色扮演情节是否合理等。思考如果你遇到该类事件,你会怎么办。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让学生积极融入角色扮演活动中来。

2.角色扮演,有序开展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是整堂课的核心内容。经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演员按照情境要求进行表演,学生观众按照所分配的任务进行观察和记录。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形式多种多样,适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的有如下几种:

(1)鱼缸法。鱼缸法是指由部分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观察记录。这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最常见的角色扮演形式,它能帮助学生快速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职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依法履行义务”时,在班级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设计公诉人、被告人、辩护人、证人、审判长、审判员等角色,模拟审理15岁初中生暴力打架斗殴致人重伤的案件。在这场角色扮演活动中虽然只有部分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但其余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模拟法庭活动了解刑事诉讼流程,明确违反法律必须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鱼缸法省时省力,课堂管理比较方便,在角色扮演结束后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2)多组角色扮演。多组角色扮演是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发布角色场景和角色人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所有学生都能够作为演员参与进来。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时,设计蒙古族、瑶族、汉族、藏族、壮族等不同民族的角色人物,组织学生按照兴趣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围绕“传统节日知多少”话题展开讨论,分享不同民族的节日由来、节日习俗、风土人情以及特色服装,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多组角色扮演中,每位同学都能成为演员参与扮演,代入感强,参与度高。但是小组间无法达成互通,教师对演员的表演情况和表演水平也无法完全了解。

(3)角色轮换。角色轮换是指多个学生扮演同一个角色,再通过讨论总结,获得对这一角色的深刻认识。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题“情绪的管理”中,设计剧情小刚发现自己的秘密被好朋友泄露,小刚会如何表现自己的情绪。组织不同学生扮演小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以及宣泄方式,最后对不同情绪表达方式进行讨论,思考其正确性。角色轮换不仅能集思广益,为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还能通过对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取长补短,实现方案最优化。

(4)角色互换。角色互换是指站在角色对立面的表演者互换位置,再次扮演,换位思考,让学生产生相反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题“维护秩序”中,设计小摊贩与城管执法人员角色,开展小摊贩拒不搬离违规摊点与城管起冲突的角色扮演活动,第一轮扮演结束后,双方位置互换,扮演小摊贩的学生扮演城管执法人员,而扮演城管执法人员的学生扮演小摊贩,站到对方的位置思考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沟通和处理问题。角色互换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后期总结,反思提升

后期的讨论与总结过程是整个角色扮演活动知识深化与情感升华的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讨论与总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厘清困惑、澄清价值,还能对角色扮演活动进行改进,为下次活动积累经验。

首先,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角色扮演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角色扮演活动的情节、角色人物、演员表现以及困惑之处积极展开讨论,对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观点的碰撞。其次,对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要围绕角色扮演活动的完整度、学生演员的表现力与真实性、扮演情节的合理性三个方面进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一方面要对整个角色扮演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评价,另一方面还应再次将所学知识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衔接,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回书本,使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认识。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要对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说明。角色扮演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角色扮演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角色扮演活动的流程和步骤进行说明,让学生清晰自己的任务。同时,教师还应该对角色扮演情节和角色人物进行必要的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剧情,完成扮演。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角色扮演教学需要学生搜集资料,扩充内容,而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在搜集资料前,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搜集思路和途径,帮助学生迅速搜集到所需信息。最后,教师还应做好课堂引导,角色扮演活动中极容易出现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加以利用。

(二)把控角色扮演活动时间

第一,教师要做好时间预设。一方面,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看,初中生的持续注意时间为15到20分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从现实条件来看,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整场角色扮演活动的时间应控制在25分钟以内,学生演员的表演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第二,教师要把控好角色扮演活动时间。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可能发生学生演员越演越兴奋,导致无法控制或忘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干预,防止角色扮演活动时间过长或者仓促结束的发生,避免角色扮演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道德与法治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角色扮演游戏
幼儿园(2021年7期)2021-08-09 12:48:22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2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