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区域社会化服务探究

2022-03-17 18:34邱文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馆员社会化图书馆

郑 萍,邱文梅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和《公共图书馆法》明确在支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后,有能力的高校应该为周边区域提供社会化服务。当前对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关注点已从是否需要服务转变为如何保障、发展、扩大服务,如何提高服务针对性、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方面。

一、高校图书馆区域社会化服务的定位

高校图书馆区域性质的社会化服务是指以本区域为辐射范围,为支持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拥有丰富文献资源的信息服务中心,可成为相对独立且完整的信息集散系统,并且具备相关专业人才储备和先进的服务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区域社会化服务就是将知识信息通过服务转化为区域社会效益。

高校图书馆具备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在保证学校的需求之外,还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补充。但受限于经费、设备、技术条件,其很难像公共图书馆一样完全开放。在区域社会化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定位为文献资源的储备保管者、科研数据的管理维护者和区域资源联盟的重要参与者。[1]在社会化服务中承担文化导向辐射、社会服务延伸、信息素养教育、终身学习育人等方面职能。[2]高校图书馆应该是以合作共建为服务定位,辅助帮扶为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在阅读推广、教育培训上的功能,与各图书馆联盟共建共存、共同发展[3],在阅读推广、人文教育、辅导培训等方面为终身学习型社会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社会化服务中的相互作用

(一)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

区域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图书馆服务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在文献文化的保存传播、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方面,甚至在行政能力提升的服务上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的繁荣也能够为高校图书馆吸引来更多专业人才和资金注入。

(二)与高校发展相互作用

社会服务是高校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利用自身知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高校整体为社会提供直接且多方面的服务。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下的一个教辅机构,其提供区域社会化服务对高校发展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

(三)与自身相互作用

1.高校图书馆价值的肯定与认同。首先,社会公众对高校图书馆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图书馆就是休闲、养老的部门代表,这体现出图书馆人员的非专业化及管理松散。而现实中非专业馆员整体素质偏低,从心理素质到职业能力方面,均达不到现代公众的服务要求。其次,非专业馆员墨守陈规,部分馆员过分关注技术,导致高校图书馆离用户越来越远。高校图书馆只有为周边区域提供更加直接、具体、及时的服务,才能在这种横向比较中实现“价值沟通”。

2.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发展与拓展。由于计划经济等各种历史原因,初期我国的图书馆员入职门槛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图书馆也一直是人员调动储备的边缘地。当前高校图书馆正在向智慧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馆员也从传统的辅助角色向嵌入式馆员角色发展。地方高校有大量非专业馆员有提升专业能力、学习培训、实践指导的需求。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区域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一)缺乏明确政策法规的指引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高校图书馆 “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公共图书馆法》从侧面要求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虽明确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开展社会服务,但规程不是法律,而《公共图书馆法》也缺乏对高校图书馆的约束能力,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区域社会化服务进行规范和指导。

(二)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匹配

1.区域社会化服务能力低。很多高校图书馆缺乏资金、设备、人才,完成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亦是勉强,更不用说分出人力物力服务校外人员。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普及,使社会公众对服务的需求早已不是简单的借阅和场所开放,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立体化、个性化等高质量和深层次的服务要求。

2.区域社会化服务针对性不强。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是公民教育、智力开发、情报传递、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娱乐。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文献专业性强,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阅读服务需求并不匹配,无法满足大众读者的需求。如,在查新、文献检索方面仅能针对部分政府机关、科研机构的人员,服务范围窄。在培训方面,有能力的专业学科馆员亦是十分紧缺,能够提供辅助技能培训服务的更少。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区域社会化服务的对策

目前,高校图书馆正朝“知识中心”和“智慧图书馆”方向转型。图书馆兼具普惠性与育人的责任,在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阶段,要更好地实现区域社会化服务职能,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法律法规,用制度和程序加以保障

在国家层面,制定明确的具有强制性的《学校图书馆法》,与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法》相互补充,并规定所有图书馆必须按照法规履行义务。

在政府层面,首先各区域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出台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为高校图书馆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对其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相关要求给予协调。其次,应该积极争取本级财政资金,组织相关机构捐赠,吸引人才进入,扶持高校图书馆内部发展建设。最后,建立公众反馈评价机制,考核评估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及时反映公众需求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社会化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引进读者公众参与,社会参与管理更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改善与提升。

在高校层面,要给予图书馆一定自由度。建立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化服务的制度与程序,出台文件细则。在保障本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情况下,推进高校图书馆参与区域社会化服务。同时,高校要重视图书馆建设,将其社会化服务作为高校反哺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来看待,保证图书馆经费在高校每年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在人事上,要引进专业人才,完善考评制度,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

在高校图书馆层面,要完善发展机制。一是制定社会化服务相关规章制度,从服务程序上对图书馆馆员服务进行有效约束,同时为馆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升馆员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二是建立图书馆志愿服务机制。人事紧缩使许多高校图书馆存在人员短缺问题,需要建立促进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在程序上从志愿者选拔、培训指导、绩效评估、关系中止等方面进行有效规范。在编制人员、校聘人员之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三是建立社会捐赠机制。面对削减的图书馆经费,拓展捐赠来源,接受不限于采购、复制、寄存、托管、借展等形式的无偿捐赠。接收纸质文献资料,特别是照片、手稿、信件、档案、地图、方志、古籍等;接收视听资料,如多媒体视听资料、谱牒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捐赠。

(二)拓展多种服务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在实践中,教学、科研与区域社会化服务并非完全割裂,没有明显的界限。高校图书馆可以寻求多种服务形式,采用校地共建、区域图书馆联盟等模式参与社会化服务。

1.高校图书馆采用移动端嵌入式服务。利用大数据、万物互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拓展图书馆空间服务。应用大数据,分析公众读者喜好、偏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开展移动端学习知识内容的推送,进行嵌入式移动知识服务的接受完成度分析,重视公众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评价反馈。

2.高校图书馆参与建设区域联盟。在实践中,很多地方高校图书馆已经联合区域,探索出符合本区域特色的各种联盟形式。区域图书馆联盟是根据地缘关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各机构优势进行社会合作。同区域内的组织具有类似的管理模式和文化背景,更容易形成共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缓解在基础设施、馆藏资源、人员需求等方面的不足。

组建市域图书馆联盟、省域图书馆联盟,特别是在同质性图书馆联盟外,鼓励建立异质性图书馆联盟。相比较同质性而言,异质性图书馆联盟虽然组建难度大,协调成本高,但一旦建立,则能够发挥出其他联盟不具有的联合推动作用。建立综合性图书馆联盟,能够最大化地推进社会化服务的均等化、公益化。在横向合作上,由区域政府来统一指导,建设统一的平台,整合资源,合作共建。这种纵向一对多的服务和横向多对一的服务,在提高公众满意度、政府信任度和高校好感度之外,还能在服务中推动各成员互相开放、有效沟通和良性竞争,形成共赢格局。

猜你喜欢
馆员社会化图书馆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