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探究

2022-03-17 18:34东秀萍陶仁亮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培育科学精神

东秀萍,陈 涵,陶仁亮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在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科学知识水平是决定一国“能走多快”的重要基础,而科学精神是决定一国“能走多远”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原则规范和精神气质等内容的总合,本质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精神”,[1]其一旦形成就会对包括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在内的广泛人类实践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实践发展需要和意识形态差异等因素影响,各国推崇科学精神的内涵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原《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先生是当前学术界公推的国内最早对科学精神进行论证的学者,他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认为科学精神具有崇实、贵确、察微、慎断、存疑五大特点。[2]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发扬科学精神。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3]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必须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帮助大学生更理性地分析问题、开展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抓手,能够帮助大学生遵循正确的科学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去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最终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作用

具备崇高的科学精神将会对人们的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大有裨益。大学阶段是科学精神培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科学方向、坚守科学道德,学习并运用辩证的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完备的科学精神。

(一)坚定正确的科学方向

坚定正确的科学方向是培育科学精神的根本所在。在各种关于“科学”的观点激荡的今天,即将步入社会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尤其要学会分辨并坚定正确的科学方向,这样才能逐渐培育科学精神,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用之才。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注重强化爱国主义主题宣传教育,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实际需要服务的科学初心,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当今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离不开广大青年人才的积极参与。在高校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逐渐树立并坚定正确的科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培育科学精神,进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真正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

(二)培养崇高的科学道德

培养崇高的科学道德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时代,浮躁的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侵染了淳朴的学风,大学中“短平快”的功利主义、重术轻道的实用主义等不良风气日益蔓延,近来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丑闻和师德师风问题就是例证。在科学之路上探索是一个要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清贫才有可能出成果的艰苦过程。在浮华社会环境的诱惑下,如果没有崇高的科学道德来固守科研初心,就容易在科学探索道路上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即使通过一些手段而名噪一时,最终也会在时代和人民群众的检验下落得个声名狼藉的下场。在大学生科学精神形成的关键阶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科学道德,筑牢开展科学研究的道德根基,将科学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培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尤其是帮助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生在科研之路上行稳致远。

(三)锻炼辩证的科学思维

锻炼辩证的科学思维是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进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活动效率。例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指导研究生时,要求学生先学习《自然辩证法》《矛盾论》等经典名著,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并且要求学生相关考核成绩达到优秀之后才开始专业课程教学,以此锻炼学生辩证的科学思维,最终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紧缺型人才。当前科学精神的培育要充分汲取这一教学经验,主动将培育科学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着重锻炼学生辩证的科学思维,帮助大学生正视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灵活运用辩证思维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分析具体困难,从而及时高效寻找最优解决方案,推动实践活动进程。

二、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意义重大,但是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科学精神培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困境。在宏观方面,科学与政治绝对割裂思潮误导了部分大学生对科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恶化了科学精神培育的客观环境。在微观方面,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两大困境分别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和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有误解。

(一)科学与政治绝对割裂思潮

社会上关于“科学与政治之间关系”话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相关研究。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观点,在阶级尚未消除的阶级社会内部,包括科学研究实践在内一切实践活动都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教育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和培养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内,统治阶级必然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培育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精神,自觉将自身的各项实践活动融入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进程之中。受西方所谓“学术自由”思潮的影响,国内也有许多人盲目鼓吹“科学研究完全不受政治影响”等口号,这样一些错误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培育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认知。从当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来看,许多大学生都受国外伪科学自由论调的蛊惑,肆意在微博、微信等大众传媒上宣泄对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现状的不满情绪。将科学与政治进行绝对割裂,无疑会抑制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精神培育的积极作用。

(二)缺乏有针对性地教学引导

培育科学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此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有关部门加紧协同建设大思政教学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建设,这对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培育科学精神无疑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但是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针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少有思政课教师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之间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科学精神的培育。实事求是地讲,虽然当前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也有利于间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但是直接指明二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内容的教育,则更能够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更大程度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

大学生处在形成独立人格和成熟“三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受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容易对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误解,导致消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产生,甚至激发一定的抵触情绪。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这一现象在理工科院校中甚于文科院校、理工科学生中甚于文科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状况明显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精神培育的促进作用。如何消除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顺利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和“入心”,进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对策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来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首先,就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为科学精神培育奠定正确的基调。其次,要将科学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科学精神的培育。最后要优化科学精神培育方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励大学生形成充分内凝唯物主义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

(一)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所不在,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4]高校是不同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又是意识形态斗争重要的争取对象。在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有利于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遏制打着科学精神旗号反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确保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不跑偏、不走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5]

(二)将科学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该从课程教学规划高度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充分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独特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合规律性,逐渐消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为丰富科学精神培育的教学内容,应当积极吸纳一些具备典型科学精神的人物事迹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应当积极宣传钱学森、邓稼先和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在简陋的科研条件下攻坚克难、推动新中国科学研究事业蒸蒸日上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要宣传黄旭华、黄大年和南仁东等新时代科学家为推动新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实现弯道赶超而甘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感人事迹,以此增强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直观感受,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赤子情怀,学习他们不慕名利、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三)优化科学精神培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凝思想意识和政治素养的教育课程,灌输式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步入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来源更加多样,思维更加活跃。面对这一新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应因时制宜地优化教学方式,探索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此外,还应适当设置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实验室、科研竞赛和社会科研场所等资源,鼓励学生实地感受科学氛围、现场倾听科学声音,增强对科学精神的直观体悟、理解,培育矢志追寻科学足迹、学习和发扬科学精神的初心。在坚持正确教学方向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开放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夯实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以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培育科学精神,力争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培育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最终达到真用内化的科学精神来外化指导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广泛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

四、结语

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有利于培养一批批既有扎实科学素养,又有崇高科学道德的青年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

猜你喜欢
培育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科学拔牙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