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传喜,张和峰,刘立英
(1.武昌理工学院体育课部,武汉 430223;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武汉 430205)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展演空前绝后,为地方民众提供生动直观的各色非遗体验。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华夏子孙有关国家情怀、民族精神、大国形象、武者风范、国民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对于提升国际影响力无不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阐释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的现代表达,探索与分析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的现代方法运用。
据统计,从2006年5月20日颁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到2008年6月14日颁布的第二批、2011年6月10日颁布的第三批、2014年7月16日颁布的第四批、2017年12月28日颁布的第五批,其中传统体育(含武术、游艺和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41项(含扩展项24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65项,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46.10%。
上述数据表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将占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半壁江山。为什么?因为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广人称之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在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运动规律。[1]众所周知,武术属于典型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故又简称“武术非遗”,它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实践积淀的产物,最初与运动、健身有关发展而来的,彰显着一个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分别以套路和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通过“活态”形式传承至今,且具有百年历史的身体技艺类传统文化事项。[2]中国武术饱含攻防格斗素材的肢体运动内容,其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民族之间代代相传,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范式,以人体形态为特征,动作技能为亮点,凸显出和谐文化的精髓气质。武术的留存形式是被人感知的,它通过一定的地域种族或者个体的动作行为过程,有别于绘画和书法艺术等固态模式,通常作为一种肢体文化被视为“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
近年来,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上而下地全面展开,现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仍有诸多亟待解决和重视的相关问题,在传承保护措施上,国家对各级别代表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监督考核缺乏科学体系,对推动后起之秀出成绩的见效制度保障不力;在保障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传承保护的核心内容“不走样”等方面做得还不到位;积极营造适合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还不够。面对这些问题,就要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大胆改革创新,既要营造适宜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环境,又要激发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生动力。
伴随大国地位的历史凸显,文化特色越来越能表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文化沉淀也随之彰显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国学大师钱穆曾诉说道,民族的生命力体现在文化,倘若没有文化的积淀,民族的繁盛也便不尚存了。[4]可见,适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大发展进入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必然要坚持中国立场和中国气派,要想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前景,首当其冲的便是凸显华夏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凝结成国人对和谐文化夙愿的“最大公约数”。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例如作为首批国家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项目,在城市旅游项目开发与利用中推出了“一拳一山”的文化发展策略,为特色体育小镇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一校一拳”的营销策略,从学校教育方面通过创编的太极拳教材,在地方中小学乃至地方高校迅速开展起来,在太极拳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太极拳文化的营销策略随之将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逐渐推向了世界,形成了国内开花国外香的特色体育小镇。
近年来,打造特色体育小镇的话题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中愈演愈烈,特色体育小镇研究的话题也随之拉开帷幕。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启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新建计划,被誉为“小空间,大战略”的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作用和意义重大,它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的重大亮点,更是而今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5]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打造特色体育小镇,亟待通过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底色,让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时代生机,携手一同恪守文化底色的信念,奏响城市发展的新序曲。
旅游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基于游客游览目的地,亟需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精神满足和消费结构的地域文化,使旅游者可感知、可体验、可直接消费的文化展示载体和表达形式,游客能够通过文化旅游亲身体验的同时,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思想、生活以及风土人情。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如雨后春笋,接下来的产业化结构也将进一步实现优化,随之体育旅游的态势愈演愈烈,我国体育产业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将大有作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整理,重点在于加快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业的“两轮”驱动。[6]诸如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融合”这个词汇,从“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到“文化+创意”“文化+贸易”以及同各个领域的“融合”都给文化产业引领了空前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7]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现和彰显“文化自信”的核心载体,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实质内容。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步入产业化的践行方式体现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世界提供的一项重大公共产品。新时代,我们必须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不仅要以体育产业为力点,撬动体育旅游发展大底盘,而且还要保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动力,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热度中保持冷静,顺势而为地从体育产业中汲取营养。整合区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直面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优劣态势,打造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前景,深入挖掘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特色,以文化产业为力点,撬动城市旅游发展大底盘的总体规划思路。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旅游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旅游产品,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步入体验式的经济新时代,出于游客游历经验的日趋丰盛,其旅游者对体验式消费的需求日益扩大,旅游大众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旅游产品和风景观光的常态化,而是越来越风行体验式、个性化的旅游模式,该模式为旅游者直接提供参与性。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在特定情形下国家可以借助地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最终展现国家形象和气质。新时代伊始,我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随之以强健活力和优化服务作亮点,全面推进公共性、公益性和经济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迅速发展。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华夏民族屹立于国际舞台各民族之林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深度内涵。诸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武术是以佛学信仰为特色;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遵循以太极为基础、阴阳互动、养生健体的人体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是依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等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及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等内容被展开热烈讨论。[8]可见,激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寻找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把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烹”出大众热衷的时代味儿,已成为专家、学者探讨的重大命题。
通过学校这一媒介,可以把地域文化下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挖掘、整理和抢救,再经过科学的规划、管理和编纂,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发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在校园广泛开展和研发武术校本课程。让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普及面可以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各个学段,是践行文化软实力的固本工程;将“尚武精神”“强种强国精神”“武德教育”融汇于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教材体系中,是践行文化软实力的铸魂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匠心”贯穿于培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全过程,是践行文化软实力的打底色工程。以武术进校园的重点项目为抓手,整体规划、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刚毅的性格,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不同年龄阶段遵循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把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有力三角支柱,践行多管齐下的教育理念,着力完善新时代学生的尚武精神和武德教育,为践行文化软实力,培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和土壤。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运用,应以彰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从而探骊出新零售——武术非遗的社会服务表达;新制造——武术非遗校园教育的精品;新技术——武术非遗智慧的运行体系。
“零售”二字最早源自法语“retailler”,汉语翻译为“切碎”,是指一种基本的商业交易形式,即大批量买进再小批量卖出的交易过程。[9]在现代社会里,零售已与人们的生活愈来愈密切,不论是淘宝定制还是外卖下单,我们无不是从零售中获取商品和服务。在现代社会分工明细、产权清晰制度的背后,不论是商品的交换还是技艺传承之间都伴随着一定的经济交往关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也概莫能外。武术传承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新时代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保持基本技艺传承的基础上,格外注重“服务”二字,这里的服务主要是指类似于私人定制的模式,举例来说,王某因为各种事宜错过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练习,但由于个人酷爱这优秀的文化技艺,于是他便与授课教师以“约课”的形式定下时间、地点来进行学习。由此可以看出新零售的“新”字着重凸显了“服务”意识,数学表达式可以归纳为:零售=商品+服务,新零售=商品+“服务2”(注:“服务2”是指服务的二次方,用以加深“服务”意识。)未来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做服务的,新时代视域下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服务能力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服务能力,是为满足热爱优秀文化技艺的人,以为他们服务的程度来达到双方受益的过程。总而言之,新时代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零售是向人类社会活动中的消费个体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传授相关技艺及提供相关服务,其中技艺的传承是毋庸置疑的,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相关服务,即传道授业解惑的服务。
所谓制造是指人工将原材料加工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项目进入校园教育领域,也无不是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材料打造成学校教育的精品课程。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为弘扬和湖北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担当,还着重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道教圣地十堰市武当山借举办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东风,大力推进以“武当武术进校园”为核心的校园阳光体育活动。[10]这种“一校一拳”的校园健身运动将“太极十八式”迅速地在十堰市中小学传播开来,通过举行“十堰城区中小学武当武术比赛”等系列体育运动,有效保障了在校学生每天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自2011年鸳鸯螳螂拳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近几年免费开办了公益小学生传习班,以此开创了青岛市武术进校园的先河。为了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鸳鸯螳螂拳,培训了包括60多个国家的150名外国小学生。[11]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内容颇丰,[12]该省不仅在省、市范围内举行非遗展演进校园、走访传承人等系列活动,而且还将“浙江省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辩论赛”、“大学生走出校园体验非遗”相结合,从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看出浙江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卓有成效,在此基础之上还凝聚了高校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为了校园武术标准化的普及,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创编八卦掌教材,以此助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的规范化。2014年4月24日,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进校园活动,引起了地方院校的强烈反响,激起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热情。[13]如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项目中挖掘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发挥文化自信的典范作用,并以“新制造”的模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型的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重大命题。
技术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生产劳动的形式凸显出来的经验和知识,通常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或是装备。[14]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适应网络操作,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从中受益。根据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现状的分析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类:一是综合类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这类型网站的版权基本隶属于官方网站。单从内容、形式和普及面来看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习练者获得有关法律政策和科研导向的首选;二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网站。这类型网站的宗旨是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与空间;三是各大高等院校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时下这类网站数量并不多,而且发帖量也并不是很多;四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期刊网。这类型网站主要是一些期刊杂志所举办的网上杂志。相比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则更具新时代的推广优势。自2012年以来腾讯公司顺势推出微信公众平台,其平台导航、公众号查询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微信手机版用户。如此一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平台也随之进入“手机党”的世界,推广的成效斐然:一是微信公众平台成本低廉。在传承与推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过程中,使用者只需花费低廉的流量费用,大大降低了传统的营销推广成本高;二是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精准。内容丰富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账号让粉丝们的分类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他们可以通过微信后台的用户分类和区域控制板块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三是传承形式极具人性化。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是亲民而不扰民,比如回复相关关键词就可以看到自己所青睐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内容;四是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达率高,其每一条特色醒目的信息都是以通知的形式推送,都是同一时间段推送到用户手中,到达率100%。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非简单的叠加或组合,而是内在与外在的融合之路,这种融合可以采取多形式、多方法。这些形式和方法能否助力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的现代运用,在于如何取舍、如何融合。通过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运用进行研究,使我们知晓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只有准确把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各要素,并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在“健康中国”的顶层设计中综合地加以运用,才会使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以期实现“多彩非遗,美好生活”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