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问题解决能力的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2022-03-17 14:51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张文举
天津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练习题图形解题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文举

从课程改革到课堂教学,一线教师多关注教法的创新,而忽视课堂练习的设计与组织,课堂练习随意、重复,题海战术现象依然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生活化、趣味化、层次化,便于学生从练习题设计中发展数学解题能力。笔者认为,指向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设计练习,帮助学生透彻厘清数学概念,把握数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强调练习题型的多样性、生活性、实践性,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养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一、把握练习题型多样性,开阔学生解题视野

对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在“减负增效”上下功夫,把握不同题型的特点,通过精选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比如,生活化练习题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开阔学生生活视野。练习题的设计,要强调与生活的对接。比如,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教师可以设计练习题: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学生想到了长方形的文具盒,正方形的橡皮块,还有长方形的纸巾、桌面等。由抽象的图形,练习生活中具象的实物,学生可以深刻体认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同时,结合不同的纸巾规格,我们让学生比较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何关系。对卷筒纸巾,拉出的长度是长方形的长,而宽度不变。通过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增进学生对相对的两边,长度相等的认识,积累生活认知经验,为后续计算周长、面积做好铺垫。如此设计练习题,学生易于理解,更热衷于学习。对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还要强调多角度挖掘,引领学生从解题中剖析蕴藏其中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不同颜色的花朵集合。第一幅图中,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问题是:红花占所有花的几分之几?第二幅画中,红花有2朵,黄花有8朵,红花占所有花的几分之几?第三幅画中,红花有2朵,蓝花有1朵,黄花有3朵,红花占所有花的几分之几?显然,教师单纯变换花的数量,学生会感觉没有趣味。笔者在呈现不同的花的图片时,以一声“变!”作为魔术口号,让学生抢答。这一趣味化提问方式,瞬间激发了学生探究分数的学习热情。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探究欲,才能主动参与思考,学生才能学得好、学得快。

二、强调练习题的对比性,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内涵

练习题的设计,要明确有效性,要体现数学知识点的对比与联系。一些数学知识点、概念易混淆,通过数学练习,能指导学生厘清数学问题。举例来讲,对“分数乘法”的学习,针对分数的意义,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针对两种意义,一些学生搞混,分不清,在解题时常常出错。教师在遇到学生的易混易错问题时,要通过设计对比练习题,让学生对两种类型的练习题进行区别。一些学生在读题时,往往关注部分题设条件,未能从整个题意把握题设条件。在探究解法时,因题意理解不周全,盲目套用解题公式或方法,反而造成思维定式,失去解题变通性和灵活性。以具体的题目对比为例,小红有100元,她向慈善机构捐了元,还剩多少钱?再如,小红有100元积蓄,她向慈善机构捐了积蓄总额的还剩多少钱?在两个题目中,都有同样的分数但解题的方法截然不同。前者表示的元,作为具体的一个数0.5,后者表示的是积蓄的,表示的是倍数关系。在解法上,小红捐了元,在理解时,让学生明白是从100元里,拿去了元,剩下的钱应该是“100-0.5=99.5”元,直接利用减法运算即可解题。但对第二问中的“,是捐出的钱占总共钱的“。也就是说,小红这次捐出的钱,是总共100元的一半。在解法上,捐出去的钱应该是100×剩下的钱,应该是100-100×由此,通过设计具有对比性的练习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的不同意义,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方法。

三、把握练习题内在联系,增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在数学练习题设计中,每一个题目的设计,不能单独、孤立,而是要结合数学知识点,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新授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从旧知走向新知,做到温故知新。练习题的设计,从新旧知识点的关联性上,便于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点的生成过程,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解题逻辑能力。举例来讲,在学习“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将前面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知识点,与圆锥知识点进行联系,让学生通过辨析不同空间体积的计算方法,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如一块砖,给出长、宽、高,问其体积是多少?长为24厘米,宽为1.2分米,高为6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题目中,长、宽、高的单位不同,学生既要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还要做好单位换算。再如,某方木料长0.5米,横截面边长为2厘米,问平放时,占地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一个练习题,延伸两个问题,让学生先从“方木料”的结构入手,抓住题设条件边长2厘米,思考平放时的面积计算方法;接着,再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方木料的体积。还有,某圆柱钢材,底面积为50平方厘米,高为1.5米,问其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在题设中,故意打乱长度单位,再让学生分别运用不同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体积计算方法有了深刻理解,也慢慢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增强数学解题能力。

四、把握练习题型多样性,激活学生数学解题兴趣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针对练习题的设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引领,激活学生解题主动性。小学生对现实生活最为熟悉,在习题设计时,教师可以指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设计生活化数学习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举例来讲,对“数对确定位置”的学习,认识了数对的概念后,教师结合教室学生的座次关系,请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通过对数对的对比,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座次与前后、左右同学的座次有何关系?接着,由教师随机说出几个座次,(1,7)、(2,4)、(6,3)、(8,2)等,请相应座次的学生站起来,并大声说出自己的座次位置。然后,围绕“数对”,可以结合班级学生,让学生找一找同一列、同一行学生的座次所对应的数对,观察这些数对有何规律?如此一来,活生生的座次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精心设计生活化练习题,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习题设计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比例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收集与比例尺有关的地图、建筑规划图等,打破单一练习题型的设计模式,让数学问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突出练习设计主题性,廓清学生数学解题思路

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把握开放性原则,能从不同方向、不同渠道,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题创新力。引入主题性练习,围绕一些易混淆的数学知识点,以课题形式展开辨析与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科学态度。举例来讲,对“行程问题”的训练,行程问题需要把握“路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但很多学生在面对“行程问题”时,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下手。在行程问题中,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同向运动、相向运动、背向运动等。不同运动方式,所需解法思路也不同。教师可以结合“行程”问题,制作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运动的特点,把握“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方法。然后,针对不同运动方式,分别带领学生展开话题讨论,归纳不同运动方式对应的不同解题思路。某题中,小明骑车每分钟250m,小红骑车每分钟200m,两家相距4.5km。上午9:00,两人分别从家骑车相向而行,问何时相遇?在该题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会分析题意,找准解题的方法。题设条件中有各自的速度,又是同时、相向出发,则两人在相遇时,刚好走完4.5km的距离。也就是说,两人所用的时间相同,各自所走路程之和为4.5km。再如,某题中,父子两人去郊游,父亲让儿子先走10步,再出发。父亲走3步的时间,儿子正好走5步。父亲走9步的距离,儿子正好走17步。问父亲要走多少步才能追上儿子?该题题意相对复杂,在进行解题思路梳理时,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扮演父亲、儿子,绘制同向运动线路图,促进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接着,对“追击”问题进行思考,要找出两者的关系。可见,主题性练习,要切合学生易错点,展开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解题思维能力。

六、提炼数学思想,促进学生解题思维的养成

数学课堂上,练习题的设计,还要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基于数学基本知识,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能从数学练习解题中,理解数学运算规则,掌握数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着重从三方面渗透。一是在练习中突出抽象思想。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对低年级学生,更要借助于直观的学具、辅材,促进学生对数学抽象思想的理解。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拿出10支铅笔,要求将之分给几个同学,每个学生得到多少个?利用除法运算,让学生观察有余数的除法特点,从中明白,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同样,结合练习题,让学生再反过来求解被除数,被除数等于“除数乘以商+余数”。教师从铅笔的分配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理。二是,在练习中渗透推理思想。数学的推理分析,为学生找准解题思路创造条件。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引学生去推理。比如,在认识“时、分、秒”时,教师可以设计练习题:刷一次牙,需要4()。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刷牙过程,并思考“时”与“分”与“秒”,三者有多长时间。显然,刷一次牙用4“小时”,这个时间太长了,不合常理。刷一次牙用4“秒”,时间太短了,也不合常理。由此,刷一次牙用4“分”,才是最合理的。三是在练习中渗透模型思想。数学课程中对数学模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更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模型是对数学问题的提炼,用模型思想,着眼于对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发展。比如,在“单价、数量、总价”练习设计中,教师结合手套的“单价”“数量”“总价”关系,让学生从中提炼出: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的数学模型。

七、注重练习作业优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对数学作业,很多学生存在抵触心理。常规的作业设计,以巩固数学知识点为主,教师习惯于“题海战术”,让学生从大量练习中提高解题能力。事实上,这种数学作业布置方式,其成效不高。同时,一些练习题,叙述简练,学生阅读题目后不知道如何下手,找不全已知,不明白未知如何求。教师在作业优化上,可以注重对作业题目内容的详细表述,帮助学生读懂题意。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等问题时,这类题型,通常从“实际情形”与“计划情形”展开对比,学生遇到该类表述,会感到束手无策。如“实际播种面积比原计划多25%”中,实际上是让学生求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25%”。学生吃透了题意,才能明晰解题思路。数学练习题设计,要关注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激发,在题型优化上,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剖析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一道数学练习题,通过针对性的变式拓展,帮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正向、逆向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升华。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关于平面图形,有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多学生是死记硬背的,在解题时,面对题型的变化,很多学生搞不清如何运用公式解题。为此,教师应打破传统习题设计方式,注重开放性问题设计。首先,请学生自主画出平面图形,需要满足该图形面积为24平方厘米。学生在画图形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接着,提问学生,请说一下自己画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是如何画出来的?你是如何确定该图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由此,从逆向思维上,让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说一说相应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一别具一格的练习题型设计方式,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中,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从交流、分享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练习题型的开放性,将数学问题、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进行了多元化整合,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八、结语

总之,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要指向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把握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引领,通过设计有效的习题,让学生能够从中抽丝剥茧,夯实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解题技能,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练习题图形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用“同样多”解题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暑假趣味练习题(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