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花开之声,静待花开之时
——基于音乐欣赏的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2022-03-17 17:24江苏省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棵树小学董建委贾瑞伟
天津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律动音乐作品乐曲

■江苏省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棵树小学 董建委 贾瑞伟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如果学生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则难以对音乐形成全面的理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渠道。

一、音乐感知能力及其与音乐欣赏的关系

(一)音乐感知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音乐,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感知是感官对物体的看法。音乐感知是音乐感觉与知觉的简称,是指人们对音乐及其相关属性的认知能力。它是音乐构成与欣赏的基础与学习音乐的前提,也是复杂音乐心理活动形成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感知是学生通过耳朵感受到音响的节奏和旋律,从而产生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人们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更好地感知到音响,进而感受音乐作品。对音乐的理解因人而异,通过感官对音乐进行感受,了解作品的内涵后,才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理解。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上,试着感受创作者的心情,感受创作者的艺术,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感受音乐,理性地分析音乐,把自己的思想融入音乐,从而更好地达到音乐的感知,提升音乐感知能力。欣赏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体会音乐、感悟音乐、表达思想的能力,对学生音乐感知的培养应贯穿音乐学习的全部过程。

(二)音乐感知能力与音乐欣赏的关系

音乐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是提升音乐欣赏力的前提。虽然影响音乐感知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因素等,但课堂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是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对学生音乐感知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欣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音响材料进行积极的感知,要做到关注音乐本身,其次关注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情感体现,真正理解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方式。音乐感知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音乐感知、理解、表现、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获得审美体验。

如何达到有效的音乐感知,是音乐欣赏关注的焦点。音乐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对美感的感知在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欣赏音乐的过程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由初步欣赏向高级美感、音乐的表达递进。在音乐欣赏中,通过聆听音乐片段,学生能感知、记忆乐器音色、演唱形式,了解不同的演唱、演奏特点,积累形成演唱、演奏形象规律的认识。如在钢琴曲《春舞》的欣赏中,感受到乐曲表达的欢快活泼、热烈隆重的情绪,感知乐曲中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民庆祝丰收的喜悦: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幸福的歌声飘满田间和果园。传统的音乐更注重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现代音乐作品更多地使用和声、肢体的使用进行情绪的表达,基于音乐元素的多元化,更需要教师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和理解乐曲。

二、小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小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随之提升,音乐的发展也呈现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包容的态势。但就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特点,受限于生活经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还停留在歌词的逐步理解中,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还比较浅显,很难理解更深层次的音乐内涵,无法唤起对音乐情感的共鸣,一旦离开歌词或者语言的辅助,小学生就会觉得无法理解,最终对音乐欣赏失去兴趣。

其实,越来越多的作曲家,特别是致力于儿童音乐的创作者,很多作品已从形式上、内容上提供了音乐情绪外显的表达,但由于小学生固有情感体验的缺乏,无法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和透彻,导致无法对欣赏音乐产生真正的喜爱。鉴于儿童对音乐的感知是塑造心灵的钥匙,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是指导音乐教育的根本,对儿童音乐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对音乐欣赏的认识也在慢慢转变,更多的人尝试了解和感受音乐,对音响材料的感知也正向着好的方向迈进。

(二)当前小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

对教学来说,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合宜的教学内容是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基础,形式是促进教学内容认知的有效方式,脱离了音乐内容本位的教学思想,无论在形式上如何创新,都不可能是优秀的音乐课。从一线教学的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却有如下表现:为了课堂效果,主观认为活动越多越好。无论课堂是否需要活动,都想尽办法加入,认为这是新课标理念的最好体现。教学脱离了内容本位,一味地注重课堂形式,甚至为了丰富形式,音乐课上成了美术课、语文课、地理课等,无法完成音乐课的既定目标,无法完成音乐内容的教学。特别是在当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些音乐教师自身尚且对作品把握不充分,更别提对音乐进行细致引导,顾此失彼,一片热闹的形式教学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一无所知。

2.重讲授,轻体验

音乐源于自然,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活的体验不仅不能创作好的音乐,也无法对音乐进行深入欣赏和理解。在教学中采用“讲授式”“问答式”的传统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重结果,而轻感知,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小学音乐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许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受限于传统课堂模式的影响,依然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着主导地位,学生常常围着教师的指挥棒,侧重于对音乐知识的讲授,在全曲听、片段听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方式手段单一、信息量较少,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课堂中常出现整节课学生一直被领着走,而毫无参与度,教师对音乐的感受总是一笔带过,没有给学生留下发言和表达的时间,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3.重技能,轻情感

音乐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音乐艺术审美的体验、感悟、沟通,以及交流对不同音乐的理解认知。家长往往会侧重于音乐技能的提升,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存在的,侧重对音乐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音乐本身人文魅力的感受。具体表现为教师为学生范唱,学生句句跟唱,这是音乐教学生普遍存在且固化的认知。技能是音乐体验的重要支持,学生有了音乐技能的学习,为更好地音乐理解建立了基础,但是一味地对音乐技能的强调,不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情感的抒发。

三、小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音乐是开启人类心扉的钥匙,它以激昂多变的节奏鼓舞人,用优美起伏的旋律感染人,用不同的维度和想象影响人。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不仅是听觉的享受,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优秀作品往往是作者崇高人格的体现。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过程,只有获得了良好的感知力,学生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从日常音乐教学来看,音乐感知力提升是音乐欣赏的目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处于培养的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感知体验。

(一)聆听感知音乐

音乐艺术需要良好的感知力,以达到激发人的情感,感染人的精神世界。音乐感知的培养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比分析音乐作品蕴涵的音乐文化、作曲层面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对音乐的感知应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既要能听辨出其音高、音强,又要能听辨出音值、音色的关系,感受到总体的音响效果。对一些和声音乐,还需要分辨多种乐器组合而成的音效,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对乐器的形式及结构中加深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在音乐流动中,逐渐积累对感知能力的提升。

1.听旋律、结构

音乐旋律、节奏、速度、调式、和声、曲式结构,是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乐曲的感知力是对音乐结构的整体把握,理性分析后将形成完整的音乐感知,也是学生认识和感知音乐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聆听生出新的疑惑,积累成长,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的美感。这样,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更具有自驱力,主动在旋律的海洋中徜徉。

2.听思想、变化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思维能力对学生感知、认知、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促使学生审美感悟的获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听辨乐曲的思想变化是感受作品思想的重要方式。音乐作品节奏千变万化,音乐风格、艺术表现力影响音乐思想的表达,音乐是对现实存在的艺术表现方式。聆听音乐作品的同时,需要动脑思考,真诚地感受作品中的音乐情绪和形象,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入音乐的情景,积极参与课堂中的互动。

(二)律动体验音乐

律动是一种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透过身体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方式,用律动表达所聆听的音乐,是体验音乐非常自然的一步。音乐中的节奏感有很多都源于日常劳作,再通过改编而形成现在的音乐。因此,音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现音乐作品美感的体验,运用恰当的律动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通过律动活动,表达音乐节奏,增强学生的试听能力、思考能力,同时再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理解音乐的差异化,培养学生的音乐协调感。

1.把握律动的风格

常见的音乐类型有:古典乐、民族民间乐、乡村音乐等。把握律动的风格就是针对不同类型挑选合适的律动方式。例如,民族民间乐往往带有地域性,有着强烈的民族特点,引导学生律动的时候,教师在介绍民族特点和一些典型动作后,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音乐的风格,加入律动并表现音乐。与民族音乐不同的是,古典乐更加注重礼节,动作上不宜大幅,表现出古典乐曲的克制。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也可以加入一些符合音乐作品的道具,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2.把握律动的时机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律动的时机,恰到好处地用身体感知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律动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用身体展现音乐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小步舞曲》时,乐曲充满着舒缓、活跃的曲调风格,教师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围成圆圈,随着音乐行走,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仿佛行走在浪漫的法国街头一般,用脚步的强弱表现节奏的变化,学生在体验中释放情感,将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形象更具体、生动地呈现作品的形象。

(三)实践创造音乐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不断探索的实践中引发对音乐新的认知,创造形成新的音乐。例如,在乐曲《森林狂想曲》中,作者为“宣传环保,爱护动物”这一观念,连同其团队历时五年,收集了大自然中蛙类、虫类、溪流等100 多种声音形成这一乐曲。在教学这一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寻找“身边的音乐”。彼时正值夏日,学生录制悦耳的蝉鸣声、风声、温柔的风声、清脆的蛙鸣声,这些都成为上课的资源包,甚至是夏日里不受欢迎的“蚊子”的声音。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实践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夏天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录制的声音,通过软件加入原作品中,创新形成了新的音乐作品,并在教学中,试着让学生讲述这段作品的由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表现自己,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音乐感知教学。同时,对照课程的欣赏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搭建学生创造的舞台。在这节课中,教师还尝试鼓励学生用旋律线、音乐形象描述等方法表现音乐的连续性,帮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沉浸在一片祥和的夏日气氛中,通过对乐曲的生活体验,用心感受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直观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加强对旋律的感知和体验,对音乐产生亲切感。

四、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常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讲授、轻体验;重听辨、轻评价等倾向。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重视作品的内容,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开展适合的评价,通过乐曲的聆听、律动的体验、实践的创造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为学生音乐内涵的领悟、音乐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律动音乐作品乐曲
始乱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生命的律动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