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政治课堂教学策略

2022-03-17 15:33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任学莲
天津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学科情境

■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 任学莲

在“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强调立德树人的核心评价目标:即为什么考;“四层”阐述考什么,考试选拔要求学生的具备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及必备知识;“四翼”解答怎么考的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层层递进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学科思维以及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高考评价体系的阐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教学的新思路。

一、返璞归真——立德树人、服务选才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指出,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体系》强化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综合素质各方面的考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在高考的考查内容中,“核心价值”位于“四层”的首要位置,包含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个指标。高中教育首先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导向作用的集中体现。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借助于教材中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政治觉悟以及家国情怀,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与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创新教学方式——打造使学生形成立体知识体系的课堂

学科的基础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学科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纵向与横向整合以及学科知识、语言、思维的综合运用是程序性知识,第一步时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进行学科知识整合,第二步整合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两步的有机统一形成融会贯通的学科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要多用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依托生活情景、时政材料、教学案例、历年真题等,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深度解读教材,夯实基础性知识,构建综合性立体知识

学科知识包括基础性的陈述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政治课堂要深度解读教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而教材所描述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也是抽象的,学科知识又是系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政治课的课程理论,形成系统学科知识,构建政治学科体系,让学生养成政治学科的思维。

基础学科知识是形成各种学科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度解读教材的抽象理论知识,基本概念与原理,帮助学生把握教材描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养成政治学科思维,有效地将学科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纵向与横向整合,构建政治学科立体知识体系,实现用一般性教材理论知识解决多样的社会生活情境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依托生活情景、时政材料、教学案例等整理知识,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探究,提高用学科知识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迁移到情境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应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在新课的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新知识,也可以简单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探究活动整合知识、可以以框为单位(新课)、以课为单位(复习课的总结)、以单元为单位,还可以以知识模块为单位,做到一点引线(框)、一线构面(单元)、一面建体(书本),形成立体系统的知识网络(整个政治学科)。

(二)加强高考试题的训练,提升学科能力

高考题在新课有针对性的运用,针对性的训练相对应的知识点或知识网络,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

例如,2016年全国3卷39题:有人认为,只要能“叫座”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加以评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如何区分: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以及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从而突破“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体的难点教学问题;又如,2018年全国1卷40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通过这道题可以训练学生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从而突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题的重点教学问题。可见,在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高考试题的问题情境作为载体,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让学生当堂完成,然后教师通过对高考题参考答案的思路分析,提高学生的生成答案的能力,以及用政治学科的学科思维与学科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政治必修四的高考一轮复习中“求索真理的历程”这一部分,针对2020全国1卷40题: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审设问,框定知识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实践、真理整合知识,要求学生八分钟内完成试题,重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厘清答题思路、规范运用学科语言生成答案。

(三)根据高考评价体系进行反思,转变教学方式

《体系》指出:素质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对创新性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性思维。教师的日常教学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等创新性思维品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情境、以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让学生在熟悉或者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研究性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对情境问题设置多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法,同时应特别注重教学反思,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多措并举,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上看,课堂教学要应用思辨性议题、探究性情境、开放式设问,鼓励学生从任务出发,多角度思考,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创新意识。

三、甄选真实情境——以情境为载体,打造高效课堂

情境是综合考查的载体,能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随意摘取一段材料作为情境,这是对情境的误解,会影响教学效果。而选取真实情境材料,开展情境教学,能够促进一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一)思辨性的情境

教师选择思辨性、开放性、探究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辨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情境中,独立地、辩证地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对学生适应高校学习和形成终身学习观念有重要意义。

例如,2018年全国1卷文综40题: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2019年全国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事实因忽视而消失的观点加以评析。这些评析题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正确或者是错误,而是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全面评析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全局的、综合的视角,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以及辩证否定等辩证思维方法来反思和探究问题,力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政治课堂应该多选取思辨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克服教条主义、人云亦云的习惯,形成批判性思维,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关联性的情境

采用的情境和设置的问题,既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同时要和所学的知识有联系,不能脱离教学目标,随意开展情境活动。生活中的情境复杂多样,需要教师根据当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对情境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取舍。另外,情境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建立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既有知识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能力。而选择学生愿意谈、高兴谈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助力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开展。

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生活》中的“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时,教师可设计如下情境:学生分成小组,下课后调查校园内“资源浪费和白色污染”的问题,查询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每个小组汇报调查情况。任务下达后,同学们积极地展开调查,每个小组经常在一起讨论调查进度,拟定后期的目标和计划。调查结束后每个小组都能写出独特的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调查小组向全班同学发出“爱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倡议。从这个情境出发,提出并回答问题,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知识的热情,并进一步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三)功能性的情境

真实的生活情境是活动型课堂的载体,情境的引入、创设和应用都应该为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服务。高考评价是对学科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评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高考评价的要求,教师可以设置贴切的情境,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选择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有正确价值导向和实践意义,反映社会热点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师可根据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标准,围绕重点内容为情境设置合适的探讨问题,达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在哲学内容“认识从何而来”这一框体中,教师设置常见的简单的生活情境:建成一栋房子这个实践活动需要哪些条件与步骤?能不能随心所欲?学生由探讨需要人与建筑材料推导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建筑设计专家设计图纸与工人根据图纸建成房子推导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房子质量、外形、舒适度在不同的时代是一样的吗?一个人可以完成吗?学生进而在房子建成的样式质量水平推导出: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通过浅出深入的生活情境,层层递进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实践特点的深度理解与把握。教师还可通过情境教学展示学生比较了解的三峡大坝,设置合适的问题,深化学生对实践及其特点的运用,明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四)迁移性的情境

政治学科倡导的核心素养,就是一种把所学学科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一线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必须提升情境设计能力,

教师应提升情境设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学科知识与技能分析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体验自主思考、探究,进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并发展能力。

在学习“经济生活”的“消费及其类型”时,教师可以设定情景:在一个三口之家中,(A组)家庭收入:3000元/月,(B组)家庭收入:10000元/月。你会怎么分配各项家庭支出?请设计出具体的分配方案。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别从食品、衣服等日用品、教育、医疗、水电煤气、通信、交通、娱乐及其他支出几个方面分配支出。学生会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综合考虑,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学生对各种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的把握程度和评价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四、加强课堂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科的创造性是把外化的学科基础与综合知识,内化成自己学科语言,形成发散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要:第一,培养学生用学科知识的价值观念解决问题;第二,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及知识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性要求学生能够摆脱固定思维的束缚,灵活运用知识,又能在解决相关情景问题时迁移知识,敢于质疑与批判,能够探索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既强调对学科知识点、线、面的考查,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知识迁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政治学科素养。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批判辩证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采取3~5分钟的辩论形式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例如,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的认识问题,破除因循守旧,引导学生多维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批判性、逻辑性学科思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从“四翼”的四个层面: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教学课堂实现学科知识的外化到内化,从而形成学科语言,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科思维,实现学科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学科情境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学科新书导览】
品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