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界河中学 王立芹
无论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都在强调“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教育工作的引领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然而,就现下初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师仍然倾向于历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基于立德树人理念有效展开历史教学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做法与感悟。
第一,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教师肩负的职责既包含了“教书”还包括“育人”。然而,受到应试教育束缚以及在学校各项指标的制约下,教师倾向于“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将课本上的知识教给了学生,让他们在考试中考取优异的成就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不然,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各科教师在授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都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师也是如此。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是必须的,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落实教育任务的必经之路。
第二,这是凸显学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历史教学本质的回归。开设历史这门学科,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过去的人、事、物,而且是让他们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良的道德品质与高尚的情操,从客观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利于自己前行的经验。所以,历史学科教学与德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一致的目标,故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是可行的,而且这能有效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其本质回归。
第三,这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在很多初中生看来,语数外才是重要学科,而历史是一门“副课”,所以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应付、敷衍心理。而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展开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事半功倍。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对他们其他方面的成长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可以让心智不成熟的学生更好地抵御外界诱惑,从而推动他们全方位发展。
第一,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国情。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教师不仅要阐述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件的发展,这可以让他们产生危机感。例如,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环境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近代史内容,他们只能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近代史内容,记住各种答题技巧与方法,而忽视了深度挖掘。基于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教育,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控制,知道清政府的落后不仅有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原因,还有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上的原因,经济往来、互通商贸、甚至政治文化交流都是一片空白。站在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强盛人民才会强盛”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他们自然就会将国家命运与自己命运联系起来,而且能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当前的国情,知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如何去做,更加自觉地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第二,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出现了很多名人,这些人或是开创了一个时代,或是结束了一个时代,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停留过一段时间,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书写了传奇。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孤立地去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站在立德树人的视角组织他们去分析,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深、更远。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历史人物就是我们的过去,每一个现在的我们都是历史人物的未来。通过这些历史人物与事件,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应该如何为人与处世,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被后世称颂的人生,也知道如何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还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督促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德育资源,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行为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德育资源的挖掘,只注重历史客观知识的讲解,在引导学生分析史实时主要集中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结果、经过以及意义等,实际上,历史人物、事件等内容中有很多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去挖掘它。
例如,“百家争鸣”一课讲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包括庄子、老子、孔子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给学生阐述这些客观事实外,还可以利用孔子“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千百年来被弘扬与传承的“仁者爱人”是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每个人都必须做到。同样,对其他学派思想的讲解也是如此,教师要深入挖掘不同思想家的观点并以此为载体渗透德育,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与高尚情操。
又如,在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一课时,教师除了讲解巴黎公社的性质以及恩格斯、马克思著作等基础知识以外还可以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如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真理的态度与信念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此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坚持梦想、不懈努力的优良品质与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人民解放战争”一课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与结果,还要挖掘其中爱国主义素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弘扬先辈精神,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伟大抱负。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将德育资源挖掘出来是第一步,如何用它们去影响学生,发挥其效能,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是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简单来说,教师将德育资源挖掘出来后,要采取合适、有效的方法去教育学生,让他们受到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基于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坚持以生为本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让他们真正受到感染、熏陶。
例如,在上“百家争鸣”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扮演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课堂上上演“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教学中教师采取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也不利于他们对这些内容的记忆,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而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扮演诸子百家,从而与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换句话说,要想扮演好角色,学生要查阅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个学派的思想,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通过扮演角色,他们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从孟子那里读到了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读到了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读到了一双冷眼。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感受到异常活跃的学术思想,领略到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魅力,而且在“争鸣”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对每个学派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育方式具有趣味性,不仅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推动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领悟各个学派的代表思想,使他们深受感染,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有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且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时,讲到关于唐朝的文化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教学法,问学生学过哪些唐朝的古诗词,印象最深的有哪些,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唐朝古诗词的特点。通过对唐诗的分析不难发现,唐诗中包含了很多边塞诗,从中可见唐朝政策的开明。由于经济基础牢固、军事力量雄厚、国势的强大等因素,唐朝文人出塞机会很多,或是游历,或是从军,人们充满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从而形成一种“遍观百家”的文学格调。由于唐诗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结合它去分析隋唐文化可以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熟悉感、亲切感,深化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等。
再如,在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个领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小到房屋、道路的变化,大到交通工具、航天事业的发展,用视频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相较口头描述,用视频呈现改革开放以后的成就更加形象、直观,也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后的成就,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除了上述教育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法,包括学生个人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方式。自主探究学习真正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注重他们思维的激活与实际参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实现德育的渗透。首先,就学生个人思考来说,主要是指教师在课上围绕教学主题向学生提出问题,驱使他们逐步深入,一步步揭开历史的真相,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还能让他们透过历史知识表象有效体验与感知道德情感内涵,从而得到熏陶,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一串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一步步感知。例如,在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有效理解并掌握秦汉文化成果,还要借助这些成果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其中的文化意蕴,领悟道德内涵,而课堂提问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向他们提出如下问题:“司马迁写《史记》是受到什么因素的驱使?在书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都经历了哪些?司马迁身上有哪些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为什么鲁迅先生称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一本被世人称颂的作品,你认为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学生对《史记》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不仅从中领略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且也感受到司马迁严谨治学的态度,并且深受他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精神品质的感染,从而自主树立积极向上、好学奋斗的意志品质。就小组合作学习法来说,即教师围绕教学主题与目标设计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能拓宽学生学习深度还能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教学手段,是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不能局限于理论教育层面,还要渗透到实践教育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深刻的体验,真正感受到背后的人文内涵以及家国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拥有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空闲时间如节假日、周末或者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历史德育的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导其知行合一。
例如,在上“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尤其是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革命纪念馆、战争遗址、先烈故居、英雄纪念碑等场所,通过这些基地让学生真正触摸历史,与这些先辈、英雄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会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认识到共产党的伟大与英明指导,从而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增强其家国情怀。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对周边的社区人群进行调查,收集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然后组织他们开展“故事会”活动,在活动中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这样的实践活动相较于书本上的内容更加立体、形象、生动,也更能起到熏陶学生情感,感染他们心灵的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新教育形势下要有学科育人的思想与观念,树立立德树人信仰,认识到历史这门学科的育人本质,在这个基础上有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逻辑体系、能力体系、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能掌握价值体系,推动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以及中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