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双卿诗词中的矛盾心理

2022-03-17 14:58:25田雨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散记文人婆婆

田雨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贺双卿出生于1713 年,终年23 岁,虽作为底层农妇,却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诗词。对贺双卿的研究,从她同时代的文人那里已经发端,清代文人史振林不遗余力将贺双卿的生平和诗词编入《西青散记》中,这也成为后人研究贺双卿的第一手资料。20 世纪末期,杜芳琴写了《贺双卿集》,对其诗词进行校注,并附上创作背景,为后人解读贺双卿诗词提供了很大帮助。李金坤的《清代农民女词人贺双卿研究综论》梳理了前人对贺双卿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贺双卿的视角;他还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贺双卿词,如《贺双卿及其词之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抉微》,李金坤对贺双卿的研究,挖掘了贺双卿词作的价值,也引来了更多的研究者。这些研究中,有的对贺双卿词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析,如陈奥《浅谈贺双卿词作艺术特色》;也有对贺双卿的词进行研究,如李莹《以乐写哀,伤春倍深——贺双卿〈春从天上来〉(饷耕)词品读》。在对贺双卿的研究中,也涉及了贺双卿诗词中所反映的矛盾心理,如李金坤的《贺双卿研究综论》,提到贺双卿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对美好婚姻向往但又安于现状的矛盾心理,但也仅限于此,并没有结合作品分析,也没有深入研究造成其矛盾心理的原因。本文以贺双卿诗词为文本,试图分析她诗词中呈现的矛盾心理,借此窥探18 世纪中国底层妇女的生活情状与精神世界。

一、贺双卿诗词中呈现的矛盾心理

如今现存贺双卿诗39 首,词14 首,完整收录于杜芳琴《贺双卿集》中。她的39 首诗都是酬唱应和诗,按内容可分为咏物诗、叙事诗和抒情诗。14 首词包括农事词、咏物词、赠答词。通过细读贺双卿的诗词,分析其中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发现她的诗词所表现的是一种被压迫的心理、扭曲的心态和矛盾的情感。贺双卿诗词中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暴夫恶姑愤懑不满、怨而不怒;虽有傲骨但委曲求全;向往美好婚姻却安于现状;屈从命运但又祈求解脱。

1.对暴夫恶姑的愤懑不满但又怨而不怒

《西青散记》卷二提到贺双卿的婚姻状况:“双卿嫁村夫,贫陋至极,舅姑又劳苦之,不相恤。”贺双卿的丈夫不仅家庭贫困而且丑陋至极,丈夫和婆婆又经常让她劳作,毫不体贴她。《孤鸾·病中》:“算一生凄楚也拼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锦思花情,敢被爨烟薰尽!东蓄却嫌饷缓,冷潮回、热潮谁问?归去将棉晒取,又晚炊相近。”这首词直接抒发了词人对婚姻的不满。这辈子的婚姻太凄楚了,“拼”字道尽贺双卿对不幸婚姻的不能忍之忍,对木已成舟的婚姻退无可退的无奈之忍。“化粉成灰”四字,用得非常绝对,词人并没有详尽描述不幸的婚姻,但只这四字,不禁让读者想象,到底怎样可怕的婚姻,会让人即使灰飞烟灭也不愿经历?下一句点明她愤懑的原因,锦思花情,都被日常的炊爨耗尽,拖着病体做饭给丈夫送去,他却嫌送得太迟,可是疟疾发作时冷时热有谁过问呢?面对丈夫的责备,贺双卿没有针锋相对,也没有极力解释,而是在心里独自委屈,不对丈夫表现出任何怨气。

在《浣溪沙》中,她写下“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去溪边打水点瓜种豆,却被婆婆和丈夫怒斥种得太早了,忍着呛人的浓烟做饭却又嫌饭做晚了。“偏”和“又”两字体现贺双卿对丈夫和婆婆过于挑剔的不满。在《薄倖·咏疟》一词中说:“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娇美柔弱的鲜花饱受蝴蝶蜜蜂的蹂躏,即使有药也难医治痼疾。贺双卿以花喻己,而以蝴蝶和蜜蜂喻自己的丈夫和婆婆,借此诉说丈夫和婆婆对自己的蹂躏,道出自己的艰难处境。《一剪梅》中更是直接说“最闲时候妾偏忙,才喜双卿,又怒双卿。”别人农忙过后都闲下来了,偏偏她还在忙,丈夫和婆婆对她满意后不久又开始怒气相对,可见丈夫婆婆的喜怒无常。在贺双卿的这些词中,她常用“偏”“又”“才”等副词,这表明她在家庭中一直是不讨好的,她无论做什么都会被丈夫和婆婆嫌弃,这些副词也表现了她的埋怨,但她却没有将怒气表达出来。

贺双卿对丈夫和婆婆的不满仅是不满,从不敢越出“雷池”半步,也从未对丈夫和婆婆表现出“怒从中来”。正如《西青散记》卷二中所说:“…双卿事之善,意虽弗欢,见夫未尝无愉色,饥倦忧瘁,言笑尤晏晏也。”贺双卿对待丈夫和婆婆都很好,即使心里有不平之气,见到丈夫也不会表现出不愉快的脸色。再如《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

已暗忘吹,欲明谁剔?向侬无烟如萤。听土阶寒雨,滴破三更。独自恹恹耿耿,难断处、也忒多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胜野塘风乱,摇曳渔灯。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减何曾?相看久、朦胧成睡,睡去空惊。

这首词作于雍正十一年(1733)农历十月底,陈廷焯《词则·别调集》中说:“双卿谏其夫赌,夫怒,屏之炊室,倚薪而坐,对残灯泣焉,乃为此词”。可见此词是为抒发她劝夫不要赌博却被禁闭感到委屈所作,此词上阕写自己被关押在柴房烦躁不安又心意难平。下阕写词人深夜疾病缠身,寂寞难熬,渴望天明。从此词看出,贺双卿即使是因为劝丈夫不要赌博而被丈夫关在柴房,她也没有一丝愤怒,一丝责备,而是怪自己太多情。正因此陈廷焯在评论贺双卿词时说“双卿词,怨而不怒,可感可泣”。从此评价来看,贺双卿的诗词确实流露出对暴夫恶姑的不满但又不怒不责的矛盾心理。所以她的诗词往往会让人觉得酸楚感泣。

2.虽有傲骨但又委曲求全

贺双卿是一位有着嶙峋傲骨和较强人格尊严的女子。据史震林《西青散记》记载,雍正十一(1733)年十一月初,贺双卿家的佃主张梦觇、张仁趾兄弟乘舟到西山一带佃农家收租。由于初夏天旱,庄稼歉收,张梦觇兄弟免了佃户们一半田租,对丧、病、鳏、寡的困难户减收十分之七田租,兄弟二人吟诗以记其事。乘舟返回绡山寓所途中路过贺双卿家时,张梦觇将所吟的诗给贺双卿看,让她和这首诗,并承诺如果和诗佳妙,可赠舟中谷。贺双卿当即作《岁旱》一诗和之,却拒收赠谷。虽然接受张梦觇的赠谷可免一家饥饿,但贺双卿并没有要张梦觇的谷物,表现了她不以诗易谷的人格骨气。

然而有着嶙峋傲骨的贺双卿,面对家庭的压迫甚至暴力时,她却选择放下自己的人格尊严,一味地委曲求全。《西青散记》卷三中记录了贺双卿被丈夫和婆婆虐待的场景:“一日双卿舂谷,喘,抱杵而立;夫疑其惰,推之。仆臼旁,杵压于腰,有声,忍痛起,复舂。夫嗔目视之,笑谢之:‘谷可抒矣。’炊粥半,而疟作,火烈粥溢,双卿急沃之以水。姑大诟,掣其耳环曰:‘出!’耳裂环脱,血流至肩,掩之而泣。姑举杓拟之日:‘哭!’乃拭血。毕炊,夫以其溢也,禁不与午餐。双卿乃含笑舂谷于旁。”从这段文字来看,贺双卿在家庭里所受的是非人的折磨,这种折磨不仅摧残她的身体,也在侵蚀着她的心理。但即使这样,贺双卿还是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甚至刻意逢迎。此事发生在雍正十一年(1733)农历十月末,之后十一月初贺双卿所作的《和白罗诗九首》却表达了对丈夫的关怀和体贴。

如其一:

今年膏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留得护郎轻絮暖,妾心如蜜取嫌君。

此诗写天旱收成不好,诗人为了交田租把自己的裙子都卖了却为丈夫留下又轻又暖的棉衣,丈夫穿着暖在身上自己暖在心里。这首诗尽显其为人妻的温柔和体贴。又如其三:

细纫麻鞋线几重,采樵明日上西峰。乍寒一夜风偏急,莫向郎吹尽向侬。

再如其七:

思屏山影远如台,郎负寒薪下几回。归后劝郎晨晏起,日高私禁外人催。

这两首诗都写贺双卿宁愿牺牲自己也处处心系丈夫。丈夫对贺双卿没有怜悯和疼爱,反而只有暴力和嘲讽。即便遭到毒打,备受屈辱,她仍忍气吞声、温柔体贴,没有尊严地活着,这与之前怒斥钱磐郎的她全然不同。

3.向往美好但又安于现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贺双卿没有机会自主选择婚姻,婚后痛苦的生活让她更加渴望拥有美好的婚姻。对美好婚姻的渴望,她在诗词中表现了出来。《孤鸾·病中》一词中感叹自己今生凄凉,若有来世,待嫁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经历不幸婚姻的贺双卿,把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寄托于来世。《武宁溪韵赋七言古诗七首》(其二)中贺双卿“手捻香丝”向神明询问自己的婚姻,可怜自己如今的婚姻状况如此糟糕。正因为对现实婚姻如此不满,在认识史震林、段玉函等文人之后,贺双卿渴望自己能与他们有更多的交往,也更加期待自己能有幸福美好的婚姻。

据《西青散记》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夏四月,史震林通过张梦觇的弟弟童子龄认识了贺双卿,并请童子龄将自己未完成的《西青散记》给贺双卿看。贺双卿看了《西青散记》后,对书中的文人士子非常崇拜,并盼望与文人才子作诗唱和。她将用粉写在花叶上的《浣溪沙》词交给史震林、段玉函、张梦觇看,号称“情痴”的段玉函读了《浣溪沙》后,每每“玩月古涧旁,坐双卿浣衣石,爱屋及乌,难以释怀。”为了向贺双卿表示歉意,特地请人为她画像,贺双卿由此作了《玉京秋·自题〈种瓜小影〉》。女诗人在与文人才子的文字交往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心灵上的感通。但贺双卿又竭力排拒文人和自己的交往,她压抑内心对幸福婚姻的向往。面对“情痴”段玉函,她写下《望江南》委婉表达自己渴望与文人交往但又止乎于礼的矛盾心理: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这首词上阕写春季已过,时令已是初夏,但自己的心境就像被春光抛弃的粉蝶和黄鹂那样怅然若失。下阕写词人犹豫到底要不要继续和文人来往。到底还要不要和你见面呢?还是不见吧,相见之后怕会引出更多的是非。贺双卿揣摩着文人与自己交往的目的,他们对自己是真的怜惜,还是在挑逗自己呢?况且当时的人们很看重女子的贞操,贺双卿自然很容易产生渴望与文人交往而又止乎于礼的矛盾心理。

贺双卿一方面婉拒和文人交往,一方面又压抑内心对美好婚姻的向往。明明是自己婚姻不幸,丈夫对自己没有体恤之情,她偏偏自欺欺人说“家鸡双宿笑栖鸾,比翼齐肩并紫冠,”她把自己与丈夫比作比翼齐肩、紫冠相并、同宿双栖的“家鸡”,而嘲笑那些为求“高枝”栖栖惶惶、栖宿在外的“鸾凤”。她多次表明自己在家中过得平静安然:“书生漫负怜才癖,妾在家中静安怗”,书生们因为我有才华而怜惜我的身世处境,其实我在田家生活得很安静。“纵教化为孤飞凤,不到秦家弄玉台,”即使是丈夫死去,成了单飞之凤,也不会效秦穆公家的弄玉跟萧史乘鸾升天,背叛丈夫与文人私奔而去。

由以上可见,贺双卿的诗词中有着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但这种向往只是她对来世的一种希冀,因为现实中她不可能抛弃世俗的贞洁观念,大胆地和文人才子交往,所以她安于现状,宁愿过着自认为安静的农家生活。

4.屈从命运但又渴望解脱

贺双卿把自己经历的不幸执拗地归结为宿命,她在《和白罗诗》(其五)中自认命薄:“命如蝉翼愧轻绡,旧与邻娥一样娇。”她自叹命比蝉翼和绢丝还要薄,少女时代备受父母娇宠喜爱,如今却嫁到这样的人家天天受折磨。在《与舅氏书》中她提到自己下辈子愿为男儿身:“儿则愿来世为男子身,参断肠禅,说销魂偈,足矣。”来世若是男儿身,礼佛参禅,这样就足够了。贺双卿也深知,姻缘天注定,一旦姻缘定,那就不可能再改变,在《秋荷十首》(其十)中,她已经屈服于命运:

香丸烧尽碧烟多,萍水姻缘簿岂讹。从此并头分不得,裂红裁翠补渔蓑。

贺双卿善用比喻,这首诗用并蒂莲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与丈夫不能分离不得分离,人生如萍荷寄水,尽管不幸,却也无可奈何。

贺双卿深信命运不可改变,但她又希望自己能早日摆脱痛苦的处境,所以她通过礼佛诵经来求得解脱。如《春从天上来·梅花》:“夜深偷诵《楞严》祝花年…向观音稽首,挚遍灵签。”夜深了一个人偷诵《楞严经》,排解内心的苦闷。在观音菩萨面前稽首卜问求福佑,不惜将所有的灵签抽遍。《楞严经》是著名的佛教经典,核心教义是教人“遏欲防私”,“奖善诛淫”,贺双卿认为今生积德行善,那么来世定能得到解脱。这种狂热的宗教情绪确实能缓解心中的痛苦,但这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消极逃避,并不能改变丈夫和婆婆对自己的恶劣态度,她礼佛诵经的方式反而遭到婆婆的反对,“元夜偶持《楞严经》就灶灯诵之,姑出游归,夺而骂曰:半本烂纸,秀才覆面上且穷死,蠢奴乃考女童生耶。”婆婆见到她看书,夺了书并破口大骂:“半本破书,秀才读了也还只是穷困到死,你这个蠢奴难道还想当个女书生吗?”力图解脱不成,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大的痛苦,如此困境,何以摆脱?贺双卿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能为力,受尽百般苦难凌辱欲皈依神佛以求解脱而又受到阻挠,这是才女贺双卿的不幸,也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妇女的缩影。

二、贺双卿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上可以看出,贺双卿的矛盾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她的矛盾心理表现她欲挣脱现实而不得的极度无奈。丈夫和婆婆的行为纵使万般刁蛮,但作为妻子和媳妇必须顺从,所以她只将怨气深藏于心,而不表现出任何怒色;她把诗作为最高洁的追求,即使饥饿难耐也不以诗易谷,对外人的无礼她也能表现得异常刚烈,但丈夫婆婆践踏她尊严时她忍气吞声,极力讨好;心有“才子佳人梦”却麻痹自己田家生活平静安然;一面已经屈从现实,一面又渴望从命运的泥淖解脱。结合贺双卿诗词的创作背景,可以发现,她之所以产生这些矛盾心理,既有她自身性格的原因,也与当时的封建制度以及宗教信仰有关。

1.个人性格的限制

关于贺双卿的性格,史震林在《西青散记》中是这样记述的:“双卿性潇洒,而意温密,飘飘有凌云气,无女郎锁窄纤昵态。”可见,贺双卿是一位自然大方但又不失温柔的农家女子,她心思细腻,但又无深闺中女子的忸怩娇柔之态。

也因为她性潇洒,爱诗词,所以在认识史震林、段玉函等文人后,她的情思便被调动起来了,现存的39 首诗都是唱和酬赠文人士子之作。但当段玉函在给她的唱和诗中表露出挑逗之意时,她便作诗嘲讽段玉函,不敢再与文人交往,“妾生长山家,自分此生无福见书生,幸于《散记》中识才子,每夜持香线望空稽首,若笼鸟之企翔凤也。田舍郎虽俗,乃能婉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贺双卿渴望和这些才子交往就如同笼中之鸟希望成为自由之凤一样,但自己家有丈夫,所以不敢再和书生有交集。贺双卿潇洒多情的性格让她渴望能与文人有更多的交往,期待自己能拥有美好的婚姻,但善良的她还是不忍抛弃丈夫,跟文人私奔,所以她才陷入向往美好婚姻但又安于现状的矛盾中。

2.封建礼教的束缚

贺双卿美丽聪慧又知文达理,嫁个文人才子才算佳配,但因她出生农家,到了该出嫁的时候,还是得遵循“门当户对”的礼教传统,嫁入一般的农家。贺双卿长到十八岁,父母听了媒人的话,将她嫁给绡山周姓人家。媒人没有告诉贺双卿的父母,周家儿子大他们女儿十几岁,目不识丁、性格暴戾,其母刁钻跋扈的事实,贺双卿不幸的生活也就开始了。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反映在婚姻中则为妻子必须顺从丈夫,不得违背。贺双卿的丈夫粗劣暴躁,对妻子不知体恤,处处以“夫权”之威对她施暴,逼其劳作。如上文提到的贺双卿丈夫在她舂谷时因为休息一会儿就被罚不准吃午饭,婆婆因为贺双卿煮粥时粥溢出来就扯她的耳环,把耳骨都扯裂了。封建社会女子出嫁从夫,即使丈夫虐待自己,妻子也只能默默接受。在封建礼教这种无形的束缚下,贺双卿即使对丈夫婆婆心有不满,也不敢表现出任何怒气,所以她的诗词往往怨而不怒,读来总让人感到压抑苦闷。封建社会的夫权制要求已婚妇女无条件地顺从丈夫,贺双卿显然一直遵守着这个规矩,所以丈夫暴打她、嘲笑她,婆婆骂她“蠢奴”,践踏她尊严时,她仍言笑晏晏,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另外,封建社会的贞操观要求已婚的女子必须忠于自己的丈夫,女子的贞操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所以在面对钱磐郎的挑逗时,她表现为凛然不可侵犯,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3.佛教思想的影响

贺双卿最先接触佛教是小时候舅舅给她看佛家经典《心经》,《西青散记》卷二记载贺双卿“能以一桂叶写《心经》。”佛教信仰是支撑贺双卿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也是她屈从命运但又祈求解脱的原因。佛教讲求因果轮回,今生去恶为善来生可得好报。贺双卿也相信自己今生不幸是因为前世宿业未偿,“此宿业也,未尽偿,来生当复不免,”宿命论让贺双卿甘于屈服命运,不做任何抗争。《春从天上来·梅花》中,她把解脱痛苦命运的希望寄托于来世和观音菩萨:“与蝶招魂,替莺拭泪,夜深偷诵《楞严》……祝花年,向观音稽首,挚遍灵签。”另外又请人画观音相夜间膜拜,“乞张石邻画白衣大士,供清水,夜静礼之。”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是一种自我麻痹,对因果轮回深信不疑的贺双卿,想用今生所受的苦来换后世美好的人生,以得到解脱。

由以上可以看出,贺双卿潇洒善良的性格让她向往美好婚姻但又安于现状;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不满丈夫婆婆却怨而不怒,有嶙峋傲骨又不得不委曲求全;佛教思想的熏陶让她在屈从命运时又祈求解脱。

贺双卿是清朝底层社会中难得的女词人,虽然她留存于世的诗词并不多,但每一首都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内心凄苦的由衷表达,她的诗词代表着封建社会末期被压迫农妇的心声,也是研究清朝后期底层妇女问题的历史材料。本文通过分析贺双卿的诗词,发现贺双卿的矛盾心理是复杂的,包括了时代背景和道德伦理诸方面。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对婆婆和丈夫的百般折磨怨而不怒,久积于胸的幽怨使她的诗词给人悲凉之感;潇洒善良的性格造就了她的诗情,同时也让她陷入该不该与文人交往的矛盾中;佛教思想的熏陶让她渴望解脱的同时又相信命运本该如此。贺双卿的矛盾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她的诗词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这对于研究清代词学以及妇女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散记文人婆婆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别把婆婆当成妈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6
宋代文人爱睡觉
时光散记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14
学书散记
中国篆刻(2017年8期)2017-09-05 09:44:13
湘行散记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30
文人与石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
献给婆婆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6
西双版纳散记
云南林业(2014年4期)2014-02-28 2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