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
- 《许氏幼科七种》成书与刊印考*
橡村治验》《怡堂散记》《散记续编》。其中,《痘疹金镜录注释》为许豫和对翁仲仁先生之《痘疹金镜录》所作的注释,其余6种皆为许豫和自著。《许氏幼科七种》体例基本上为医论、医案医话或笔记的形式[1],是许豫和临证数十年的经验总结,虽名为幼科,实则内、外、妇、儿兼备,对研究中医理论与指导临床实践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成书及初刻1.作者生平与从医事迹许豫和(1724—?),字宣治,号橡村,世称“橡村先生”,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歙县许村(今安徽歙县)人,世居邑城,与新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4期2024-01-27
- 以《湘行散记》为例看散文文本的解读
把握文意。《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其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及人生哲理,在诗意的湘西景色下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世界[1]。因而,要让学生读懂《湘行散记》,便要让学生走进沈从文的视野,走进湘西这片乡土世界,领悟其间情感。一、从书名切入,切换身份视角中学语文教材中推荐的阅读书籍,多为名家名作,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小说集、散文集,都文脉清晰,有着较为明显的主题线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写作或者编辑的主题是什么样的,并抓住主要线索包括关键词、高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2022-11-23
- 《崇礼博物散记》
,汇成《崇礼博物散记》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饱满、真实、自然的崇礼,为2022冬季奥运会献上了一份厚礼。在哲学系工作多年,为何写起了《崇礼博物散记》?其实,这是刘华杰最近十多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复兴博物学文化。即针对“现代性”顽疾、天人系统的可持续生存难题,从博物的视角重新看待一切,通过“博物+”将博物要素融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书写崇礼,就是作者博物学行动的一部分。博物活动与哲学思辨是什么关系?作者认为,“看花就是做哲学”,哲学扎
审计月刊 2022年4期2022-07-25
- 以《湘行散记》为例看散文文本的解读
把握文意。《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其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及人生哲理,在诗意的湘西景色下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世界[1]。因而,要让学生读懂《湘行散记》,便要让学生走进沈从文的视野,走进湘西这片乡土世界,领悟其间情感。一、从书名切入,切换身份视角中学语文教材中推荐的阅读书籍,多为名家名作,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小说集、散文集,都文脉清晰,有着较为明显的主题线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写作或者编辑的主题是什么样的,并抓住主要线索包括关键词、高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9期2022-05-30
- 观澜纳海度,囚己恕人心
——《呐喊》《彷徨》中的承、破与立
先生的短篇小说是散记体与集合体的统一,但是以散记体为主。吕荧先生曾称“鲁迅的小说,一般地说来是散记体的形态,它的结构是直述的散记”[1]。事实上,散记是散文的一种形式,同时是古时人们常用的写文章的方式。我们有许多传统遗留下来的闻名的散记,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当中,鲁迅先生作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2],已经将散记上升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在用散文对事实独立的描摹中,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体系。散记体的文章并不以委婉曲折见长,而是以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为中心,同时以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2021-09-10
- 云端的湘西
可见一斑。《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作者根据两次重返湘西的见闻和感悟等著成此书。【内容简介】《湘行散记》根据《湘行书简》中积累的素材写就。《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也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沈从文返回故里后,眼见满目疮痍,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0年26期2020-09-03
- 云端的湘西
可见一斑。《湘行散记》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作者根据两次重返湘西的见闻和感悟等著成此书。【内容简介】《湘行散记》根据《湘行书简》中积累的素材写就。《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也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沈从文返回故里后,眼见满目疮痍,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26期2020-09-03
- 《古州散记》书序
胡世英《古州散记》上册序昨天,朱存业同志拿来了一摞文稿。名曰:《古州散记》让我作序。我欣然同意了。这绝不因为写序是我的所长,也绝非是我“居高临下”,更绝非是我“好为人师”的性格。主要是老朱的精神感动了我。什么精神呢?精神之一:老朱的为人。他是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也是老党员。他追求多奉献,多创作。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克尽厥职。而他的作风,笃厚、热忱、光明磊落、平易近人、朴素无华、表里如一。精神之二:老朱的才华。据说他原来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善于用心、好学、刻
娘子关 2019年3期2019-11-12
- 倾听《湘行散记》
的书中,如《湘行散记》,便想起他的这句话。而阅读时,处处能感受到他对音乐独特的感受力:他将音乐性引入到文学创作中,“现代中国的音乐抒情文学”这一新类型和新风格,在他手中趋于成熟。这是学者的评价。作为一名普通的阅读者,我对《湘行散记》的读后感是:明明是纸质书,却因纸页间浸透了太多好听的音乐,感觉更像是一张老唱片。一行行文字宛若唱片上的一圈圈沟槽,以手指作唱针翻动书页,一段段自然声响、民乐、民歌……播放出沈先生笔下神秘迷人的水色湘西。沈从文乐水。所写的故事多发
新青年 2019年5期2019-05-24
- 史震林传笺证
“梧冈”。《西青散记》卷二记友人曹学诗诗句曰:“却遇梧冈无竹实,凤凰终逊鸬鹚肥。”作者自注“时(雍正七年1729)余号梧冈,今(雍正十一年1733)改悟冈也”。②梧,木名,梧桐,古以为凤凰栖止之木。如《诗经· 大雅· 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庄子·秋水》云:“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雏,为传说中与鸾凤同类之鸟。用以比喻贤才或高贵之人。《永乐大典》:“
语文学刊 2019年3期2019-03-05
- 河滨散记——献给父亲
,完成了以“河滨散记”为名的作品。假设一位事业有成之士,年少时一本梭罗(Thoreau)的《湖滨散记》:远离尘嚣与自然共存的简约生活,深植其心,期许在功成名就之后,完成自己心中的向往。一篇河滨散记的重写,只为一圆年少的梦想。“那是一座通风、未粉饰的木屋,适合用来招待云游仙人,或让仙女的婆娑衣裙在屋里掠过”,如云似雾的渐层夹纱玻璃门,拉启了屋子的第一道玄关,而墙面上的抽象画作,有如窗外大气云雾的延伸,与室内产生了对话与交流,穿堂而过的风,是大地的天籁,等待着
现代装饰 2018年7期2018-11-13
- 读 书
书名:《湘行散记》作者:沈从文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对作家来说,“故乡”是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故乡的人情世故、民风民情、衣食住行,大多有一方水土之特色,可谓“只此一乡”。独特的乡土,遂能造就独特的作家。沅、澧上游,峰峦绵亘的湘西大地,曾造就一位文学大师,他便是沈从文,一位热衷于书写乡土的作家。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沈从文在
作文新天地 2018年29期2018-11-06
- 《湘行散记》的版本批评*
彭 林 祥《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中的经典散文作品,是研究沈从文、了解湘西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从1934年的初刊发表到2002年《沈从文全集》的出现,《湘行散记》在近70余年的出版过程中,作者沈从文亲自(或参与)修改四次,先后出现了数十种不同的版本,学术界在研究该散文集或出版社在不断重印《湘行散记》时,选择的版本也各有不同*如赵顺宏的《〈湘行散记〉的审美意蕴》依据的是文集本《湘行散记》,刘学云的《沉痛隐忧与乡土悲悯——〈湘行散记〉:归乡主题的再演绎》使用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7-17
- 读书
书名:《湘行散记》作者:沈从文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对作家来说,“故乡”是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故乡的人情世故、民风民情、衣食住行,大多有一方水土之特色,可谓“只此一乡”。独特的乡土,遂能造就独特的作家。沅、澧上游,峰峦绵亘的湘西大地,曾造就一位文学大师,他便是沈从文,一位热衷于书写乡土的作家。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沈从文在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8年10期2018-01-10
- 清代金坛农民女词人贺双卿散论
震林所著的《西青散记》(下文简称《散记》)。后人曾从中辑成贺双卿诗词集为《雪压轩集》(又名《雪压轩诗词集》),双卿之诗词遂广为传播。本来,在史震林撰述贺双卿之行事及其反映她与文士们诗词唱和之雅事时,作者是以“实录”之笔法加以记载的,这在当时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也未对贺双卿之有无问题怀疑过。一直到《散记》传世190余年以后,胡适首作《贺双卿考》,率先发难,全盘否认贺双卿之存在,认为贺双卿是史震林“这班穷酸才子在白昼做梦时‘悬想出来的‘绝世之艳,绝世之
翠苑 2016年1期2016-03-16
- 视像之“变”与视点之“常”
——丁玲散文集《欧行散记》《访美散记》综论
丁玲散文集《欧行散记》《访美散记》综论秦林芳丁玲的《欧行散记》和《访美散记》,在性质上均属国外记游散文。其中,前者出版于建国之初的1951年,后者则于改革开放之后的1984年问世,前后间隔了三十三年,时间跨度相当之大。虽然它们成文于两个不同的年代,虽然它们叙说的对象也明显有异,但是,丁玲贯注其中的政治心理和意识倾向却是一脉相通的。二者相比,变化的只是表面的视像,而在其政治心理支配下形成的深层次的价值视点则一以贯之。事实上,在这两个集子出版的间隔期里,丁玲的
扬子江评论 2014年6期2014-12-31
- 直观的阙失与沉思的丰富
——论《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的互文性
行书简》与《湘行散记》的互文性王 侠(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展现自己湘西之旅的典型文本,糅进了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主体情绪与审美感悟。《湘行散记》是在《湘行书简》的基础上,对同一种人物、同一种情境、同一种意绪的二度创作,再次创作中,他对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从而使作品生发出丰富而厚重的意义。这种意义的生发离不开在书简中作者已经定下的写作情绪与基调,二者构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渗透的互文关系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2014-04-09
- 真想把你藏在我衣袋中
师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甚是为他当年的洒脱而感慨。先生的笔触携带着他的灵魂,在我的心田逐渐化为一涧清澈秀美的流水,淙淙、淙淙地流淌。那声音,既有水韵、橹歌,还有吊脚楼上的人语,以及那“三三”照片上笼罩的梦呓。1934年的沈从文和张兆和,是那样的英气袭人,又是那样浪漫恩爱。沈先生称夫人张兆和为“三三”,张兆和尊夫君沈从文为“二哥”。1934年初,沈先生因母病返乡,行前向夫人张兆和许诺,每天写信报告沿途见闻。那些信件,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成书。七十多年
幸福·悦读 2012年5期2012-09-22
- 不只是追寻逝去的渔事与诗意
——评刘春龙《乡村捕钓散记》
刘春龙《乡村捕钓散记》黄河“里下河的雨季有点像饶舌的村妇,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唠唠叨叨,恣意而为,全然不顾旁人的感受。入了梅,那雨也就不期而至了,毫无来由,说下就下,有一股不屈不挠的韧性,还有一种肆无忌惮的放纵。”(《逮吃水》)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娱乐性、无病呻吟的散文时代,连单调漫长的阴雨都写得这样水性、抒情的,是刘春龙的《乡村捕钓散记》(以下简称《散记》)。《散记》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水乡渔事当成一首首水气淋漓的里下河渔事诗来写,把渔事诗意化。这种诗意化首先是
扬子江评论 2011年3期2011-09-19
- 存钱不如攒幸福
空间里零星的生活散记,那散记里,满是快乐、知足,对生活的感恩与幸福。买一件新衣服,她会说幸福;去旅游她会说幸福;甚至家里蒸了一锅大包子,她也会快乐地诉说幸福。那些家长里短,那些鸡毛蒜皮,其实,几乎家家都有,几乎天天都会发生,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在意,或者说,大家都不屑于在意。可恰恰就是这些芝麻绿豆的小快乐、小幸福串起来,让人看到的,居然是满眼、满心的温暖与幸福。或者,我们的生活里纵使有一些不如意、不快乐,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品味生活,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来
知识窗 2010年11期2010-05-14
- 沉痛隐忧与乡土悲悯
的散文集,《湘行散记》呈现了一个正经历着“现代化”的湘西的堕落颓势,力证了沈从文对“现代”文明腐蚀人性的判断。作为“游子归乡”主题的再演绎,沈从文在对故乡人事风景留恋赞叹的同时,更流露出对故乡人事变化的隐忧和对湘西人精神状态的悲悯叹惋。沈从文的散文名作《湘行散记》创作于1934至1935年,和他的小说巅峰之作《边城》同属作家创作盛期的作品。从1924年开始涉足文坛,沈从文十年磨剑,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创作的辉煌期。仅在1934年,除了整理创作《湘行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8期2009-10-12
-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散记
校;教学;改革;散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是个老而新的问题。一个高等职业院校要生存,要发展,还得在新的机制下,尽快培养出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技术性专业人才。该严峻课题,就摆在了全体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师面前。鉴于此,本人想谈一点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中的粗浅看法,仅供各位同行参考。一、重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办事讲究方法,就会使看起来复杂难办的事情变得简单轻松,这无疑是智者的选择。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是一只乌鸦非常口渴,意外发现一个装有一丁
教师·下 2009年2期2009-04-14
- 自序《行云散记》
水沉渣,譬喻行云散记。去年我编了一个《沧海泛忆》的集子,(三联书店出版)与《行云散记》可谓姊妹篇,因为都写的是生活脚印,友情缅怀,文艺漫谈。这本《行云散记》的集子内,我选进了三、四十年代的四篇旧作,虽然很粗糙,但写了真实。当时我还年轻,还不世情,还天真;因此顾虑少,下笔敢于直言不讳。比方在“祖母”里,我大胆地批评了父亲的事母不孝;记得一九三四年发表后我就寄给父亲看,毫不回避我对他的不满,也不怕他生气。又如我在“小自由”、和“日记拾遗”里,明显地针砭了时弊,
读书 1984年2期198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