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厦门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研究(1902~1949)①

2022-03-17 14:58:25郑于湄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鼓浪屿闽南音乐

郑于湄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鼓浪屿,一座幽静美丽的岛屿,于201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近代历史上,鼓浪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海岛进化成为国际知名的“音乐之岛”,这与其浓厚的音乐文化息息相关,而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则孕育于近代城市音乐生活之中,二者同生共存。2002 年5 月,鼓浪屿被中国音协授匾命名为“音乐之岛”,[1]这一盛誉实至名归,鼓浪屿不仅人均钢琴拥有率全国第一,而且岛上曾分布有100 多户音乐世家,活跃在音乐界的鼓浪屿人士多达200 多人,走出了周淑安、林俊卿等数十位音乐名家,因此又有“音乐家的摇篮”之美称。[2]鼓浪屿音乐氛围的深厚与其积淀的城市音乐生活密切关联,有鉴于此,本文从近代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的多元融合、传播与传承三个板块展开研究。

一、近代城市音乐生活研究的起源

城市音乐生活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音乐生活方式,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区域生活方式不仅与自然环境相关,还与传统历史文化有关。鼓浪屿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其城市音乐生活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首批开放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与其隔海相望的鼓浪屿开始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以传统戏曲艺术为主流的城市音乐生活逐渐发生改变,直到1902 年,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并在随后一年时间成为国际社区之后,国外音乐艺术大张旗鼓地渗透进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方式。一方面保留了闽南传统音乐元素,例如闽南什音的乐器笛子、二胡、锣等,这些乐器在鼓浪屿早期原住民中盛行,是本土音乐符号的象征;另一方面吸收了众多外来音乐文化,成为近现代中国外来音乐文化的交流窗口,风琴、钢琴等乐器流行开来,逐渐融入城市音乐生活之中。近代鼓浪屿丰富的城市音乐生活,遗留了大量宝贵的音乐财富:在文化方面,表现为音乐环境的营造与音乐文化的打造,使得鼓浪屿音乐人才辈出;在物质方面,表现为菽庄花园内的钢琴博物馆、八卦楼内的诺曼·比尔管风琴等,当前岛内仍收集了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名牌古钢琴110 台,还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等。[3]这些留存的音乐符号,无一不烙上了区域音乐生活的印记,成为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因此,对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的研究也源出于此。

二、近代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的多元融合

1.闽南传统音乐元素的传承

鼓浪屿作为福建东部的小岛,面积1.88 平方公里,战略位置显著,其音乐发展受到闽南宗教文化的影响较大。在明朝时期,鼓浪屿居民信奉道教与妈祖,因此,当地音乐以宗教音乐为主,并纳入了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等多种宗教音乐元素,例如妈祖民俗音乐文化中的锣鼓阵,便纳入了闽南地区锣、石鼓与丝竹,这又与闽南什音中的部分乐器重合。而且,在佛教盛行的闽南地区,佛教音声法器也在鼓浪屿音乐生活中出现,如钟、鼓、铃、螺、号等,这些乐器主要用于佛教仪式,算是早期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的组成元素,并被延续到近代的城市音乐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鼓浪屿民间传统音乐也出现在近代城市音乐生活之中,类型多样,包括闽南乡土音乐、闽南语民俗歌曲、阵头演艺、曲艺音乐、戏剧音乐等,其间集大成者为闽南南音,即“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鼓浪屿近代城市音乐继承了早期的音乐元素,并缔造了林霁秋和纪经亩等耳熟能详的著名南音大师;20 世纪初,菲律宾华侨蔡浅在鼓浪屿灌制南曲唱片,远销东南亚与西欧,获利颇丰。近代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对传统音乐元素的传承还表现在1936 年鼓浪屿毓德女中校长邵庆元成立的“南音研究会”,并聘请南曲大师许启章教授教学,[4]以此实现对闽南传统音乐元素的传承。

2.外来西洋音乐元素的吸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鼓浪屿开始接触西方音乐文化,1842 年,美国传教士雅裨理牧师和文惠廉牧师登上鼓浪屿,建立归正教会,成为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阵地之一,为鼓浪屿对外来西洋音乐元素的吸收奠定了基础。鼓浪屿外来音乐元素最早来源于传经布道的基督教音乐,在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等教会带领下,修建了国际礼拜堂,成为鼓浪屿早期基督教音乐的传播之地。早期前往鼓浪屿传教的牧师如美国雅裨理、英国马雅各等人,都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从而将国外音乐文化引入中国。1855 年,英国牧师杜嘉德带来了一台六角形手风琴和美国管风琴,随着16 个国家在此建立领事馆,教会、教堂、传教士、基督教徒、教会学校和非营业性的外国人俱乐部、舞厅等娱乐场所兴起,近代城市音乐生活也随之成型,教堂音乐会、娱乐歌舞厅等成为外来西洋音乐元素的主要聚集地。1913 年,鼓浪屿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购进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架私人钢琴,[5]后经教堂音乐的传播,普及到学校、社会、家庭。此后,西班牙吉他、夏威夷吉他、尤克里里等乐器相继出现,融入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中,并流传至今。

三、近代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的传播

1.教会与侨办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播

近代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的传播是以宗教的形式快速延展开来的,无论是早期教会还是中后期的办学行医活动,都掺杂了音乐传播的内容。自五口通商过后,鼓浪屿先后创办了多所教会学校,在19 世纪中后期达到顶峰,如1844 年的英华男塾、福音小学,1858 年的真道学校,1870 年的毓德女学等,外国教会先后在鼓浪屿创办了18所学校,[6]囊括了小、初、高不同等级,这些学校成为近代鼓浪屿音乐的重要传播力量。教会学校的音乐传播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开设音乐课来实现音乐教育与音乐传播,教授内容包括合唱、器乐演奏等,早期风琴、钢琴等基础教学,也大多由牧师、领事夫人任教。二是通过歌曲传唱实现音乐传播。近代鼓浪屿流行音乐主要有宗教或带宗教性质的歌曲和教学歌曲两类,前者如《利德克兰兹》《养心诗调》等,后者则如《怀德幼稚园毕业歌》《铃儿响叮当》等。众多歌曲的传唱,丰富了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的内容,如早期教会学校怀仁女子中学的校歌传唱,便成为城市音乐传播的一种有效路径,并最终融入城市音乐生活之中。总之,在教会学校与宗教仪式的双重作用下,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自上而下延展开来。此外,侨办学校也是近代鼓浪屿音乐教育传播的主要力量,1903 年过后“新学”的兴起,岛上侨办学校涌现出来,如1906 年4月,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在黄奕住、黄廷元等华侨赞助下开办,后来改为慈勤女中,1922 年侨领庄希泉和余佩皋夫妇创办厦南女中等。这些侨办学校受到教会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开设了音乐课程,促进了音乐从学校走向城市生活的进程。尤其是慈勤女中和厦南女中,作为女子学校,在宣传男女平等思想下解放女性,并一直延续了这种教育氛围,因此在近代国民的身上遗传着正统的价值观,进而进化为鼓浪屿音乐家庭诞生的动因。

2.鼓浪屿市井音乐的繁荣发展

鼓浪屿音乐文化在吸收传统闽南音乐与西洋音乐元素的基础上,经由教会学校与侨办学校的传播,城市音乐文化自上而下延展开来,市井音乐随之兴起,并成为鼓浪屿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音乐场所逐渐增多,随着鼓浪屿国外人口的增强,纸醉金迷的享受主义盛行,非营业性的外国人俱乐部、舞厅等娱乐场所兴起,弥补了城市高档音乐场所的空白,加上闽南传统的戏曲与闽南南音,市井音乐得到繁荣发展。例如中国知名作家林语堂便回忆了20 世纪初美国舰队访问厦门时洋人铜乐队在鼓浪屿“番仔球埔”的歌曲演奏场景。二是家庭音乐会的兴起,也促进了鼓浪屿市井音乐的繁荣发展。家庭音乐会的举办一般是家庭成员、好友邻里,大家都是音乐专业人士或爱好者,成员都具备一定的音乐水准,相关演奏曲目与鼓浪屿的情调有关,但偏向浪漫、舒缓的曲子,用作放松交流之用。[7]直到今日,鼓浪屿的家庭音乐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根据相关信息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鼓浪屿的家庭音乐活动已接待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有上百个的国内参观团、访问团、新闻单位前来观摩、采访。

四、近代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的传承

1.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底蕴

从近代鼓浪屿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城市音乐生活的演变来看,当下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将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中的民族成分发扬光大,尤其是在多元化的音乐背景下,更需要在保持鼓浪屿闽南传统音乐元素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的前提下,一如近代历史一样,吸收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城市音乐生活模式。当然,要传承鼓浪屿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离不开教育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以音乐教育为依托,通过音乐学习来传承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中的优点,并借助当前全球的音乐交流活动,如鼓浪屿音乐节等,来打响在全球音乐界中的知名度,进而全力打造并维护好“音乐之岛”的美誉。

2.吸收多元音乐元素精华

鼓浪屿多国音乐汇聚的原始教会传播途径已经不再,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空前加强的情况下,需要秉持公益与民享的理念,促进岛内音乐内容的多元化与名家荟萃,中方与西方的多元音乐形式并重,讲座和音乐会的多种活动方式同步,传统经典与原创作品的多种类型齐鸣,以此推动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的发展。一方面,利用当前鼓浪屿丰富的音乐名家资源,打通岛内城市音乐生活的进阶通道,结合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打造中国城市音乐生活的样板间,并将其中的音乐元素精华推广开来;另一方面,不断学习与创新,利用鼓浪屿的音乐城市形象,大胆创新,大力承办国际音乐赛事、会议、活动,将国外音乐生活的有利之处融入具有东方特色的城市音乐生活之中,营造惬意且寓有诗意的城市环境,构建现代化的国际都市。

综上所述,近代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融合了闽南传统音乐元素和外来西洋音乐元素,其传播与发展有赖于教会与侨办学校的音乐教育,以及市井音乐的主动接收。当前发展壮大鼓浪屿城市音乐生活方式,需要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多元音乐元素精华,从而全力打造并维护好鼓浪屿的“音乐之岛”美誉。

猜你喜欢
鼓浪屿闽南音乐
鼓浪屿
闽南文化传承
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48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20
闽南,闽南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24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海上天堂”鼓浪屿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1:56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舒婷的鼓浪屿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4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