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辉
(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0)
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地处于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应该以为本地区发展培养高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传承传播优秀地区民俗文化为己任,以延边地区为例,延边地域文化是以中国朝鲜族的文化为特色,多民族文化相交融,多国文化相交汇的多元融合文化,延边地区的高职院校因植根于延边地区,深受延边地域文化的熏陶[1],将民俗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对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大意义。
延边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朴实的民族,拥有其特有的文字、方言、习俗、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及传统文化等方面,至今仍影响着本区域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里许多民族特色的东西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作为地域内的职业院校,不仅担负着向本地区提供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本地区民俗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播机构。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担负文化素质培养教育的学科,其意义和价值是无法被任何学科取代的,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是其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们自觉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探究如何将延边民俗文化融入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活力
传承、传播好民俗文化离不开语文课堂这一主要方式或途径,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活力,充实课堂内容,更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了解民族地区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及共同体意识,丰富学生视野,更有效的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之一,优秀传统的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延展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使其更加有吸引力及内涵,打破学生厌烦大学语文课堂的现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推动学生丰富与完善语文知识构架,提高文化素养。
2.有助于学生涵养智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民俗文化传承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相生相伴,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文化本身即完成了培养人的普遍教育过程。“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2]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将民俗精神文化与课堂内容相衔接,让民俗文化,特色饮食,独具魅力的服饰,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等众多元素被更多学子所了解,所认识,让学生在沉淀的民俗内涵中感悟力量,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涵养学生智慧,有利于学生更加完善自我,增加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逐步改变职业院校学生文化涵养欠缺的短板。将民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奠定文化基础,更为民族地区留下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积极作用。
3.推动课堂质量,教学活力的提升
讲好民俗故事,创新传承民俗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的衔接,极大地丰富了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内容单一、无趣的现状,打破传统的教条的教材制约,进一步打造了职业院校大学语文的有效课堂,同时也增加了莘莘学子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升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融入,创新了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创新了文化传承的路径,讲好民俗故事这一形式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创新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还有助于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推动课堂质量,教学活力的提升[3]。
延边,东北边陲一颗璀璨的明星,鲜为人知,鲜有人关注,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大批珍贵的文物破土而出,延边地区的延吉市八道古长城、安图人遗址等重大发现,使得延边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都得以被人们重新认识,备受关注。延边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特殊性。地处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东与俄罗斯接壤,形成了区域内多民族、民居文化共存的现象。同时延边地区朝鲜族不断的迁移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形成了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同时也是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不断地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是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4],所以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有时代意义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承担着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的责任,更承担着弘扬民俗文化的重任,将其与大学语文课程相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喜爱,更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服务社会的大局意识,推动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障职业技能技术人才支撑。
将民俗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大学语文相融合,对于职业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提升都具有推动作用,对于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更是具有积极作用,但实际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存在教师相关文化素养及历史内涵欠缺,对课堂教学创新理念认识不足,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相融合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课堂素材敏感性不够等不利因素,使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缓慢。
1.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将民俗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但融入较牵强,与课堂内容脱节,致使学生不在意,没听懂,不喜欢,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仅仅以教材讲解方式阐述民俗文化,掩盖了民俗文化的风韵及吸引力,学生不感兴趣,记不住,凡此种种,均不利于学生对大学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不利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2.融合路径单一
大学教育,不单单只有课堂教育,应该丰富教育路径,在实践中、比赛中、校园生活中多方面全方位引导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接受并感知民俗文化的魅力,自觉成为民俗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部分职业院校民俗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融合路径单一,未能将其独有的民俗特色彰显。
3.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不足
内涵丰富的延边文化是延边地区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文化资源与素材,其被深入挖掘研究并融入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对提升课程质量,促进课程改革具有推动意义,现阶段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应用力不足,未能真正达到与大学语文教学相融合,部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对延边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民俗文化储备欠缺,不能与课堂教学有效衔接,同时存在职业院校对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整理、存档不完善,教师缺少素材收集途径的弊端,也不利于民俗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相融合的发展。
新时期,将民俗文化传承好、发扬好,地处于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责任更加重大。如何培养具有文化内涵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将民俗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探索新模式,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推进民族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
1.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挖掘特色民俗文化,丰富课堂呈现形式
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在课堂内容是否被学生所吸纳并可以应用于实践,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结合专业要求,结合职业要求,融入特色的民俗文化,教师要把握好课程内容的结构设置,完善传统的语文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着重体现民俗文化及人文话题,展示出延边文化开放性、多样性、包容性,展现出延边地区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根据所讲内容布置呈现教学环境,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民俗素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民族地区特色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贡献力,使其自觉成为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讲述者。
2.加强民俗文化资源的应用,创新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课本内容填鸭式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大学语文的主要教育方式,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并未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效果也是大打折扣,最终演变为学生为考试,教师为工作的模式,为突出学生这一课堂主体,教师需要大胆创新课堂模式,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打造特色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激发学生学习接受传承民俗文化的热忱,引导学生做有文化素养的,有职业道德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人才,教师的课堂不仅局限于班级内,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处于民俗文化之中感悟文化的力量,以此达到将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语文课堂的目标。如在讲解延边地区红色文化时,可以充分利用延边红色地标--三红两地一前沿,三红即红歌、红碑、红州,红歌即是《红太阳照边疆》,红碑即是“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红州即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两地”指东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诞生地;“一前沿”为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前沿。“三红两地一前沿”延边红色地标彰显了延边州深厚的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此类影视材料或红色基地等爱国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民族文化的震撼,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让学生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深入了解延边地区的红色文化,并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也可以进一步营造校园民族文化学习、传承氛围,丰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改变不受欢迎的现状。
3.提升教师队伍民俗文化素养,丰富民俗文化内涵。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播者,要不断丰富对延边地区文化的了解与对文化内涵的把握,大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思维方式,不断关注和积累地域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素养。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合理地融入民俗文化,[4]让大学语文课堂成为弘扬民俗文化的有效媒介,同时也通过融合传统民俗文化,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活力,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筑牢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民俗文化的弘扬者。将延边地区民俗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就要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民俗文化素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方式,紧跟时代步伐,这也是将民俗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前提及保障。
总之,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能人才支撑时,也肩负着本地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大责任,一个地区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要将延边民族文化与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相融合,就要先认识到融合的意义,必要性,正视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方法,促进民俗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师教学模式与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注重教育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实施科学、客观评估,有效借助新媒体融入民俗文化[5],结合学生需求、专业需求、职场需求、时代需求,不断挖掘和学习更多可与课堂内容相融合的民俗文化素材,人文素材等,丰富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特色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诠释好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对于民俗文化传承、弘扬,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综合素养提升的深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