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的中国元素挖掘探讨

2022-03-17 14:58:25芦丽红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日语日本文化

芦丽红

(上海电机学院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近年来国内教育追逐功利性,使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外国文化,认为一切都是舶来的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一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不能忽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自信。因此在高校文科专业教学中引入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比较,已成为高校思想教育一种新的模式。但是,在具体授课中如何通过跨文化找出我国和区域间其它国家的文化关联性,向学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加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却是一项全新的重要课题。

我国高校中日语专业数量进入21 世纪以来数量急速扩张,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专业,学习日语的学生人数众多。那么,怎样在高校日语课堂上通过跨文化比较,系统地讲好中国元素,开展好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使这一庞大群体形成祖国文化的正确认知。

一、引导学生认识日本文字语言中的汉字彰显的中国元素

汉字至今还在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这样说,日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从中国借过去的,甚至说日本文化的母体也不为过。岛田勇雄等认为,日本“自古代以来以汉字作为正式文字,日本仮名(假名)是假借的表音文字”;日本“国语表记的表音文字称为「万葉仮名」,在「万葉集」里多使用汉字表音”。[1]在日本假名尚未出现时,日本的古典记录只能依靠「万葉仮名」,同时这也是当时日本的唯一音标。在日本,和中国《诗经》具有同等地位的是「万葉集」,「古事記」就是采用「万葉仮名」对当时日本的文化和思想及社会活动进行记载的。此外,“「万葉仮名」里还分为「真名」和「真仮名」”(岛田勇雄,昭和48 年:100)。“「真名」为汉字原本的表意;表音为「真仮名」。在日语词汇里有些词义甚至差之千里,这是日本对汉字改造使用的结果。现在使用的日语平假名、片假名是“作为汉字的辅助记号而存在的”。(岛田勇雄,昭和48 年:113)

日本古代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从公元前后开始,汉字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冶金、纺织、农耕等文明,以强大的辐射力量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汉字文化区。据日本政府1981 年发布的《常用汉字表》统计,在日语中经常使用的汉字有1945 之多。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有《日本社会与文化》或类似课程,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发展的历史因由。因此,教师在讲解日本文化的同时,应找出历史上隐藏在背后的故事,把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形成的影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同时,在进行跨文化比较中,充分利用中日文中一些汉字的同根同源,有声有色讲好中国故事。

二、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神话中的中国元素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起源都和宗教分不开。就日本而言,因其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亚洲儒学文化圈中的重要一员,它的神话也多以中国文化中的传说为原型发展而来。比如日本的“河童”作为掌管水务的水神,在海洋、河川的里面有自己的龙宫,在古代日本是被民间供奉的对象。“那里的神被称为竜神或者竜王,接受人间的祈雨和止雨。河童是水神落败的变身。”[2]河童的形象为绿色的类人生物,头顶一个装有水的圆盘,鸭嘴驼背。它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河伯”传说,其日文读音“kappa”就与中文汉字“河伯”的读音极其相近,在日本动漫中这一形象就有很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九尾狐“玉藻前”的传说。在日本,“自称「玉藻前」的妖女获得鸟羽天皇的宠爱与信任,后来天皇便患上了怪病倒卧床榻。大臣们因此开始怀疑她,请安倍泰亲暗中对她进行了占卜。结果,「玉藻前」的真面目终於曝光,原来是一只来自中国的九尾妖狐(也有人说它是妲己),於是她便逃离京城,躲避到远方。”[3]另外,中国古老的“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演变为“棚机女”传说,“棚机女”传说故事记录在日本的《古事记》里。“日本的七夕传说是由牛郎织女的传说与日本本土祭祀祖先,祈愿丰收等活动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易忘记的典故.1988 年:215)以上各种典故充分说明在古代日本,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在日本民众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也是古代日本以此为蓝本创作故事的源泉。

作为高校的日语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简单句型教学到阅读教学再到翻译教学,亦即人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译分步骤教学法,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已经显得落伍。在课堂上,一些旧的教学方法明显让人感到枯燥无味,很难系统深入地将相关语言文化知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深处,面临着淘汰状况。因此,课堂上如何创新教学思路去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日语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他们自身对不同的文化辨别能力,已是当前日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焦点。

在现代日语教学课堂上,过去的单纯句法型教学在逐步向着以情景为主,内容全面展开,并采用PPT 和多媒体等大量电子设备进行辅助,甚至是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过渡。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小型电脑的普及使用,使日本的大量各种文化信息可以绕过课堂,在很短时间内进入学生的大脑中。因此,利用课堂这块阵地,把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突现出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而且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制作PPT 来展示学习内容和成果,也能大幅提高他们日语应用水平,让他们最大程度获得成就感。如教师在讲解“和服”“七夕”“成人礼”和“河伯”等传说之后,让他们结合自己收集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认知课文单元学习的文化内容,就会使得抽象、难懂的语言背景知识在他们眼中有了较直观的生动形象,进而加深他们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日本文化中包含的中国礼仪节日习俗

日本虽然说以遵守礼制名冠天下,可是日本礼制的形成却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在日本《易忘记的典故》一书中就记载有日本国“古代就有的「元服」既初冠、初元结(也被称为乌帽子加冠仪式),女子挽发·初用发簪·整发……,男子15 岁,女子13 岁举行成人礼”之说(易忘记的典故.1988 年:22)。日本这一礼仪也是从中国借来的,是仿效唐代加冠礼而成的。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 年),日本开始仿效唐朝成人冠礼制度,制定了结发加冠制度。《礼记》云:“夫礼,始于冠。”只有成人之后,方能讲“礼”。成人之礼,是中国礼制文化之起点。只有行冠礼笄礼成人之人,方为一个真正之“人”。

日本重要的「節句」既传统节日「5 月5(端午)」、「7 月7(七夕)」、「9 月9(重阳)」等是“依照唐朝时代的惯例而定下来的传统节日。”(易忘记的典故.1988年:11)这些节日均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认为「5 月5(端午)」时期是毒虫苏醒、害虫破坏农作物的时期。为了避除灾厄,古代中国有使用艾草、喝酒、艾草沐浴等习俗。现代日本虽将「5 月5(端午)」 改为“重视孩子的人格发展,祈求孩子幸福”(易忘记的典故.1988年:197)的国家法定节日,但在内容上依然保留了中国的传统习俗,例如,使用艾草辟邪、艾草浴、艾草糕点等,这些习俗依然跟今天的中国传统习俗有着极其相似的功能。「7 月7(七夕)」的“「星合伝説」是中国传来的,在祈愿秋收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形成了一个重要节日。”(易忘记的典故.1988 年:215-216)。「9 月9(重阳)」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平安时代传入日本,在中国也叫“菊花节”,菊花寓意长寿。“在日本江户时代的诸侯之间,流行栽培菊花、赏菊、品菊等。…在「源氏物语」中也频频有平安贵族庭院栽培菊花的情节”。(易忘记的典故.1988 年232-233)在重阳节这天,京都的上贺茂神社会举行“重阳神事”,大宫八幡宫的“菊被绵”,还有市比卖神社的“重阳祭”。这些中国习俗传到日本后,被吸收改造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从以上列举的文化现象看,中国文化已深深嵌入日本文化之中,在日本文化中无处不在。所以在这些细节之处引导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也要正确理解这些文化的出处。教师在讲解好日本文化的特色时,让学生了解文化背后隐藏的大量中国元素,对提升他们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会有极大帮助。

四、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古诗词中的中国元素

2020 年的新冠疫情为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作为邻居的日本也伸出了援手。2020 年3 月11 日,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 事务局捐赠给湖北的防疫物资上写着诗词,这首诗饱含深义,道出了同在地球上的他国异域,同为地球人的最真实的感受,这篇诗词可以说触动了许多中国人,包含了同为地球人全力支持武汉,与那里的人民并肩战斗,殊死抵抗疫情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毫无疑问,不少中国人读到这句诗后,都会误认为这是日本方面引用了中国的古诗词来表示日中友好。但查阅文献,实际上这首古诗词的作者是日本长屋王,这八个字是出自《绣袈裟衣缘》。这句话来源于1300 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此外,日本医药NPO 法人仁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Huobi Global,株式会社lncuba Alpha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面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首诗则是出自我国诗经《国风 秦风 无衣》,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首战歌。

日本富山县向中国捐赠的物资包裹上写有“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公盼春来”的诗词。其中“同气连枝”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中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日语里也有这样的说法,“共盼春来”寓意着共盼春天,希望疫情早日散去的心愿。还有日本京都府舞鹤市,赠送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上写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的诗句,喻义着团结一致,共同抗役的诚挚心意。

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被运用得如此娴熟,没有词不达意痕迹,意境表达恰到好处,反映了日本对中国古诗词的认识理解之深,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他们这些回赠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能让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已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的土壤中。

五、引导学生认识日本日常生活中的中国元素

当然,日语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不限于中国古诗词的影响。还有已融入日本人生活当中的中国成语、谚语等。如表示在艰难的处境中团结互助,共同战胜困难的成语:同舟、相救う(同舟共济);表示矢志不渝,不屈不挠的成语:愚公、山を移す(移公移山)、雨だれ石を穿つ(水滴石穿)等。还有表达相同意思的谚语:千里の道も一歩か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比喻意志坚定、经得起考验的有:疾風に勁草を知る(疾风之劲草)、十年一日の如し(十年如一日)等。在表达劝解的成语时有:忠言、耳に逆らう(忠言逆耳)、人、木石に非ず(人非草木)、五十歩百歩(五十步笑百步)等。表达孝道的有:孝は百行の本(百善孝为先)、孝行のしたい時分に親は無し(子欲孝而亲不待)。表达战场计谋时有:彼を知り己を知れば百戦殆うから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表示顺其自然努力就好的:人事を尽くして天命を待つ(尽人事听天命)。表达执政理念的有:前車の覆るは後車の戒め(前车之鉴)、水清ければ魚棲まず(水清则无鱼)。表达颠倒是非的有:鹿を指して馬と為す(指鹿为马)。表达精神欢愉的有:春眠暁を覚えず(春眠不觉晓)、春宵一刻値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表达国家存亡的有:国破れて山河在り(国破山河在)。除此之外还有: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郷に入っては郷に従え(入乡随俗)、覆水盆に返らず(覆水难收)、塞翁が馬(塞翁失马)、忙中、閑あり(忙里偷闲)、雪は豊年の瑞(瑞雪兆丰年)等等。[4]从这些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日常生活成语和谚语在日语中大量使用,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影响力,及日本人对中国文化吸收的规模。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的和文化交流史。在中国各类学校中,很多学生崇拜日本漫画,日本和服、日本料理、日本茶道等,但殊不知,这些文化背后都隐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大学日语课堂上,要对中国学生直白地宣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效果并不十分显现。因为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日语知识后,不会再轻易接受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所以如何将授课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地地结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展现中国文化元素,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特别注意。因为只有加强了中国文化根基的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让他们由衷地产生出对国家的自豪感。

2014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使用唐代魏《谏太宗十思疏》里的内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重要关联。

大学阶段也是大学生由青年走向成人的过程。他们走向社会后,对祖国文化具有什么样认知,决定着他们今后的人生走向。因此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将其传播到每一个学生心中,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教授一些外国语言文化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会贯通于教学全过程,紧跟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把中国文化元素与对外合作接轨,并发扬光大,这样才能跟上中国的快速发展步伐,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 月18 日在主持召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曾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宏图,教师就要在自己岗位上透过各种方式,将点滴的、碎片化的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连贯的中国文化链条,融入教师备课和授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比较,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注释:

[1]岛田勇雄等.国语概说[M].桜楓社.1973.78.

[2]新用字用语研究会.易忘记的典故[M].教育図書株式会社,1988.304.

[3]玉藻前.https://baike.so.com/doc/6757873-69724 74.html.

[4]中川昇.谚语辞典[M].大創出版,2000.19-203.

猜你喜欢
日语日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32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谁远谁近?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0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