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策略研究①

2022-03-17 14:58:25茅佳欢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困难心理健康

茅佳欢

(苏州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随着民办高校近些年来招生体制的不断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规模也随之扩大。这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往往要承担物质和日常生活中的多重压力,长此以往,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自卑、孤僻、极端等不同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生活和学习,更阻碍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帮助困难生摆正心态,解决心理问题,给予他们自信,重塑自强自立的信念,是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一、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常都有极强的自尊心,主要表现为他们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内心敏感脆弱,喜欢猜忌也容易受到暗示。这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更希望得到身边的老师、家长、同学以及朋友表扬、肯定、尊重,但由于他们自己家庭的原因,他们背负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害怕别人提及自身的家庭,有时周围人不经意的某句话或者随意的举动有时便会引起他们的在意和多疑。特别是在参加班级体活动中,如果发觉自己和他人在专业技能、兴趣爱好、人际沟通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才导致他们不擅长也不愿主动与他人沟通,很少倾诉自己的心事或是表达真实想法,所以导致交际范围也十分有限,人际交往圈变小,无法更好地融入大集体环境中。

2.孤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有着较强的自卑心理,无论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担心被他人嘲笑讽刺,同时不想低人一等,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所以他们很少会积极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更不愿意经常与人沟通交流。此外,通常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与普通家庭的经济条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生活习惯以及消费观念上十分悬殊,所以他们在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尽量避免高出于他们的消费水平的聚会,长此以往,逐渐会远离集体,独来独往。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知自己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所以想通过学习得到他人的关注、尊重和认可,也让自己更加自信。为此起早贪黑的拼命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并拒绝一切活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缺席集体活动,时间长了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人际交往,不仅积极性会越来越低,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进而完全封闭自己,形成恶性循环。

3.极端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过于自卑,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命运不同,自怨自艾,不能理性地看待和积极面对经济困难,这也加剧了负面情绪和不良心态。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对于班级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他们既羡慕又妒忌,这种心理往往会持续一整天,而嫉妒心也会渐渐发展成极端的仇富心,会每日泡在网吧沉浸在虚幻的网络游戏世界,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想法与行为异常偏激,严重时会触犯社会道德底线,法律法规。

4.依赖

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因费用问题而失学,我国于2007 年下发了《有关完善普通本科院校、中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捐助政策体系的若干意见》和相关实施办法,高等院校纷纷设立了困难生国家助学贷款、励志奖学金以及助学金等不同形式的助学项目,以此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梦。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学校提供的资金帮助有着严重依赖,将个人家庭经济困难视为理应接受资助的凭证,认为助学金本就属于自己,心安理得下轻松获得一笔资金,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依赖心理,大量精力全用在不劳而获的索取上,继而无心学习,产生严重惰性,慢慢的对生活也失去乐趣。

二、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教育教学环境不足

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和文化环境相对落后,某些地区的农村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重视语、数、外这些主流课程,而音乐、美术等艺术课都流于形式。同时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在硬件设施设备上,偏远地区学校缺乏一定的硬件设施,例如他们很少会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方面,农村地区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要远远低于城镇地区,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2.家庭经济和精神压力过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日常生活较为穷苦艰难,一方面,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远不如城镇地区的学生,通常父母给予他们的生活费只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无法提供多余的娱乐消费。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也会一直灌输他们通过他们自身来改变整个家庭现状的概念,将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很多困难生只能刻苦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慰藉劳累的父母,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其身心压力。

3.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

现如今,城镇化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和就业压力。民办高校应届毕业生分配体系的变革造成了市场严峻的竞争形势,这让初入社会,经验不足的困难生不知所措,迷茫无助。而且多数家庭困难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缺少家人、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所以他们的择业过程更为坎坷,生存发展的压力更为巨大。

三、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的策略

1.由经济资助变为能力帮扶,多种扶贫模式并行

民办高校要在原有的助学金、费用减免以及与校奖学金等常见的基础性补助外,民办高校还应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提供多渠道的扶贫救助岗位,提供更多的与其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助学金极大程度的减轻了困难生的经济压力,可同时也使其内心变得异常敏感脆弱,他们从此成为了特殊的群体,强烈的自卑心导致他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等一系列问题。但参加专业扶贫救助岗位则能让困难生找到个人价值,在勤工俭学中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事实上这也是他们在踏入职场前能够报答社会关爱的有效方式。

2.与企业协同构建帮扶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民办高校应全力号召社会各界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女献爱心,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踊跃参与困难生帮扶活动,要重点吸引相关企业,鼓励他们以“结对帮扶”的模式,为困难生解决学费上的困难,或为他们提供助学的工作岗位。当前许多民办高校都在提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这是一种以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由校企双方共同合作育人的模式。民办高校可借此,引导广大困难生主动参与,深入企业感受真实职场环境,接受专业锻炼和培训,积累自身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深化与企业间的融合。这不仅能够解决困难生日常生活的经济难题,还为日后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同时又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加强心理教育团队的建设,深化心理健康辅导

民办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团队的建设,打造一支集专业心理咨询师、导师于一体的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广大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脱贫。与此同时,还要构建院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困难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其中由院校来创设心理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中心,二级学院选派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并配置相应的心理辅导室,各个班级要安排心理委员详细记录困难生心理发展情况且建档,而各个宿舍则要委派舍长担任心理信息记录员,四级联动、四方配合,形成完整的心理动态监测网,全面把控、多角深入,点面结合,密切跟踪校内全体困难生的心理情况。

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专业心理辅导员和教学人员还需结合在校家庭困难生普遍存在和极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召开专题讲座和心理知识宣讲活动,若困难生存在特殊的心理问题时,要单独对其进行疏导,将这类困难生作为重点监测对象,随时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必要时可邀请校外专家亲临指导。同时可以采用集体辅导的方式,将存在相似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组织在一起,相互交流各自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共同探讨、协商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生从最初被动等待接受的帮助者逐渐变成了积极主动帮助他人的参与者,真正实现了帮人帮己的目的。

4.建设特色化网络教育平台,拓展心理辅导时空

民办高校在线下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也要重视线上教育。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建设特色化的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平台,为广大在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动态化的个人心理档案、心理辅导、情感互动、专题讲座等网络教学服务,并定期在指定板块互动区域内宣传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代表性案例,传播励志故事,弘扬先进精神,随时随地与困难生在线互动,充分拓展心理健康辅导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相对于传统面对面课堂心理辅导和师生一对一的咨询模式而言,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倾向于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网络的方式倾诉个人的心理问题。教师也能在平台中构建更加具体、更为全面的困难生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更好的规避心理危机事件。

5.学生应调整心态重塑观念,强化自身主观体验

想要更好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和问题,单纯依靠社会群体和高校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己内在动力也同样重要,所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自身的心理状态是关键。民办高校困难生应善于自我鼓励,用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来给予自己信心,督促自己努力前进。面对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状态时,要懂得及时转移情绪,比如可通运动、听歌、看书等方式来分散注意力,迅速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在遇到挫折或承受压力较大时,应学会自我放松,释放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扫除阴霾。家庭经济困难生应了解自己的感兴趣的事物,尽可能发展多个爱好,时刻保持乐观,多发现、多感受身边的美好,同时也要将课余时间花费在陶冶情操和强身健体上,以便将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生还需重塑自身的价值观,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很多,凭借自己努力改写命运的励志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决定不了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穷苦,但却可以通过后天的拼搏奋斗创造财富,摆脱经济困境。家庭经济困难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决不能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更不能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应坦然接受自己的出身,将其视为生活的磨练和考验,用坚强、自信、勇敢、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永远善待他人,怀有感恩之心,将来自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内化成学习动力,不断强化对外界帮扶的主观体验,日后用实际行动来回馈。

作为民办高校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成为各大民办高校扶贫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困难生自卑、极端、孤僻等心理问题,民办高校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全面展开心理脱贫工作。通过创新资助模式、重塑观念、强化网络教育、关注心理动态以及组建专业教育团队等有效路径,来保障困难生工作的落实,真正驱除他们的内心阴霾,塑造健全人格。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困难心理健康
困难中遇见团队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困难我不怕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选择困难症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困难,找警察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