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心理层面:主观幸福感视角探析

2022-03-17 14:52郭晓飞
关键词:共同富裕主观幸福感

郭晓飞

(绍兴文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共同富裕是这个时代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释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规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28报告中提出的第二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是:“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9报告中提出第二阶段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1]29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共同富裕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术理论界对此问题也高度重视。怎样理解共同富裕,怎样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引起人们思考。从心理学角度着手,基于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角度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共同富裕的思想和理念,也有助于消除关于共同富裕的心理误区,对于推动社会实践和实现共同富裕,探索和架构共同富裕的发展理路具有积极意义。

一、共同富裕的现实契机

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和追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建设大同社会的理想,认为安定和谐的社会能够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做到消除贫困,不会贫富悬殊。根据《礼记》描述,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这样的景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第九》)孟子的社会理想追寻孔子的大同世界观,他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君王行仁政、重德教,社会生活则“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墨子明确主张和要求兼爱交利,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天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中》)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始,即将为人民谋幸福,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有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阐释,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就提出:“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也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要求,他在约见工商界代表时提出:中国要实行这样的制度,建设更富更强的社会,是大家都有份的共同富、共同强的社会。1992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在新发展时期,党和政府更重视脱贫攻坚,脱贫解困,在基本消灭贫困,基本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新理念和新要求。党和政府提出推动和促进共同富裕,并且支持浙江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因为现阶段已经处于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和实施的最佳契合点,主要原因在于如下四个方面。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导和组织基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总结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企业家“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5]。2021年国务院发布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文件,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得到更高度的重视,也到了实践实施的阶段。扎实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序组织和有效落实。当前,党和政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坚强决心和有效组织,以及浙江省作为先行示范区的实践实施,为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奠定了领导和组织基础。

(二)安定团结局面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当前,国际形势不容乐观,新冠疫情尚无明显缓解迹象,新冠疫情造成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困顿不前,人们生活艰苦,导致严重的社会不稳定状况。国内而言,新冠疫情虽时有反复,随时有复发迹象,但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采取种种预防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及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疫情基本得到抑制,多方努力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正常有序开展。面对复杂环境和严峻形势,在党和政府的有序组织和有效领导下,社会保持了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党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和实践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三)经济高速增长提供良好经济基础和充分物质保障

这些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总体发展势头极好,在2010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中国现在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城乡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当前,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在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共同富裕具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四)党员干部和人民积极参与奠定良好群众基础

中国人民具有聪明、勤劳、勇敢、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也具有勇敢挑战命运,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这些优秀品质和进取精神将极大地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共同富裕的实践,挑战任何的艰难险阻,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在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许多党员干部下基层,不辞辛劳,勇敢开拓,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帮助困难家庭脱贫致富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既取得了巨大成效,也锻炼发展了能力和获得了丰富经验。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优秀的党员干部不仅能够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有生力量,他们积累的经验无疑也将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

二、共同富裕理念及其心理误区

实践共同富裕已到了最佳的时间点,但实施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共同付出努力,也需要人民群众科学认识和客观理解共同富裕理念。如果对富裕下定义的话,可以将富裕界定为个体具有足够的财富,生活过得富足,内心感到满意和幸福的状态。富裕不仅是家庭财物充裕,也是主观感受富足、满意、幸福。对于富裕,显然应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财物的角度看,富裕表现为家庭有充裕财物,如果家庭财物不充裕,缺衣少食,就是贫困或贫穷状态;二是从心理感受角度看,富裕心理表现为个体具有拥有和支配充裕财物的富足感、满意感、幸福感,如果个体缺乏足够财物可以支配,就不会有富足感、满意感和幸福感。

富裕心理包括了现实的满足感及未来的良好预期性二个层面。富裕在心理上来说,首先是一个静态状态,意味着现实的满足感,即个体感到家庭具有相对丰富的财产可以支配,足以让个体过上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的生活。富裕在心理上来说,也是一个动态状态,意味着家庭财富不仅在当前处于富足状态,也意味着个体具有对未来的良好心理预期,个体预期未来财富具有足够的安全性,不会产生意料不到的损失,自己能持续生活得富足满意。具体说,富裕的心理预期包括:一是预期家庭合法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具有安全性,不会遭受不可预期的损失;二是预期未来家庭能够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具有就业保证,能够应对诸如子女教育、物价上涨等问题;三是预期未来家人具有良好的生活保障,得到充分的医疗、养老保障,不会遭受失业养老问题困扰,也不会因病致贫。

共同富裕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足够财富,大家都生活得富足满意幸福的状态。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种财物充裕的状态,也是大家心理上都感到富足,对生活现状感到满意,生活得幸福的状态。在共同富裕的问题上,人们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理解,这些错误认识和片面理解对于共同富裕的发展及实施会产生不利影响。人们容易产生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共同富裕就是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

在共同富裕问题上的心理误区之一是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劫富济贫,剥夺富裕家庭的合法财产分配给贫困家庭,达到财富平均分配的目的。共同富裕是指全社会协调努力,不仅消除和避免绝对贫困,也要努力消除相对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使人们都能生活得丰衣足食、美满幸福的状态,而且能具有持续的生活质量提高和改善的状态。共同富裕也是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促进财富的合理分配,通过合理的税收机制和社会捐赠体系促进财富的再分配,避免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消除贫困问题,使人们都生活得富足幸福。

(二)共同富裕就是对困难家庭的无条件救助

在共同富裕的问题上特别容易产生的心理误区是认为倡导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困难或贫困家庭给予无条件救助,帮助这些家庭快速致富。我们看到,当前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社会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基本达成。但有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家庭经济处于困难状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不是要对困难家庭给予无条件的救助,帮助他们快速致富,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产业扶贫,强化生产自救,鼓励困难家庭在有效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在可持续的情况下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达到富裕状态。

(三)共同富裕要保证所有家庭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关于共同富裕还有一个心理误区源于对富裕的错误认识,认为富裕不仅意味着家庭经济富足,而且能使家庭财富不断增长,达到特别富裕的状态,拥有高品质生活质量的状态。共同富裕是要使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感受,不仅感到财物充裕,对当前生活现状满意,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良好预期。有些人眼睛盯着社会上占少数的特别富裕的富人群体,认为共同富裕意味着保证家庭财富不断增长,使所有人都过得特别富足富裕,使所有人都拥有高水平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三、基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富裕的要旨

共同富裕是要人们生活过得富足幸福,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尚书》中将人生的幸福分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尚书·洪范》)长寿、富裕、健康是人们追求的幸福指标。在心理学领域,关于幸福有三种观点:一是享乐理论的解释,认为幸福就意味着生活富足,能享受生活乐趣,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感;二是期望理论的解释,认为幸福就意味着满足自己的期望,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三是因素理论的解释,即通过因素分析方法,确定能够导向幸福的诸因素,认为满足这些构建了幸福的有价值的因素,就能够获得幸福感。比如,彼得森就分析提出:“幸福就是要追求下面的这些:免患疾病、物质享受、职业、友情、儿女、教育、知识等。”[6]59

心理学领域确定地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或感受,也称为主观幸福感,是与生活满意度几乎相似的感受,两个概念也相互换用。彼得森说:“生活质量是所有有关美好生活的情绪、体验、评价、期望、成就等的综合标志。主观幸福感则是更具体的一个名词,常常用来定义相对较高水平的积极情感、相对较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以及对生活是美好的总体评价。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跟生活满意度的定义极为相似。”[6]60基于有关理解,可以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感到满意,并且确信自己能够有效保持这种生活满意状态的心理预期和内心体验。

个体产生主观幸福感的两个条件为:一是对现实满意,拥有充裕财物,具有较好生活质量;二是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具有维护幸福生活及取得更美好生活的积极预期。在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视角下,主观幸福感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富足,也意味着具有对幸福生活的良好预期,可以说,实现共同富裕,能使人们获得主观幸福感,具体说,实现共同富裕有望使人们获得两种心理感受:

一是现实富足感。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一定财富,能够满足满意生活的需要,感到生活富裕,日用充足,不会有缺衣少食或捉襟见肘的生活窘迫感,不会感到赚钱越来越难,导致不敢消费支出的消费压力感。

二是未来确定感。感到家庭财产足够安全,家庭财富逐渐增加或积累,家庭财富不会大幅缩水。社会有良好的保障机制,有健全公平的社会福利机制,即使家庭发生重大事件,也能保障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消费不受重大影响,不会因为发生不确定性事件而产生安全感缺乏。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预期损失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预期增长会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个体具有主观幸福感,也意味着对生活有良好预期,有积极期待。从主观幸福感角度分析,现代社会,个人心理上有四项核心期待。

(一)财产安全和财富增加的期待

家庭财富保障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富裕的基本点是家庭具有相对充足的财富,而且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或者缺乏收入来源,家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家庭成员难言幸福感,共同富裕要消除的就是这种状况。增进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家庭有足够维护生活和生存的家庭财产,而且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庭财富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或可能,个体才能具有足够的生活自信,也更具有主观幸福感。个体希望家庭财富能够持续增长,不会产生无法预期的损失,如果个体财产不安全,个人财富预期不能增长,甚至会持续缩水,个人将难言主观幸福感。

(二)病有所医的期待

人们希望本人或家庭成员在患病的情况下,能够有充分保障,不会看不起病,特别是在发生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情况下,不会不敢就医,不会因病致贫。客观情况是,仍然有些家庭在有家人患重大疾病的情况下,预期很差,怕给家庭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不敢就医,怕太花钱,生活质量极差,主观幸福感很低。有些人甚至因为怕太花钱不敢就医,造成疾病恶化,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病有所医的有效医疗保障的确定性预期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因病致贫的不确定预期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三)老有所依的期待

人们希望自己到年老时,能够做到老有所依。所谓老有所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足够的生活保障,首先是收入有保障,有养老金收入或退休工资,其次是已有财产不会无端地损失,做到衣食住行有保障;二是能做到患病时,具有医疗保障,不会看不起病,不会不敢去医院看病,不必要在发生意外时讹人;三是能在行动不便时,有人照顾,或者有钱请人照顾。如果人们预期自己能够做到老有所依,养老需要和要求得到良好满足,内心会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否则可能会有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四)学有所成和学以致用的期待

人们希望家庭中的年轻成员能够接受良好教育,有职业成长与发展的机会,能学有所成,拥有一技之长,能拥有高学历,也有高水平,具有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信心、有能力在社会立足。人们希望社会上每个人有平等的工作机会,只要肯努力就能有机会过上富裕、幸福生活。人们希望能够学以致用,为社会作贡献,也能有机会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为自己为家庭创造美好生活。人们希望有就业保障,有失业救助,能够满足生活要求,也不会大幅降低生活质量。

期望财富增长使生活得到充分保障,期望医疗保障不致因病致贫,期望老有所依不至于贫病交加,期望学有所成不至于失业无助,这些期待反映了人们的内心需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恐惧和担忧,而党和政府解决贫困的坚定决心,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以及采取的诸多脱贫脱困的举措无疑有助于消除人们的恐惧感,使人们具有更加明确的社会期待,更有生活自信,更加具有主观幸福感。

四、基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

从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角度看,共同富裕的理念体现了满足人们的更美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也保障了人们具有规避不确定性损害的完备的预防性措施,以及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良好预期。关于如何实践和实施共同富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有全面系统的阐释。从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思考,促进和发展社会的共同富裕,需要遵循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群众的核心诉求和关键期待,使人们具有确定预期,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促进和推动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协同作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路,各级地方政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心理期待,从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角度统筹组织,加强领导,强化落实,扎实推进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共同富裕,不仅强调富裕,特别重要的是要求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视各部门、各地区的协调,通过调动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共同富裕。要动员和组织党员干部、企业家、知识分子、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共同富裕发展的实践中,使共同富裕真正落到实处。基层组织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在统合就业、养老、病患、教育等方面信息的基础上,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在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中起积极作用。

(二)巩固脱贫成果,消除所有贫困

家庭经济处于贫困状态,生活基本物资严重缺乏,教育机会缺乏,生活处于窘迫状态,家庭成员难言主观幸福感,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最根本的是要消除各种形式的贫困,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对于贫困家庭,要坚持实施脱贫解困措施,通过贫困户建档,了解贫困家庭生活动态,在儿童教育、家庭基本生活、医疗保健等紧迫性问题上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贫困家庭生产自救工作自救,鼓励困难家庭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状态。坚持共同富裕的理念,仍要做到精准扶贫,真正使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状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三)健全医疗保障,避免因病致贫

疾病损害人的健康,重大疾病造成家庭极大的经济负担,人们害怕患病,害怕患病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害怕因病致贫。许多人因为患重大疾病,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甚至处于绝境,这不符合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基于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应该构建健全的医疗体系,健全医疗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敢看病,看得起病,不会因为患重大疾病而造成家庭经济的极大负担,不会因为患重大疾病而陷入生活困境,不会因病而致贫,即使遭受意外的伤害也不需要使诈讹人,这是共同富裕理念下要着力做好的一项实事。

(四)完善教育机制,促进全面就业

在扎实办好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切实办好职业教育,重视年轻人的职业培训,引导和帮助年轻人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使年轻人拥有一技之长,能有信心、有能力、有勇气在社会立足,能通过个人努力个人成长改变命运。要发挥互联网的联网机制,把握年轻人的就业状况,促进年轻人的就业,要引导年轻人通过职业培训促进职业成长。企业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站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重视员工福利,关注员工的主观幸福感,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需要,关心员工的福利和重视员工的成长。

(五)构建养老体系,做到老有所依

中国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接近7%,60岁以上老人超过10%,按照国际标准衡量,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源于老有所依,有收入保障,做到生活富足,有医疗保障,做到有病敢医,有生活帮助,不会无依无靠。基于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及提高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理路,需要构建系统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的专业服务与志愿帮护相结合的养老体系。要实现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实现城乡老人完全的医疗保障。基层组织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构老人信息系统,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及时有效帮助,要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困难老人提供社会帮护服务。

(六)完善福利体系,完备救助机制

要完善社会福利体系,规范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充实社会福利机构队伍,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挥社会福利机构在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完备的社会救助机制,发挥慈善机构在发展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帮护关系,对困难家庭,特别是对患重病、遭遇意外的家庭或个人,给予有效帮助。要鼓励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采取合理合法手段带领和帮助不富裕家庭和困难家庭脱困致富,实践和实现共同富裕。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11。共同富裕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是要让所有人生活富足,具有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集全社会所有力量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要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保障人们的合法财产得到有效保障,使人们有拥有合法财富财产的安全感,人们不需要担心财产被无故侵占。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社会氛围,实践和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主观幸福感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