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关中心小学 童章元
小学阶段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初期,也是一段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无数的“为什么”,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存在着非常大的兴趣,这种好奇和兴趣是科学发展的宝贵力量。因此,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现实教学的有利条件,引领学生认识世界、探究世界,了解自然、感受自然,让小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调动思维、寻求答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探究教学出现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方法,科学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有着非常大的改变。在有利的科学探究学习条件下,问题意识的培养得到了重视。科学的学习广袤无边,科学探究活动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寻求问题的解答是探究活动的动力,将问题得到验证是探究活动的终止。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所在,在有限的科学探究活动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创新,是对学生科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小学科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与科学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小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契机。
传统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科学现象只能通过教师的口头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去探究和学习,面对科学教学中的很多现象,纵使有很多的问题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或者是教师面对学生的很多问题一概而过,思想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重视,有时甚至会认为这些学生是在课堂上捣乱。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提问、想提问、会提问。这种问题意识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要求的提高,是敢于质疑、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在问题中反思、探究、学习和收获。同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其身边存在的各种现象,并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相互提问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例如,在学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观察口腔中食物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并通过创新设计实践教学方案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如“不同的食物会对口腔产生哪些影响?”,以及与前文的关联式问题“营养均衡的食物与垃圾食物对人口腔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去灵活思考已学的科学内容,并能够根据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来创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思考、灵活应用的学习习惯,并能够使学生真正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应用到科学知识的探索中。因此,教师应灵活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并把握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以根据其学习效果来灵活调整问题设计的方向与难易度。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科学这门学科时,仅仅是通过表面的现象来进行表层认识,并没有深入科学学科的核心,这样难以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刻理解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意识,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科学现象来对相关的问题展开科学探索,在教师的指引下去亲自动手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趣味科学知识。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并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引进行高效的实验。如设计“声音能够穿过墙壁吗?”“声音传播需要借助中介媒介吗?”等问题,让小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而培养其科学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思考、灵活实践的学习习惯。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序地进行实践探索,使学生根据问题引导来养成勤学善思、乐于实践的学习意识。再如,在学习“光”这部分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进行实际探索,并结合光的折射、反射知识来创设趣味教学活动。这样能让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引导来进行高效学习。
小学科学是一门涵盖了众多学科知识的课程,小学科学教学基本上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展开学习,在科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问题意识是存疑、有惑的表现,是怀疑精神的体现。科学的学习需要问题意识的促进,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相当于学习一项科学知识,因为问题的提出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探究中,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科学现象、寻找科学本质,在问题中发现、在问题中创新。
问题意识的提出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在新课标改革中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被进一步重视,科学的学习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教师要认识到科学教学的意义,不以科学不是主科而降低对科学教学的重视。课堂教学中正视问题意识的价值,提出的问题要有意义、有作用、有效果,而不是以简单的问题敷衍“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不是教学的任务,而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展示。问题的提出者不应只是教师,因为如果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就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注意力放在了怎样解答问题上。每一次的科学探究,应让学生去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解决他们所提的问题。而在素质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贯彻新课标的发展理念,注重培养小学生理论跟实践结合的学习意识,从而让学生更快速地融入情境化教学课堂中。
比如,在教学“弹簧测力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先让小学生根据问题来系统、客观地认识到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根据弹簧的特性来思考测力计的设计原理,这样能让小学生在认识新事物的同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中,从而重新认识生活中的现象,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趣味知识。同时,教师在设计“自制弹簧测力计”课外教学任务时,应同步设计相应的问题来指引小学生创新实践,并让小学生以学习实践小组为单位,让小组成员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合作,学会独立思考、集思广益,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针对小学生在弹簧测力计制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记录、思考探索、总结归纳、反思提升”四个步骤,让小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逐步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的案例很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现象,时时在发生着与科学相关的事情。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声音”这一单元,是小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现象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声音的理解与同桌交流,并让每个学生围绕声音提出一到两个不同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代表性,比一比谁的问题能“难倒”身边的同学。在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讲授之前,通过学生问题的收集、谈论,请学生谈一谈声音产生的原因。讲解过程中教室里的铅笔、直尺、橡皮筋都可以成为教师手中的道具,要求学生用这些简单的学习工具发出不同的声音,解答声音产生的原因。这种以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现象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是科学探究教学活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激活小学生内心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小学科学知识的教学成为更有趣味的教学体验。而在小学生根据问题指引进行创新探索时,教师应以创客式的教育思维帮助小学生真正根据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学会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的创新思考提供更多的机会。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应以时代发展为背景,让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引,并结合现代化技术中的科学知识应用,学会从互联网、课外读物中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突破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培养小学生创新思考、灵活应用的能力。同时以“声音的传播原理、现代科技发展中声音原理的创新应用”为教学案例,激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宇航员在太空中如何交流?能够像在地球上一样通过空气来传播吗?”,进而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探索太空中是否有能够传播声音的媒介,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探索能力。
科学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途径,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学手段也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游戏式科学探索是融合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参与性更高、兴趣更浓。比如,在教学“呼吸与消化”的单元章节“测量肺活量”中,上课前科学教师以气球代替了日常讲课的教科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吹气球,这种游戏瞬间点燃了小学生的激情,集中力量争取赢得这次小小的比赛。面对学生手中大小不一的气球,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大小不一?深吸一口气吹和平时呼吸吹出的气球是否一样?在这些问题的提问下进一步展开对“测量肺活量”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肺活量的概念、提升肺活量的方法,正确认识锻炼对人体肺活量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特点,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不同点,将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层,以帮助不同的小学生找到相对应的思考方向,这样才能让小学科学的教学更加高效。比如,在“声音的传播”这部分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来引导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为何城市的大钟发出的声音可以传播得很远,而教室内的说话声则很难传播出教室?”“电话的发明是依靠什么原理?”以及“如果当你困在电梯里,你会怎样求救才更高效?”这样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去创新思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这样不但能激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学会抓住学习的重点来展开深度学习、灵活学习。同时,对小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畏难心理,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通过参与趣味活动、师生互动,找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并多实施激励性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对科学知识和原理的认识和总结是问题意识的核心,教师切记不要在课堂刚开始就向学生灌输总结性和原理性的知识,而应该让学生在思考和摸索中探究答案。比如,在“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的教学中,课堂设计以“动手画一画”展开,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食物进入口腔的那一刻,画出一张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图。这种课堂设计是促进学生了解食物消化过程、完善学生对人体消化器官认识的有效手段,并通过画这个步骤,总结食物消化的原理。即以思维导图来引导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帮助其快速理解相关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人体运输的过程中,哪些器官起着关键的作用,并联系生活中人们常出现的疾病,想想为什么?”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问题指引非常关键,教师应就课堂教学的任务来帮助小学生从问题探索、分步骤实践中,找到高效实践探索的捷径。同时在小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学会养成随时记录、及时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把科学知识用活、用好。比如,在“制作我的小乐器”这部分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设计分步式的指引问题,来引导小学生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所学到的“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弱的原理”。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在享受制作小乐器的实践乐趣的同时,结合已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同时可以鼓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来大胆地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来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实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之,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是多样性的,教师应利用好现代学生对事物多元化认识的有利条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