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明
(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把践行师德作为毕业标准的首要条件,因此师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师德的教育是失去灵魂的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级指标对毕业要求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其中践行师德从“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两个维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二级标准对师德规范的描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1]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也将面对价值观还未定型却极具塑造力的儿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儿童抓起。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首先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自己首先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诉求。
践行师德还包括对教育专业的认同和热爱。“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2]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的理解与认同,是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选择人生道路的前提。教师要引领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自己首先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教师的理想和信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发展;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相信教育对人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
虽然古今中外都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观点。但无论持什么样的人性论观点,有理想的教师都坚信教育能发展人的良性良能,能促进人的发展,坚信教育能引导人向上向善向美;有理想的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任和期待,相信他们终能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相信他们终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有理想的教师对教育化民成俗的社会功能充满信心;有理想的教师,坚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学生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学习。
道德本身具有三层含义,一层是对行为的规范;二是思想意识形态;三是对好与坏、善与恶的价值判断。师德也是如此,既包括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包括对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方针的理解和认识,也包括对自身和他人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此的要求是:“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3]
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品德的引领者,是师德的模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者。传道受业解惑,教师首先要正身道立,悟道行道。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道德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可以涵盖人的一切社会属性。教师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都是师德的组成部分。教师没有真才实学,德不配位,能不配位,会误人子弟,也是不道德的。教师的仁爱之心,教师的深厚学识,教师的坚定信念,教师的操守道德,能影响人,能激励人,能感染人,能起到高山景行的教育效果。
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情怀还包括:“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无数的教育家对教育真谛的概括就一个字:“爱。”爱教育、爱教学、爱学生。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否则可能是驯兽的教育,灌输式的教育。
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师德最持久、最稳定、最深沉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能抵达人的心灵深处的独特体验,由此带来的是主体的信念和信心,当师德成为一种内心的信念,成为一种教育行动的习惯,成为一种教育行为的准则,教师也就树立起崇高的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想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道德是伦理的一部分,伦理学是一门学科,是研究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学科,具有科学性。师德作为教师伦理的一部分,一样具有理论渊源和理论体系。因此学习师德,也应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系统地学习理解。
所有的理论如果不付诸实践,那将只是空洞的灰色的信息,只有人真正相信并且能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知识。师德理论,师德的信念,师德的规范也是如此,在教育行动中运用师德原理和师德规范,在实践中理解和践行师德,也只有在教育教学行为中才能真正地体现师德。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师德的要求是“践行师德”,也就是说,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师德,践行师德,提升师德,强调师德的实践性。
因此,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设师德必修课程,设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中悟道,在实践中践行理论。
教师教育是专业,专业的标志就是有行为规范标准,有专业认证机构。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有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有对行为等级程度要求,做到什么程度算是合格,什么程度是优秀,什么程度是卓越;有的是在显性的教育行为中能够考量的。因此有必要学习制度标准规范条例,这有助于了解师德准则,强化师德意识,规范道德行为。
然而,“教师师德本心的涵养,并不仅仅是外在规范或律条的内化,而是在对外在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适应中创造性构建的过程,知性是这一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任何离开知识、离开教师专业属性所谈论的师德问题,都可能是空中楼阁。”[5]师德的内化和感悟需要学习者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浸润涵养,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成为信念,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行为。熟记师德规范标准,不一定就是有师德的人。教师教育行为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教师的信念才是没有露出水面的冰山基座。教师教育信念影响着教育行动和教育实践,师德具有內隐性、自律性。因此师德的学习既需要硬性的规训教育,也需要外在的感化教育,更需要内在的涵养教育。
对教育的情怀,对教育的热爱,对待师生关系,既有显性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也有隐性的心灵感受。因此师德教育,既需要行为的规范,更需要心灵的感化。优秀教师的案例,教育情境的感染,自身实践的体验,阅读经典教育专著,反思经典案例等多样活动,把师德感化与师德涵养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还有就是身边榜样人物的感染和影响作用。因此要树立身边的榜样和典型人物,让同学们感觉榜样就在身边。同时,本专业的老师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起到榜样与示范作用。
师德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有其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同时师德的考核要落实在日常学习和各项活动中,把课堂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学校内外的学习与实践,都纳入到考核范围,重视过程评价,重视平时习惯与规范的养成。
师德教育须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德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师德教育内容;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搭建师德活动的平台,创设实践活动,重视师德的情感体验与实践转化。
1.立体化的师德课程规划
依据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设置立体化的师德课程,包括思想与信念的思政课程、哲学课程,也包括教师行为规范的师德标准和教师教育法规课程;也包括实践体验的师德实践课程。
2.全方位的课程师德建设
除了思政课程之外,每个教师每门课程也应挖掘整合建设课程中的思政与师德元素。“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性活动,意味着任何教育内容、途径都具有道德性品质。也就是说,任何课程都有政治性、道德性、价值性意蕴,都有育人任务;任何教师都具有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的使命,都有育人的职责。”[6]课程的师德内容结合学科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既可以从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方面挖掘师德内容,也可从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示范师德的规范;还可从文化的视角阐明文化的价值,提升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
在教学中把师德的内容溶于教学过程中,如盐入水,水乳交融。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潜移默化,春风化雨。
3.多元化的师德实践活动
师德理论及其师德规范的理解最终要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在行动中进一步地理解和深化,化作行动智慧、信念与习惯。因此创设各种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安排项目学习任务,在项目学习中有目的地学习,在实践中体验教学,理解师德内涵。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参加乡村支教帮扶的志愿者活动,关爱一名农村留守儿童,拜访一位当地优秀小学教师,等等。
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给教师心灵带来充满温情的触动,让教师获得更多的精神悦动,激励教师自觉塑造高尚师德。”[7]
1.师德主题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每学年定期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对教育专业的热爱之情,对教育事业的崇敬之感。
开展师德大讲堂活动,请优秀教师、最美教师、师德模范宣讲报告。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优秀教师的教育感悟,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就是最好的榜样教育。写教育故事,写影响自己人生选择的优秀教师的故事或者负面典型案例,感悟理解教师在学生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对教育职业的敬畏感和使命感。研究特级教师成长规律、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从中领悟好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品质,思考并筹划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开展教师职业规划征文比赛,开展师德主题演讲及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教师专业的认识,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辨识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2.教育情感体验,内化教育理想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多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真实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探讨有效教育和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理解师德规范与教育理念。师德情景剧的排演,把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教师的教育问题通过情景剧表现出来,或褒贬教育方式的优劣,或引人思考探索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教育经典读书分享会,结合自己的教育见习实习的实践体会,谈自己对教育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通过教学活动或者主题活动的形式,注重师范学生的师德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感悟理解深化师德。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8]
3.失范反思,加强对教育的敬畏感
榜样示范能起到正面引领的教育效果,反面失范的教育能令人警醒,令人反思。教育部、新闻联播及其地方教育部门通报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清单,也是很好的教育内容。从反面案例中反思、学习、判断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与红线,既起到警示作用,也起到反思作用。
通过对师德负面行为的学习,进一步明确教师行为规范,增强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增强教师对教育职业的敬畏感。
1.师德考核积分制
在每学年的学业成绩考核中,单列师德考核项目。考核项目内容包括听讲座、读书、社会实践、参加主题活动等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积分,实行年度考核最低积分制,不达标的影响评优、补助、毕业,等。
2.评选年度师德标兵
每学年评选出同学们身边的榜样,通过各项活动的考核,通过同学们的民主评选,选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选出在教育实践及其志愿活动中真正帮助问题儿童成长的优秀学生;选出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选出能为同学服务,认真学习,品学兼优的先进者。
3.榜样引领,一院一品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德培养与师德建设可与党建结合起来,以党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行四个自信的专题学习,打造学院的品牌教育活动。在党建活动中讲奉献,比贡献,开展奋斗的青春、奉献的精神、坚定的理想等主题活动。同时,学院教师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加强师德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树立教师即课程意识,打造教授学生的金课,严格要求自己,恪守职业道德,做学生学习知识、塑造品格的引路人。学院通过评选师德标兵、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等活动,树立典型,树立榜样。
总之,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师德建设及师德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科课程和课外主题活动,把师德纳入师范生的毕业标准考核中,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