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鸭暖镇华强中心小学 曹 丽
“双减”政策的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让他们能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课堂是学校教育系统最基本的单位与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分析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学生成长需求的前提下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摆脱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避免布置大量学习任务及课内外作业,让学生快乐学习、全面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难以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层面上,对知识的讲解较为模式化、反复化,在硬性灌输内容后学生虽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较深刻的印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小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会逐渐降低,教师很难在课上调动氛围。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导致知识教学效果未能达到理想化标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也缺少活动参与动力,难以构建出高质量语文课堂。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习惯性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组织各项活动,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枯燥,久而久之语文教学走向程序化,未能充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间关系无法达到和谐状态,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主导的身份,学生只能在课堂内被动接受,从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较为表面化,他们的综合素养也始终难以得到提升,故而整体教学效率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学生在毫无目的地阅读、背诵的过程中忽视了语文学科的魅力,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多年来“应试教育”思想都在深深地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将帮助他们在正式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视为核心目标,因此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侧重于帮助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背诵以及对重难点习题的反复练习,语文教学课堂不仅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发挥出自身的潜能,无法形成先进的思维意识,文学素养、表达能力、思维品质都难以提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育形势下小学生课业压力大、负担重,严重时还会降低睡眠质量,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枯燥乏味,学习节奏也较为紧凑,在此期间部分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抵触心理,他们在疲惫不堪的状态下不能了解所学语文知识的本质,而“双减”政策的落实能成功为他们“松绑”,将主宰时间、生命的权利真正交还到学生自己的手中,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他们也能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自身的价值与情感诉求,学生眼中不再只有成绩,他们会将知识学习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并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从而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提高整体学习能力,实现身与心的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小学生提供了更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可以在做自己习惯做的事情过程中不断累积知识,实现思维品质、文化素养的发展,小学生需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明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学习规划,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自身的独立意志,逐渐产生独立人格,不是一味地模仿、背诵,能从所学中有所感悟,尤其是在语文课堂内,教师让教学变成“爱的教育”“生命教育”,发挥出时间本身的意义,学生能勇于面对挑战,也能积极探索知识的深层内涵,最终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教什么、还是学生学什么,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按照这个目标有序地落实各项探索任务,而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其次还需要将课程内容的布置进行有效规划,期间考虑到课内教学时间有限这一问题,故而在制定目标过程中需要坚定实际化、科学化、内容量化的基本原则,最终有目的性地组织活动,强化整体教学效果,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率。
而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量化,学生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学习和探索,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学习任务,最大化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需要了解下述情况:一是待教授知识点;二是培养学生何种能力;三是需要展开哪些种教育。只有在了解这三点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将目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之间有效衔接,同时也让学生在不断自主实践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根据已定的目标来逐层设计教学环节,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要看重结果,更应该关心过程,全面且多层次地看待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组织针对性活动,如小组讨论、故事表演、多维辩论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再做好问题预设,及时通过提示、点拨的方法提高课堂服务效率,达成理想化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语文预习的形式往往是单一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以及朗读课文,这样的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无法在课前预习、课内学习中展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双减”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为保证教学质量首先一定要注重对预习形式的多元化创新,一方面能在不为学生增添学习压力的前提下达成预习目标,另一方面也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续活动中,进而开展高效教学。
教师需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在无意识间为学生提供预习方向,在此过程中注意下述问题:1.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一名学生思维方式不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分层设计预习任务,通过由浅入深设置问题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他们会在对自身产生明确认知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不断获得自我提升;2.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趣学”目标,借助微课视频将重难点知识以动画、歌曲等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在愉快观看中学习知识;3.结合生活实际布置任务,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建立联系,如观察大自然、帮助父母做家务、扮演家庭小记者等,这样一来学生能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等,在预习中有所收获。
高效率的课程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灵活、巧妙地完成知识导入设计,一方面能在第一时间内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还能对知识内涵产生更加深层次的探索,以便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基于此,教师在“双减”形势下更应该对课程导入给予高度重视,在预先设计阶段完成以下任务:1.分析学生目前学习状态,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从而明确导入教学力度,保证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实现理想化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以此来确定导入的内容,根据各项信息去查询相关资料,保证课程导入内容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可以在兴趣、求知欲的驱动下自主学习,深化他们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导入作用,对知识探索更加投入;3.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展示故事、创设情境,还能探讨生活、组织比赛。无论哪一种导入形式,为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就必须明确互动的重要性,在语言交流、肢体交流中帮助他们放松身心,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探索知识,为他们的学习质量提供保障,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减轻学习负担,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
目前阶段我国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顺应学生的天性与发展规律,让他们能在保持快乐心态的前提下高效学习,从而真正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记忆,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而游戏化教学的目的正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转变他们在课堂内的身份,不仅仅是聆听者和被动接受者,更是探究者和创造者,自主地探寻知识的奥秘,结合自己所思所想创造知识,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思维能力、深化认知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时期由于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选择的游戏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将知识渗透与游戏探索整合,在每一个游戏设计都与核心教学目标相对应,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游戏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需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如编演课本剧、擂台赛、“拔河比赛”“捉迷藏”、合唱比赛、“小老师”模拟赛等,借助多元化游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最大限度,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目标。游戏与知识的串联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确保了学生在课堂内的主体地位,借助丰富的游戏资源降低教学难度,从根本上上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真正做到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名学生之上,在轻快的游戏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在无形中鞭策他们形成学习意识,让他们可以正视自己的学习行为,最终强化整体学习效果。
“双减”政策下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能活跃整体课堂气氛,学生能产生沉浸式体验,在交流中也能深化对知识的印象,但是与此同时部分小组合作中却产生了“学而无效”“滥而不精”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反思,并探索出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课程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能自然将简单易懂、烦琐杂乱的不必要合作删除,其次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每次活动开始前都坚持同组异质原则完成分组,保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同时还能在每一小组能力均衡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会逐渐明确个体行为对集体造成的影响,从而会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前提下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在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最终教师也要融入每一个学习小组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与讨论中,并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思路,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灵活度的提升,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学生的无限潜能,让他们可以真正在合作中学有所获。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抓住实质的东西,将课内的重难点知识串联,一方面让学生的思路逐渐贯通,借助知识间的关联来解读其中隐藏的内涵,另一方面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广阔的思考、创新空间,真正做到立足于学生展开教学,必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落实课程改革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课堂,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多元化情境,让学生在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前提下对知识内涵产生深度解读,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发表看法,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课堂的过程中发挥出了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对于课程内容中情、趣、理的挖掘也会更加深入,最终在课堂实践、反思探索中完成任务,达成理想教育目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仅要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构建课堂,还要利用先进的VR等技术对语文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处理,创造出更加直观、形象的场景,增强学生视听体验,最终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速度。
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内,教师在双减政策下既要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压力,让他们可以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同样也应该做到将语文教学常态化,利用好每一个现实因素,在自然状态下深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还应该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践发展能力,为他们未来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在此期间教师需要以平等的身份在课外与学生交流互动,组织他们参与成语接龙比赛、演讲比赛、表演竞赛、歌唱比赛等,一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藏能力,让他们可以在课外的自由时间毫无顾忌地展示自我,另一方面还能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都自然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探索意识,让他们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而非是负担,既减轻压力又能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如何增强课内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研究课题,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首先需要转换自身的传统应试思想,明确学生实际的学习、发展需求,借鉴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打造出优质的语文课堂,在此期间通过课堂导入、游戏互动、合作探索、多媒体指导来丰富教学形式,切实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舒适、轻松的环境内有效学习,实现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