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婷婷
传统古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韵味久远的意境,或欢快,或悲凉,集中呈现了诗人的审美志趣和创作意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古诗词语感,积累诗歌语言范式和素材,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此,教师要根据小学阶段的具体学情,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课文,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歌的魅力。此外,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中难懂的词语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初步理解古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
在景物描写方面,囿于古诗词篇幅局限性,诗人除了要讲究炼字,还要对意象的设置进行精挑细选。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意象的选择不是随便的“拿来主义”,而是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诗词中的意象既要贴合诗歌所描述的环境,也要充分表现诗人的情感。换句话讲,景物描写和意象选择实质上是诗人审美志趣和人生境界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讲,意象的选择要具备典型性和鲜明性,能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现作者的情绪表达。《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从整体上看,《山行》属写景诗,是诗人借景抒情、言明个人志趣的一首经典作品。诗中的景物质朴自然、宁静祥和,诗人通过各种意象勾勒出一整幅“秋山林景图”。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人以意象“寒山”表现了秋天的肃杀和冷清,既点明了季节,也彰显了具体环境。意象“石径”则与“远上”相呼应。诗人以简单的山和径勾勒出画面感较强的“寒山石径图”。同时,以“斜”字表达小路蜿蜒崎岖,在形状上赋予小路更为真实贴切的形象感。因此,首句不仅交代环境,更交代情感,而这正是两个简单的意象的具体作用。
“白云生处有人家”,诗人在第二句以意象“白云”起笔,用白云的浮现赋予“寒山石径图”虚幻缥缈的韵味。当然,白云在这里的视角是“从上而下”,而非“从下而上”地仰望天空。从上下文语境中可以感知,诗人已经进入到寒山之中,并沿着蜿蜒小路来到了寒山高处。接下来,诗人又以意象“有人家”赋予白云动感的生活气息,从而营造出一幅闲适安详的生活场景图。对比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有人家”也是诗人摘取的经典意象。从纯粹环境描写到生活氛围描写,诗人并未局限于对景物的机械式还原,而是赋予画面生活味道,从而实现了景与物的有机结合。
“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围绕意象“枫林”描绘出多层韵味。尽管在该句中只有一个意象,但内涵丰富,情绪饱满,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正如山水画创作中的“留白”,通过留白赋予画面空间感和想象性。从这个角度讲,“诗情画意”便是作者刻意营造的独特意境。以此为遵循,读者会产生诸多疑问,如诗人为什么要停车,以及“枫林晚”的什么景象吸引了诗人的目光,以至于忘记赶路,沉醉其中。从时间上讲,“晚”代表傍晚,与前两句中白日里描绘的景象迥然不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从颜色上讲,前两句是素淡之色,本句是鲜艳之色,而前两句的素淡实则是对本句的有效铺垫。此外,“枫树”是秋天独有的景物,尤其是落日余晖下的枫叶,两种颜色交相呼应,在视觉上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场景壮观,秋景分明,勾勒出了一幅秋日的“枫林晚景图”。
“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以意象“霜叶”将全诗的情绪推向高潮,这也是诗人情感的具体表现。从字面上讲,“霜叶”往往代表着伤感和悲情,但是在意象“二月花”的衬托和渲染下,诗人将“霜叶”的内在活力和特点充分激活,在比较中强化了枫林的艳丽多姿。
综上所述,关于古诗词的文本解读,教师首先要围绕意象进行分析,这也是小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古诗词在语言上简洁凝练,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什么”,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从而形成文本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也遵循了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解读顺序。
在古诗词空间结构上,针对有限的篇幅,诗人不仅要描绘景物,还要正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因此,古人炼字十分讲究,往往一个字就可以抓住景物的灵魂和特点,而这正是古诗词艺术性和技巧性的呈现。如前文所述,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探讨诗词“有什么”,还要探究作者是“怎么样”描绘了景物特点,从而强化了解作者的炼字技巧。
诗人在描写“寒山”“石径”两个意象时,分别以“远上”和“斜”来修饰。其中,作为全诗的起句,“远上”一词形象地勾勒出诗歌的环境背景,既从距离上体现了层峦叠嶂的气势,也从高度上体现了寒山的陡峭感,整体上营造出秋天的雄浑和萧瑟感。在描写“白云”时,诗人以“生处”一词进行修饰,从而强化了白云的动态感,与前面语句的静态景物形成动静结合的鲜明对比。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什么不用“深处”而是“生处”,理解两者在词性上的差别,进而体会诗人在炼字上的高超技巧。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跟随诗人脚步,“身临其境”地进入寒山之中,从而体会诗人从上而下的俯视动作。在第三句中,诗人对“晚”字的运用极为精妙,充分表现了落日余晖下的枫林晚景,既与前两句的白日景象产生时间对比,也表达了因爱驻足、流连忘返和置身其中的深切情感。因此,这里的“晚”既是时间概念上的“傍晚”,也是因景驻足的“晚”,多层韵味有机融合。在第四句中,诗人用“红于”一词表现了枫叶的色彩鲜明性,并与“二月花”相互对比,从而赋予秋天像春天般的生命力,给人以浓郁的诗意感染。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红于”与“红如”进行比较,体会两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进而了解作者在炼字上的考究之处。
从意象抓取到意象内涵,再到意境表达,诗人以精炼的语言表达诗歌内蕴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讲,对关键字词的分析既能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也能够体会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张力。
尽管古诗词在语言上极为精练,但在意象和语言的背后,是丰富的内蕴和情感。在理解关键字词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景物的整合分析中形成有机统一的画面整体,从而理解诗人蕴藏于其中的深切情感。
诗歌开篇,诗人设置了两个典型的意象,即“寒山”和“石径”。从环境内部关系来讲,这两种事物本就是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如寒山的雄伟奇峻和山间小路的弯曲狭窄,两种意象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和强大冲击力,从而让读者体会高大与渺小的关系。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就“寒山”意象而言,诗人是“从下而上”的仰望视角,蜿蜒的石路则是“从近到远”的眺望视角,一个是高度上的伸展,一个纵深方向上的延伸,从而勾勒出一幅极富空间感的生动画面。因此,诗歌第一句不仅交代了诗歌的整体环境,而且将两者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融合其中,从而营造出极强的画面感,为全诗的情感奠定了基调。诗歌后三句的描写则“局限”于这个大环境中。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两个意象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自然景物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即在缥缈的云彩中有炊烟和人家,同时“人家”也在云彩的袅绕下显得悠远沉静。因此,这种画面感有效地处理了其中内蕴的对立关系,产生和谐统一的艺术韵味。
此外,教师还可以综合分析前两句中涉及的意象,即“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四个意象,体会诗人独辟蹊径的创作思路。先从整体的画面着手,描绘“寒山”和“石径”的大环境,然后从大到小,将视线慢慢聚焦至“白云”和“人家”,其中穿插“白云”的动态感和“人家”的静态感的动静对比,从而强化了“人家”闲适的生活态度。在此基础上,诗人将视线转移至“枫林”并沉醉其中,正是“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枫叶升华了诗人的情感,使之“流连忘返”,继而出现“停车”而忘记赶路的情形。诗歌的前两句是为第三句蓄势,而前三句又为第四句蓄势,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当然,作者所营造出来的可能是更为宏大的场面,即诗人也成为这风景中的一部分,正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了诗人与画面的有效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性质上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向。因此,对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针对基础知识学习,更要通过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提高鉴赏技巧,从而提高审美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在本单元的导读中,编者就安排了“学习写日记”这一语文要素。尽管古诗词篇幅较短,但无论是语言、意象、意境,还是诗人的情感,其丰富的内容和人生感悟都需要仔细玩味和体会。通过精妙的创作手法,不仅可以表现景物本身特点,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围绕诗歌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在不断积累素材中提高语感,积累语言范式和语言素材。
在《山行》中,诗人前两句景物描写“精挑细选”了四个意象交代环境,并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寒山”与“石径”的对比、“白云”与“人家”的对比。在最后一句中,诗人也运用了对比修辞,将“霜叶”和“二月花”作比较,在对冬日和春日的季节比较中抒发了对秋景生机勃勃的热爱之情。尽管学生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对比手法,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采用这两个意象进行对比,要充分挖掘其中内蕴的大智慧和诗人情感。首先,这两个意象在颜色上都是红色的,“二月花”之所以红是代表了春天的万物复苏和生机勃勃,体现了春天的浪漫;秋天里“霜叶”的红则是展现了秋天的萧索之感。因此,两者表达了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诗人正是抓住了两者的共同点,从而营造出落差感,充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这一意象的对比,作者意在传达一种信息,尽管是在秋风瑟瑟的秋日里,在作者眼里并没有肃杀的寂静感,反而是秋日里的生机勃勃,从而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深切体悟。
古诗词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小学古诗词教学要遵循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和认知规律,最终理解古诗词内蕴的情感。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营造出韵味久远的意境,集中呈现了诗人的审美志趣和对人生的感悟。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诗歌语言范式和素材,培养语感。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掌握古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