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旭
散文诗作为一个独特的文体分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尽管篇目不多,但由于其文质兼美的显著特点,成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多得的材料。教师需要认真审视和厘清散文诗在情感、语言、意象和细节等方面的美学价值,设计合宜的学习实践活动,借由朗读体验、想象画面、披文入情等教学策略,来体现散文诗的美学价值,帮助学生在散文诗的阅读学习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朗读是学习散文诗的首要策略。散文诗由于在内蕴上更偏向于诗,有着诗的内在韵律,因而出声朗读更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到作品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情感美。在《金色花》一课教学中,我在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朗读策略,设计不同的朗读活动,带领学生反复欣赏和领略这首散文诗的多重美学价值。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自由朗读课文三遍左右,通过朗读疏通文字,初知文意,形成对文章的初步感受。上课时,先请学生说说这首散文诗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初读感受,借以了解具体学情,便于开展后续的朗读学习活动。
上课之初,教师配乐范读全文,从语气、语调和节奏等方面综合直观呈现这首散文诗的内容、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一开始即对这首散文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有一个整体感受,便于学生快速亲近文本,进而走进文本。
聚焦文中描写孩子的语句,指导学生读出文中孩子的情态,通过对具体细节的朗读去品味,帮助学生逐步贴近孩子的内心,真切地体味他的顽皮可爱,以及对母亲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只有这样细读品味文中生动的细节,散文诗细节的精妙之处才能够被学生获知。
聚焦孩子“看”到的三件事,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借以发现作者如此写作的秘密。学生在充分朗读中,一方面了解了作者所列举的三件事,从不同侧面看到了一位辛劳、淳朴、慈爱和有信仰的妈妈;另一方面发现了孩子与妈妈有着不易察觉的三次心灵互动。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真切感受到了孩子的纯真可爱,非常享受这种“朗读—体悟—发现”的学习历程。这同样是对散文诗生动意象和精妙细节的美的进一步体会和把握。
在《金色花》一文中,“孩子变成金色花在枝头与妈妈捉迷藏”“孩子与妈妈三次互动嬉戏”和“母子牛棚前对话”这几幅画面是需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和体会的。现以“孩子变成金色花在枝头与妈妈捉迷藏”的画面为例来探究初中散文诗教学中“想象画面”这一教学策略的操作要点、难点和路径。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熟读诗句,帮助他们将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这样一幅具体的画面:清晨,孩子蹦上枝头,变成一朵可爱而圣洁的金色花,跟妈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他纵情地在枝头摇摆跳舞,妈妈似乎并不知道他藏到了哪里;当妈妈寻找他、呼唤他的时候,他一声不响,却忍不住要偷偷发笑。
学生在头脑中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仔细体察画面,来具体感受画面中的意蕴和情味,从而更加贴近作者的情感,领会表达意图。如在该画面中,色彩是明亮的:有清晨的阳光,有翠绿的圣树,还有圣树上盛开的金色的花朵;声音是清脆的:有孩子变成金色花后得意顽皮的欢乐笑声,有妈妈慈爱的呼唤声,还有孩子“匿笑”时难以抑制的低笑声;形态是摇曳的:孩子在枝头快活地摇摆、跳舞,妈妈在树下举目四望,匿笑时的金色花也难免因抑制不住的快乐而花枝乱颤;情感是俏皮而温馨的:孩子的调皮游戏里融入了对妈妈的无限爱恋,妈妈的呼唤声里有对孩子的时时牵挂,抑或妈妈早就知道孩子的小伎俩,只是配合孩子游戏而故作呼唤亦未可知,如此则画面更加活泼温馨了。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借助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外,还需要搭建一些“生活经验”的具体支架,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作者独特经验之间的链接,从而顺利走入文中的情境。 笔者在执教本课时,从精心设计本课的课前谈话开始。我跟学生聊起自家女儿像他们这么大时候的样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学生讲述了三个小故事,分别呈现了女儿6至13岁成长过程中与我互动嬉戏的可爱情景,富有童真童趣。学生听着听着就不由得会心一笑,他们直观感受到了温馨活泼的亲子关系的美好,他们和我一起见证并相信:亲情原来可以是如此美好的。不仅如此,三个温情小故事还迅速拉进了师生距离,学生立刻喜欢上我,积极地与我亲近、互动,接下来的“走进文本想象画面”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就《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来说,首先,它作为诗歌的“想象”的特点比较突出。这可以从行文中的“假如”“要是(要、便要)”“当你”“那时”等词语中看出来。孙绍振老师说:“泰戈尔的诗里,这个孩子和母亲,没有姓名,也没有具体地点。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亲子之爱。”这种普遍意义上的亲子之爱正是泰戈尔在想象中构建的“美静天真”的“理想国”。要领略这一理想国的美好, 就要通过朗读,借助这些词语,去感受这种理想的亲子状态的纯真与美好。
其次,行文的思路和关键用词中所体现的情感蕴意要加以把握。《金色花》以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躲在枝头与妈妈捉迷藏开头,通过一些诸如“笑嘻嘻、暗暗地、匿笑、一声儿不响、悄悄地”等词语,让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接着以一个“看”字引出了孩子在妈妈做事时的三次互动游戏:为去做祷告的妈妈悄悄散发花香,为午后读书的妈妈静静地投影遮荫,在妈妈临睡前去牛棚时突然落到地面吓妈妈一跳并求妈妈讲故事。尤其最后对话中妈妈所说的“你这坏孩子”中的“坏”,更是通过似骂实嗔的生动情态,将这种亲密无间的亲子之情推向高潮。以上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默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态,借助具体文字感受文章的情感蕴意。
再次,特定句式背后隐含的深情,更需要披文入情重点把握。《金色花》的主体部分是孩子在枝头悄悄看妈妈做事时的三次互动游戏。如上所述,本文的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因而也使用了与“想象”相关的言语形式来开启三个主要诗节,那就是三个“当你……”的句式,引出三次嬉戏的内容。其中,“当你……”部分想象的是母亲彼时可能会做的事情,接着以“却不知道……”或者“我便要……”句式引出孩子相应会做的事情。在两两相互对照的句式中,既有着孩子在妈妈似乎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嬉戏的调皮可爱,又隐含着孩子时时处处对母亲的深深爱恋之情,读来感人至深。而这些,都是要通过诗歌的言语形式去领会和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