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亮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以时间为自己的一种基本存在形式,无论是何种运动形式,事物无论在宏观领域运动还是在微观领域运动,都离不开时间。”[1]时间的决定性使得任何事物和活动都处于其绝对的支配之下,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可以说,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互为表里、彼此啮合。如何通过教学时间调控形成深度教学,进而推动学生更有深度学习,成为教学研究需要持续关注的话题。
深度教学是导向学科本质且教师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在深层次上推进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由于深度教学从深度学习中衍生,因此,深度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深刻把握。
对于如何实现深度教学,有学者在基于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度教学应当遵循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s)和严密性(rigor)四个质的规定性,这种4R教学便是实现深度教学的有效途径[2]。有学者指出,“在实践中,深度教学的基本范式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命题:深度教学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反思性教学;深度教学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对话式教学;深度教学是促进持续建构的阶梯式教学;深度教学是建构深层意义的理解性教学。”[3]因此,实现深度教学便需要教师自身的反思、触及学生心灵的对话、持续不断建构以及引导学生建构深层意义。还有学者认为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基本方向,是对“怎么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具体回答,因此,“要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任务,必须实行深度教学,即进行‘有限教导’,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进行‘多元教导’,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进行‘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提供‘全景立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性”[4]。也有学者从知识生产过程的角度提出深度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深度解析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科知识的逻辑和学生的心理逻辑准确把握教学过程,并通过全息式的教学评价来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孤立性和片面性[5]。综合考察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深度教学的实现既需要教师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特征,掌握教学活动过程的规律,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参与和主动探究。
尽管不同学者对深度教学的实现路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毫无疑问的是深度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对学科本质以及学习者心灵的深刻把握,而要想达到对这两者的深刻理解,教学时间是最基础性和必要性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表现;另一方面,任何时间都是具有起止的片段,同时也体现为某种节点。无论是广义上被认为是物质存在状态的时间,或是狭义上作为表现形式的时段和时间点,对于任何事物和活动来说都存在着基本的规约性。客观上,一切事物和活动总是按照时间要素进行排列和展现的,也在时间范畴之内遵循着自身变化发展的独特性规律,时间是事物和活动发展的一般化线索,而教学活动就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从学年到学期再到学时,教学活动始终是按照时间单位来计算的,时间也因此始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论领域,研究者和一线的实践工作者也无不关注教学时间的问题,教学时间既作为基本的教学要素,又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与设计,能够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教学时间规划中对教学进行最大程度优化,从而为深度教学的实现提供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反之,如果对于教学时间调控不力,则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节奏及深刻程度。教学时间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定量,如何使得有限的教学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是教学时间调控的应然追求。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及有效利用直接关乎深度教学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深度教学中的教学时间调控,目的就在于将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系统有序整合,从而更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教学时间的分配,进而使得深度教学能够更有效地触及知识的本质以及学生的心灵。在深度教学中,教师通过时间调控,对教学时序、教学节奏和教学时机进行有效的把握和感知,来帮助自身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掌控,根据恰当的教学时间,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触及更有深度的学科本质和学生的心灵,进而指向深度教学。
“教学活动是处于特定教育时空中的特殊认知活动,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了教学现场的客观条件。”[6]时间赋予了教学活动阶段性,是教学活动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总体上来说,时间与教学是相互归属、相互构造、相互影响以至于相互成就的关系,以整体观的视角去看待教学和时间就会发现,有什么样的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时间,反之有什么样的时间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互为表里,是一元整体彼此啮合的关系。而教学时间调控就是教师为了成就更优质、更有深度的教学而进行的灵活、有序的创造性活动。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那种机械的讲授、重复性的训练以及枯燥无味的背诵无不使得教学仍停留在浅层教学的阶段。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还是上课时师徒传授式的讲授,或是课后的作业布置,都离不开浅层教学的桎梏,这也使得课堂教学难以发挥其应然的功能。因此,为了教学活动的深刻性,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时间调控必不可少,践履深度教学的理念,进而达到深度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时间调控的重要追求。
“‘教学时间调控艺术’就是一种充分安排和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教学艺术。”[7]教学时间调控旨在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合理化的预设以及灵活性的调整,以此实现教师教学的最优效率,从而达到艺术层次的升华,促进学生身心最大限度发展。
“如果教学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就难以触发学生自身的内源性学习力,学生便难以深度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3]深度教学需要学生的深度参与,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之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架构,有别于在传统课堂中教学时间是教师个人垄断物的情形,教学时间调控强调教学时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所有物,“教学时间调控艺术尊重课堂教学时间的共有属性,不仅要有教师组织教学的时间,更要有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7]。而所谓的“学生时间”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其理解,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生作为充满创造力与活力的群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会有自身的想法和闪光点,而教学时间是不可存储、不可重复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强调的就是时间的不可逆性以及时机的短暂性。如何让学生在时间短暂的课堂上,既能保持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问题有新鲜感,又能深入理解和探索,从而促成教学的升华,实现深度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时间体验,给予学生更充足恰当的自主时间。否则,教师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讲授,教学过程充斥着大量的知识点以及繁杂的问题,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亦步亦趋、懵懵懂懂度过,就会错失更好学习机会,也最终造成教学无法走向更深的层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时间是深度教学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而教学时间调控对学生时间体验的尊重和重视恰恰能有效促进深度教学的生成。
教学时间调控更像是一种精致的设计艺术,教师作为“设计师”,要经过前期的构思、中期的反复打磨以及后期的回顾与反思,才能最终真正完成整个作品。教学时间调控要求教师在课前预先对整个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制定科学的时间计划,上课时对教学时间进行有序管理和灵活调节以及课后对整节课教学时间的安排进行反思,这样教师便会对整个教学过程及对学科知识的本质形成更为总体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进而为深度教学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关键性的保障。教学时间调控要求教师秉持时间责任意识,精心设计教学时间,综合考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学习内容特征、课堂氛围等因素,灵活、高质量地进行教学时间安排。特别是对学生学情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时间计划制定的具体细节。教师要认真考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以及不同知识对学生的难易程度,据此判断教学时间的分配,如讲授时间如何安排、学生思考时间如何安排以及为可能的突发状况也要预留时间等,尽可能地关注课堂教学时间的细节,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契机,把握有利于实现深度教学的关键时刻,以便促进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内化,从而有效实现深度教学。教学时间调控对教师时间素养的重视和要求,为深度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关键性保障。因此,在教学时间调控中,教师所进行的巧妙而仔细的设计,也是实现深度教学的有效手段。
深度教学是教师统筹协调各种教学要素,并在合理安排和发挥各要素功能和定位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教学时间调控在强调对教学时间的安排、调节与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时间与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统筹与协调,依据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空间等教学要素的需求与特质,灵活地进行教学时间的调控是教学时间调控的技术追求。在实际的教学场域之中,各教学要素都是动态的,教学时间作为客观存在的教学要素渗透贯穿着其他教学要素的始终,因而也要随着其他要素的转变而进行相应调整。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而教,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对教学时间进行不同的分配与安排,面对不同的教学空间,教学环节要进行调整,教学时序与时间同时也要进行恰当的分配。“适时而教,就是对时间与教学其他要素关系的合理调控。”[8]“当教学时间系统内的各要素达成最优组合,必能使教学时间调控艺术发挥出巨大的整体功能。”[7]而教学时间与其他教学要素协调归根结底是为了高效、高质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学时间调控对教学时间与其他各种教学要素关系的统筹与协调是深度教学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
为了更好地实现深度教学,教学时间调控策略可以从时间规划意识、时间素养监管、时间感知能力、时间反思思维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教学时间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的‘预备’工作也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只有对教学时间‘有备而来’,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7]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会或多或少地对教学时间进行分配和安排,但是这种笼统的、经验性的时间安排远未达到规划的程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教学环境的特质,可以大致推理出这节课的基本发展脉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自身的时间规划意识,在备课的过程中,综合考量教材、学生、教法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不同的教学任务,从而把持着教学中的可控因素,进而推进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时间的仔细规划和预设,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确保教师授课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以及讨论时间有效存在,从而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更有计划地实现深度教学。此外,强化教师的时间规划意识不仅要求教师在总体上规划教学的顺序、步骤,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细节上的精心雕琢和打磨。深度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活动,它指向深层次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细节决定成败,深度教学的发生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下功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重难点问题上可以花费更多时间,对于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开放性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和讲解,或是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时序的调整和变化使其更适合学生的理解等。
“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成长的空间。”[9]人的成长离不开时间的积累,时间也为人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课堂是一个变化中的场域,学生、环境等因素随时会干扰正常教学时间的安排,因此,确保深度教学的有效性也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监管,提升自身的时间监管素养。
提升时间监管素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时间监管意识。教师需要明白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会发生无法预料的变化,即使教师事先对教学时间进行了总体性的规划,但实际的教学过程并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进行,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提前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设,更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保持高度的时间监管意识,密切关注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在计划之中,并且根据学生的反应与自身经验,灵活地对教学时间进行适时调整,保证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如此,依托于周密的教学规划,深度教学才能确保有效发生。其次,提升时间监管素养也要求教师对教学中突发事件的把握与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主要指出乎意料地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课堂教学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突然性事件,它完全是属于教师教学计划外的事情。”[10]例如,学生间的言语或肢体冲突、不速之客的到来、课堂教学设施出现问题等,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而这些突发事件会或多或少占据教学时间,从而干扰正常的教学时间安排,打乱甚至破坏教学时间规划,进而中断原先的教学进度,使得深度教学无法有效进行。为此,教师要根据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学生引发的不合理的突发事件应对尽量节约时间,“能用一个眼神达到提醒效果,就不需花费过多的批评时间”[11],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突发事件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进行讨论和讲解,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总之,加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时间监管,妥善处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能够有效保证深度教学的发生和进行。
时间总是难以捉摸的。教学时间是教学时序、教学时机、教学节奏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更是让人难以把握。所谓的时间感知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信息的察觉、感觉和注意能力,强调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敏感性。教师通过深化自身的时间感知能力来探索发现教学在某一时间点和阶段的价值,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拓展,起到增强深度教学的层次性的作用。以教学时机为例,“教学时机就是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针对具体的课堂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关键时刻”[12]。易逝性是教学时机的鲜明属性,如何在课堂这短暂的时间范围内充分把握和利用教学时机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但是,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机遇,正是教学时机的短暂易逝性造就了时机,这往往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关键转折点,对这一关键契机的恰当处理很可能促成教学的深化及学生学习朝向深层次发展。教师通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运用,对学情的把握和对教学现场情境的理解,灵活进行时间感知,从而能够有效把握教学时机,并以此教学时刻为原点,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推进深度教学,“‘点’与‘面’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所以一个‘点’只是反映了学生‘此时此刻’的思维状态,教师可以将其推得更深、更远,从而形成更具有层次感的思维方式”[12],进而形成教学的层次性。
此外,教师的时间感知能力也是其教学机智的体现。“机智的行动是一种对情境的即刻投入,在情境中我必须全身心地对出乎预料的和无法预测的情境作出反应。”[13]可见教学机智强调教师对教学现场的深切感知和及时性反应。教师要学会对教学中的时间信息进行感知和体会,根据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利用教学机智瞬间做出应对,把握教学中的“关键时刻”,从而进行教育拓展,使得深度教学更具层次性。
“思维基于知识,产生于问题,并因为问题而得到持续不断的、深入的发展。”[14]反思思维是一个基于问题反思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时间反思思维应当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对教学中时间规划、调控的反思能够有效优化和完善教学时间调控艺术,进而保障深度教学的可持续性。
首先,教师应当反思整个教学时间调控过程。从备课阶段的时间规划到上课时期的时间监管和感知,都应当在课后进行周密详细的反思,并且就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便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教师对教学时间的反思本质上是为了深度教学能够保持现在和将来的可持续性,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时间、时序、时机的处理和优化,学生的学习也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其次,教师也应当对自身的时间素养进行反思。教学时间调控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时间素养。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时间素养,才能在教学时间调控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时间计划,更加充分的把握教学时机,发挥教学机智。因此,教师需要反思自身的时间素养,在指向深度教学的前提下,加强对时间的理解,提升时间感知的敏感度,深化自身对教学时间计划的理解和设计,从而更好地调控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