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移动直播新闻的困境与发展

2022-03-17 11:31谭捷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播受众用户

韩 姝, 谭捷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重庆 40006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渗透最强的数字社会,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广泛渗透构建起数字社会的新形态: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移动化、个性化、社交化已经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特征[1]。直播带领用户跨越空间距离,实现时间的同步,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所提出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观点。从普通视频到现场直播、从图文直播到视频直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视频直播正从普通配置上升为争夺焦点,成为各新闻资讯平台竞争的着力点[2]。移动直播新闻作为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的一种主流产品形态,凭借极强的时效性、现场感、互动性受到了市场的肯定和用户的青睐。自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开设以来,获奖作品中频频出现移动直播新闻精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移动直播新闻及其特性

移动直播新闻是通过手机的移动客户端,利用移动网络实现新闻的实时记录与播放,它是新闻与移动直播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获取体验,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更强的现场感[3]。2016年5月,腾讯新闻在其移动客户端中推出直播新闻后,新华社、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移动客户端纷纷开启自己的直播平台,给新闻媒体行业注入了新活力。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与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同时,主打移动直播的央视新闻移动网也在同日上线,媒体直播进入集体试水阶段。历年来移动直播新闻在“两会”新闻报道中表现突出:2017年光明网“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首次亮相并实现了VR直播新闻;2018年人民网引入新技术,让人工智能机器人“汪仔”亮相,成为两会直播报道中的访谈“新兵”;2019年央广总台首次使用5G+4K手机设备进行网络直播。移动直播新闻之所以呈现出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是因为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性。

(一)实时传播,抢占首发

新媒体市场上,新闻资讯一直在抢夺时效性。移动直播新闻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周期,实现实时传播,借助移动网络可以实现新闻资讯的首发。移动直播新闻融采集、制作、传播于一体,在采集、制作的同时同步传播给受众,省去了传统电视直播中主持人和现场记者连线的中间环节,让受众实时了解新闻事件信息,几乎将新闻的时效性提升到了极致。移动直播新闻相较传统电视直播新闻更加短平快,一部手机即可完成直播内容的采集和播放。随着5G商用的普及,移动直播新闻的实时传播可以真正实现“零延时”。

(二)现场感强,身临其境

移动直播新闻利用移动客户端,通过直播的形式将视频画面完整清晰地传播给广大受众,以第一时间、第一视角带领受众去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整个直播过程无中断、无任何后期制作,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移动直播新闻省去了主持人演播间的解说评论,通过移动终端同步将画面直接对准新闻现场,没有对画面进行包装、遮蔽和修饰,用户能真切看到新闻现场原貌,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更有冲击力和现场感。

(三)一次成型,制作成本低

移动直播新闻没有后期视频剪辑和优化的流程,新闻内容一次成型,减少了中后期的制作成本。相较于传统电视直播,移动直播新闻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可以实现一人一机的方式直播,即使是一些大型新闻事件直播,也不需要传统的大型配套设备或卫星直播车,有效缩减了直播团队规模,减少了直播设备的使用和消耗,为新闻直播节省了时间成本和制作成本。如人民网和新华社的记者,经常是一人一部手机独立完成一场移动直播新闻。

(四)社交性强,引发新闻再生

移动直播新闻很好地满足了用户信息获取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的需求。用户可以在观看新闻直播时同步互动,如写评论、发弹幕、点赞、转发分享,甚至可以“点赞”式建议记者呈现内容的选择。而进行实时直播的记者主播,可以一边报道,一边回答和回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强烈的社交属性,会调动用户利用各个社交软件转发移动直播新闻的意愿,实现新闻的多次传播。同时,移动直播新闻在社交平台上的裂变式传播,有利于激发媒体人对新闻资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深度挖掘实现新闻的再生再造。

(五)伴随性播报,亲民性强

相较于传统的直播新闻,移动直播新闻具有较强的伴随性。一方面,直播对于用户就是一种伴随式存在,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移动直播新闻,也可以随时进入随时离开,伴随性极强。另一方面,移动直播新闻往往是记者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播报,不像传统新闻直播那样严肃刻板,也不是拿着稿子照读,而是根据现场情况来伴随性地播报新闻,在直播过程中还会与观众互动,交换意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二、移动直播新闻的困境

移动直播新闻虽然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特性,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第28届、29届和30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的获奖作品中,移动直播新闻获奖作品分别为6件、4件和6件,相较于其他融合新闻形态,移动直播新闻的精品还不多。这与移动直播新闻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息息相关。

(一)新闻类直播门槛较高,平台资质难获取

虽然移动直播新闻是热门的新闻形态,但不是任何平台都可以做移动直播新闻。2016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新闻类直播平台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目前,国内主流直播平台几乎没有一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新京报》资深记者林斐然甚至认为“制约移动直播新闻发展的第一个因素乃是资质问题”。目前国内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单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央新闻网站,以人民网、新华网等为代表。第二类是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以东方网、荆楚网等为代表。这两类网站拥有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具备开展包括时政新闻在内的互联网新闻原创采访及加工分发资质。第三类是具有新闻登载资质的商业网站,即非新闻单位设立的网站,以腾讯、新浪、网易等为代表。这类网站仅具有新闻转载资质,无权开展包括时政新闻在内的原创新闻生产。目前,移动新闻直播大多是上述第一、二类网站发布的。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许多地方相继成立融媒体中心,获准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单位有所增加,但从国家网信办公布的中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名单来看,新闻类直播平台资质较难获取。

(二)直播无时长限制,用户难获取关键信息

移动直播新闻最大的缺点是时长无限制、节奏松散、信息泡沫严重。笔者查阅了部分主流媒体客服端上移动直播新闻的回放,发现一般一次直播新闻的平均时长约为2小时,一些重大直播新闻在2小时以上。对于用户而言,2小时甚至更长的直播视频,观看起来难免吃力,体验感较差。加之移动直播新闻主要是以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播报新闻,通常一镜到底,特写镜头或俯拍全景镜头很少,影响受众全方位的观看体验。移动直播新闻时间长、信息散,也使得用户难以在有限时间内抓住关键新闻元素。在长时间的新闻直播中,有时直播现场的新闻事件没有新进展,就会出现重复无效的画面,或者是有价值的重点信息片段不突出,没有字幕提示,用户就更抓不到新闻事件的重点。

(三)突发状况难以预料,内容可控性差

一方面,移动直播新闻采集播报时,现场记者安全难以保障。移动直播新闻通常在户外进行,特别是在一些灾难性新闻直播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对主播和记者的人身安全形成威胁。如2018年9月台风“山竹”袭击广东,深圳某大厦高层的一块玻璃幕墙被吹落砸在人行道上,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该大厦又有玻璃幕墙碎片从楼上坠落,所幸记者有惊无险。再如2019年8月台风“利马奇”登陆浙江,气象主播在直播时表示脸被吹到变形、满脸的沙子,新京报记者在直播时表示雨衣被风吹起糊了脸、无法站稳等,记者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移动直播新闻现场对出镜画面的不可控,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移动直播新闻是连续不断的现场直播,无后期剪辑制作,主播或记者如何应对直播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至关重要。如果记者或主播的职业素养不高,应急反应能力不强,在直播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就可能导致直播场面失控、直播中断等。这也体现出直播新闻内容的可控性较差。如2016年新京报记者探访广西玉林狗肉节,新闻直播过程中记者遭到当地狗肉商贩围堵,直播被迫中断,直接影响直播新闻的效果。

(四)报道题材受限,内容同质化严重

移动直播新闻的报道方式限制了新闻选题,使直播内容趋于同质化。适合移动直播的新闻题材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社会新闻等;第二类是节日、会议等意义重大的可预见性事件,比如春节、两会等。这两类适合直播的新闻选题范围不大,很容易撞题。目前,一些媒体直播新闻选题相似,大多选择同一社会事件进行报道,内容缺乏创新,进一步加剧了直播新闻信息重复的现象,导致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如每年春运期间,不少直播平台扎堆进行春运移动新闻直播,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新华网等主流媒体都在同一时间进行春运主题的直播报道,使得直播新闻缺乏区分度。同时,不少媒体为了实现内容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融合,对新闻信息采用“中央厨房”的全媒体制作模式,使得一些媒体的直播报道缺乏深度,加剧了直播新闻内容同质化。尤其是在突发新闻事件中,每天都有新信息,往往一场直播新闻无法完整地报道整个事件。但是,许多新闻机构都会报道这类事件,报道的方式都可能是直播+新闻。这样直播新闻,如果记者或主播只是利用“中央厨房”共享的信息,没有自己在新闻现场的深度发掘,那么就会造成新闻直播的画面和内容千人一面,严重影响直播新闻的效果。例如,2020年初湖北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分别利用各自的移动直播平台,对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进行直播报道。二者在直播报道中使用了大量相似的视频画面,直播内容严重同质化,影响了追求个性化的受众观看直播的选择和体验。

(五)新闻直播现场人手少,互动效果不佳

虽然更强的互动性和社交性是移动直播新闻的显著特点,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新闻直播现场记者人手有限,难以兼顾新闻播报和现场互动,无法及时回复受众提出的问题,已经影响到移动直播新闻的互动效果。移动直播新闻没有演播室和主持人,主要是由记者主播一人在镜头前讲解,直播过程中受众会针对直播中的一些情况提出问题或要求,但是直播记者需要集中精力介绍现场情况,有时还需要推拉摇移设备跟进现场,难以实时回应受众提出的问题或参与评论。如2020年初,在人民日报直播实地探访武汉小区封闭式管理过程中,有受众对封闭后的武汉预防问题、复工问题、城市交通问题感到困惑,但是记者并没有对问题做出回应,这就容易引发受众的负面情绪。

三、移动直播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移动直播新闻面临上述困境,但是随着媒体对移动直播新闻的重视,人才队伍质量的提升,这些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一)拓宽选题,深耕内容

新闻资讯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内容质量的竞争。优质的内容是用户永恒的刚性需求。移动直播新闻要摆脱结构松散、信息泡沫,以及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就要拓宽新闻的选题范围,深挖新闻素材。在选题方面,除了可预见的重大活动和会议,还需加快对天灾人祸类的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争取第一时间抵达新闻现场,实施移动新闻直播。同时,要拓展热点事件及老百姓密切关注的民生类话题。如关注度高的司法案件的审判情况、高考季的志愿填报、各学段的教育改革举措、房产改革新动向、医疗新规解读等。另外,即使选题不是很硬活动规模不是很大,只要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也可以尝试移动直播的方式。正如曾祥敏所说:“尝试间断性直播,以提高直播新闻的高效性。”[4]在深挖新闻内容方面,要求新闻记者或主播事先做足案头工作,查阅相关背景材料,既能及时介绍新闻现场的新闻事件,又能调动已有信息储备和报道经验对新闻事件进行评析和解读,回顾曾经发生的同类事件的发展轨迹,评析新闻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建议如何规避负面新闻事件的发生等。可以预料的是,对于未来的移动直播新闻,用户除了期待看到事件“是什么”,还期待能从直播新闻中获得“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高阶内容。

(二)加强团队协作,提高互动效率

目前大多数主流媒体实行的都是发动年轻记者单枪匹马地完成一场移动直播新闻。虽然此种做法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这种工作机制有很大的风险,所有压力集中在记者一人身上,不利于出精品。移动新闻直播生产可以参考电商直播实行的团队协作,即组建一个“超级团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一场优质新闻直播。这个超级团队中,至少需要2人,1人是介绍新闻事件的记者或主播,1人负责辅助记者或主播管理互动兼技术保障。如果人手充裕,3个人最佳,2个出镜记者,1个技术维护。移动新闻直播生产采取团队协作方式,一方面可以释放主播的现场压力,尤其是遇到现场突发状况和设备故障时有强大的后备支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主播与广大新闻用户之间的互动质量。用户看直播重在与新闻现场实现实时互动,获得“点餐”式专属服务,这是移动直播新闻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目前主流媒体的移动直播新闻,主播更多侧重现场新闻报道,忽略了对用户现场提问或“点餐”需求的回应。超级团队中如果有2位主播出镜,1人负责播报新闻,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进行实时报道,1人负责回应用户关切,关注用户情绪和收集用户问题,当现场情况无进展时,负责互动的记者或主播根据现场进展情况,反馈用户关心的问题,参与用户的讨论。

(三)培养“全能型记者”,提升新闻解读能力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融合需要“全能型记者”。具体到移动直播新闻,记者或主播最需要强化的核心能力是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和对新闻深度解读的能力。在一场直播新闻中,记者或主播往往集出镜、写稿、摄像、网络管理于一身,所以需要全方位培养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网络连接、移动写稿、移动直播、移动回传、移动互动等能力。培养具备多媒体信息采集、多媒体信息编辑,以及多媒体信息生产和发布能力的复合型全能型记者是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人力保障。同时,要提升移动直播记者的新闻解读能力。记者或主播面对相似的新闻选题,其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对于现场新闻的解读能力,即新闻记者的“内功”。记者或主播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移动技术,但其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阐释和评论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

(四)拓展移动直播与技术的融合

移动直播新闻要充分发挥其现场感强、时效性强的优势,就需要与其他新媒体技术融合,探索融合创新的发展路径。目前,最典型的移动直播新闻方式是“移动直播+短视频”和“移动直播+VR”的融合。“移动直播+VR”的方式可以通过VR技术来模糊空间的限制,给受众带来360°立体全景式视觉体验,让受众体验沉浸式的现场感,感受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受众参与直播新闻的兴趣。“移动直播+短视频”的方式是在直播新闻中加入短视频新闻。这些短视频可以是与直播新闻相关的背景材料视频,也可以是动画新闻模拟视频。一般来说,移动直播新闻节奏缓慢、时间较长,而“短视频+直播”的模式可以缓解观众长时间的审美疲劳,更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当然,移动直播新闻并非仅限于上述两种模式,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各大直播新闻平台一定会不断创新移动直播新闻方式,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

四、结语

与传统电视直播新闻相比,移动直播新闻能够实时传递新闻信息,从第一视角带领用户走进新闻现场,体验新闻事件,提高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并通过记者与用户的互动提高了受众参与度,短短几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新闻类直播平台资质获取难、直播时间长导致用户体验差、直播中突发情况难控制、新闻选题的限制等都制约着移动直播新闻的发展。移动直播新闻要在未来的融合新闻市场持续进步,需要拓宽选题范围,做优质新闻产品;加强团队协作,注重互动反馈;培养“全能型记者”的同时夯实专业记者的新闻解读能力。同时,要拓展“移动直播+VR”和“移动直播+短视频”的创作形式,全方位改善用户的新闻体验。

猜你喜欢
主播受众用户
第一次做小主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关注用户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