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辉,汤镃尚,付瑞莹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的变化较大,这对地理教师开展教学提出了新挑战。作为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部分,“课程内容”是编者编写教材、教师进行教学和评价、教研员进行教学指导的重要依据。教师能否准确理解“课程内容”和领会其特点,将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而,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修订的主要变化及其特点,探索教师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
“2011版课标”将地理课程内容结构置于“课程设计思路”中呈现,而“2022版课标”在“课程内容” 部分的各主题内容要求之前先介绍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呈现出总分式的特点。
1.地理课程内容构成方面的变化
“2011版课标”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内容构成,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内容均分为概况和认识区域。而“2022版课标”由认识全球、认识区域、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内容构成,认识全球内容分为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表层等,认识区域内容分为认识世界和认识中国等。相比而言,“2022版课标”更加重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容以及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
2.地理课程内容组织方面的变化
“2011版课标” 将地球与地图内容作为学生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础,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部分均是先介绍若干地理要素再介绍不同尺度的区域。其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人地关系协调为核心[1]。而“2022版课标”立足空间尺度的视角,依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逻辑顺序,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其中,地理课程内容以认识宇宙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2]7。相较之下,“2022版课标”不仅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线索组织地球的表层、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还注重以认识宇宙与地球的关系为主要线索组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等内容。
本研究主要将“2022版课标”的内容要求与“2011版课标”的标准相对比,分析地理课程具体内容要求的主要变化。
1.“地球的宇宙环境”主题内容要求的变化
“2022版课标”中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和“太空探索”等内容,共含4条内容要求。“地球在宇宙中”的第1条内容要求指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该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的两条相应标准整合而来,并添加“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和“使用类比方式”的行为条件,以促使学生领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学会运用类比方法。第2条内容要求是新增要求,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地球置于宇宙环境中进行观察,以促进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此内容要求的设计考虑到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相关内容要求的衔接。“太空探索”内容为新增部分,其两条内容要求凸显了时代性特点,利于学生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提升科学探索意识,增强自豪感。此内容要求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3]这一要求相衔接。
2.“地球的运动”主题内容要求的变化
主题二“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等内容,共含4条内容要求。“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内容要求的修订思路大体一致,表现为:其一,行为条件的表述更加明确,将“用简单的方法”改为“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或“运用模型或软件”,注重直观教具的恰当选用。其二,补充要求学生说出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其三,关于地球运动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学习水平要求由“说明”改为“说出”,并追加要求说出这些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意识。
3.“地球的表层”主题内容要求的变化
主题三“地球的表层”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等内容,“人文环境”包括“居民与文化”“发展与合作”等内容。
“陆地和海洋”内容共含5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海陆分布”的两条标准整合而来,删去了“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的要求。第4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海陆变迁”的两条标准整合而来,并提升了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的学习要求。第2、3、5条内容要求属于新增要求,第5条内容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天气与气候”内容共含6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的标准以及“收看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的活动建议转化而来[4],提高了学习水平的要求。第2条和第3条内容要求分别指向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行为动词从“归纳”改为“描述和简要归纳”。第5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主要气候类型”的前两条标准整合、转化而来,将学习要求聚焦到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方面。第6条内容要求补充增加了“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要求。总之,修改后的“天气与气候” 内容要求更加重视学生习得区域气候特征的认知方法以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居民与文化”内容共含3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指向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将“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改为“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第2条内容要求指向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将“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改为“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的变化”,弱化聚落景观特征变化的原因分析,强调地理过程描述能力的培养。第3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人口与人种”的第3条标准、“语言与宗教”的两条标准、“聚落”的第3条标准和“认识地区”的第7条标准整合、转化而来,从全球视角要求学生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以增进对世界的理解。
“发展与合作”内容共含3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指向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将“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改为“描述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增强了动词的可操作性,并将空间尺度由“地域”改为“国家”。第2条和第3条内容要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全球观念。
4.“认识世界”主题内容要求的变化
主题四“认识世界”分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等内容。内容要求的条数由原来的19条变为13条。本部分对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出了不同尺度区域选择的基本学习量,其中,地区和国家的选择数量都减少了一个。可见,“认识世界”内容的教学旨在促使学生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及其迁移能力,而不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多的地区和国家。
“认识大洲”内容共含2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补充了“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地理位置描述能力和地理位置影响的分析能力。第2条内容要求不再让学生归纳某大洲水系的特点,而要求学生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特征不仅包括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还包括区域人文地理特征。“2022版课标”新增了简要归纳某大洲人口、经济等特征的学习要求。
“认识地区”内容共含4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认识地区”的前4条标准整合而来,从整体上要求学生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和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促进学生逐渐掌握区域特征认知方法,增进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条内容要求不再让学生说出某种自然资源的生产情况,新增要求学生说出该自然资源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第3条内容要求指向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学习水平要求由“说出”上升为“说明”。第4条内容要求指向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水平要求由“认识”改为“说明”,动词表述更加明确。
“认识国家”内容共含7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新增“说出某国家的范围”以及“选择与该国地理位置差异明显的国家,说出它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的要求,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认识国家地理特征。第2条内容要求将“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改为“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强调学习某国家比较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必面面俱到。第3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认识国家”的第7条和第8条标准整合而来,学习水平要求有所下降,但整条内容要求的综合性增强。第4条内容要求将学习内容聚焦到某国家发展经济的途径。第5条内容要求指向某国家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行为动词由“说出”上升为“简要分析”。第6条内容要求为新增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区际联系观。第7条内容要求补充了“该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联系的意义”,行为动词由“说出”上升为“简要说明”。第6条和第7条内容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5.“认识中国”主题内容要求的变化
主题五“认识中国”分为“认识中国全貌”“认识分区”和“认识家乡”等内容。内容要求的条数由原来的46条变为21条。
“认识中国全貌”内容共含10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将“2011版课标”中“疆域与行政区划”的前两条标准整合为“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新增要求“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国土安全意识,厚植热爱祖国的情感。第2条内容要求让学生识别34个省级行政区,以提升学生对省级行政区轮廓的识别能力。第3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中国地理”部分“自然环境”的第1至第3条标准整合而来,要求学生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并将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学习水平要求由“说出”提升为“简要分析”。第4条内容要求让学生举例说明长江、黄河的特点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补充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提升了学习水平要求。第5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中国地理”部分“人口与民族”的第1至第2条标准整合、转化而来,要求学生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第6条内容要求将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的学习水平要求由“说出”提升为“简要归纳”,并新增“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第7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中国地理”部分“自然资源”的4条标准整合、转化而来,新增了“描述中国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分布特征”等学习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资源安全意识。第8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中国地理”部分“经济发展”的第1至第2条标准整合、转化而来,强调了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9条内容要求将“2011版课标”中“世界地理”部分“认识国家”的“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点”移至此处,并改为学习中国的相应内容,新增“说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要求。第10条内容要求是由“201版课标”中“中国地理”部分“自然环境”的第5条和“环境与发展”的第1条标准整合、演变而来,新增要求“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以加强生命安全教育。
“认识分区”内容共含8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指向秦岭—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要求说出该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第2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的多条相关标准整合、演变而来,新增“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的要求。第
3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中国地理”部分“地域差异”的第2条、“联系与差异”的第3、4条标准整合而来,并新增了“说明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要求。第4条内容要求为新增要求,指向城乡的近年变化和发展图景。第5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中国地理”部分“文化特色”的第1条标准转化、补充而来。第6条内容要求将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的学习水平要求从“说出”改为“举例说明”。第7条内容要求补充了“说明香港、澳门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建设特点”的学习要求。第8条内容要求补充了“说明台湾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意义” 等学习要求。后2条内容要求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认识家乡”内容共含3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乡土地理”的前4条标准整合、转化而来,追加了进行野外考察的行为条件。第2条内容要求为新增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地方感。第3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乡土地理”的后两条标准整合、转化而来,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参与家乡建设的意识。
6.“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内容要求的变化
“地理工具”包括“地球仪”和“地图”等内容。“地球仪”内容共含3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为新增要求,源于“2011版课标”中的“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活动建议。第2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地球仪”的两条标准整合、转化而来,第3条内容要求是新增要求,这两条内容要求为之后描述地理位置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地图”内容共含5条内容要求。第1条内容要求之中新增了“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要求。第2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地图”的第2条和第3条标准整合、转化而来,并强调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第4条和第5条内容要求是由“2011版课标”中“地图”的第5条标准转化、扩展而来,强调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数字化生存技能。
“地理实践”内容共含3条内容要求,为新增要求,分别对应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此3条要求只是从整体上对进行实验、调查和考察提出要求,具体需要结合前面五个主题的内容要求进行实施。
7.“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要求
实施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2022版课标”的新增要求。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其课时容量不少于地理课程总课时的10%[2]21。它以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为驱动,以项目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为常见学习形式,以物化的学习产品为基本学习结果。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载体。
重视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特点。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非常重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培育。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等要求,均指向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育。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描述城乡分布和变化等要求,体现了地理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思维。“认识区域”部分内容设计的目的之一,即促进学生逐渐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区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022版课标”专门设计“地理实践”的内容要求,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程内容之中,是地理课程内容变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其一,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和理念。其二,加强国家领土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国家安全教育,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其三,从地理学科视角欣赏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2版课标”在地理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中强调了地理工具运用的重要性。据此,不仅在主题一至主题五的内容要求中重视地图、数字技术、地理模型和示意图等地理工具在地理学习中的运用,还将“地理工具”单列出来,与其他主题内容并列,突出了地球仪、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等的基础性作用。
“2022版课标”在地理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中还突出了地理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将地理素材与地理活动相结合,不仅强调通过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促进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还注重通过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用。
“2022版课标”的课程内容修订时,重视展现我国在太空探索、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产业发展、科技应用、卫星导航系统、交通运输、城乡发展、北京建设、港澳与内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以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地理教师需认真研读“2022版课标”及其解读材料,通过自学、听讲座等方式,深入理解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内涵、要素和表现[5]。在此基础上,能够抓住核心素养内涵和表现的关键点,辨识这些素养在内容要求中的体现状况。例如,理解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关键点:一是以实验、调查和考察三类活动为主要途径;二是指向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在辨识内容要求中是否体现地理实践力素养时,可从这些关键点着眼。
有的内容要求概括性强、比较抽象,不适宜直接作为教学目标。再加上,“2022版课标”中有的内容要求呈现出整合式的变化现象,还有的内容要求包含着多项学习内容及其要求。因此,地理教师需将内容要求分解、转化为地理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的陈述往往由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组成。分解内容要求时,教师需要做到:其一,剖析表现程度中的关键词,结合地理教科书和地理学知识等梳理内容体系,明晰学习内容的逻辑顺序;其二,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注意将内容要求中的动词细化,促使其可测评;其三,结合教具和素材等,将行为条件具体化;其四,采用行为目标陈述法等表述教学目标,并按照一定秩序进行排列。当然,在采取如上步骤的过程中,可直接使用或参考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中的表达,具体陈述教学目标。
地理教师需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地理教学中[6]。具体包括:能分析“2022版课标”的内容要求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意渗透课程思政教育,充分挖掘教科书中课程思政内容以及开发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恰当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并注重课程思政内容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不管是在五个主题内容的教学中,还是在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中,均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需依据地理教学目标和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等,创设契合学习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和选用合适的地理工具探索问题的解决之法,践行在做中学、在做中用的理念,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